謝福船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急劇增多,而他們的孩子被留在原籍居住地上學,由祖輩或親戚撫養和教育,他們有一個別樣稱呼是“留守兒童”。根據我鎮調查顯示,小學留守兒童比例普遍為20%至30%。他們因為在特殊環境下生活,未免會出現以下問題:(一)安全問題:意外事故時有發生;(二)心理問題:自卑內向,偏執逆反;(三)教育問題:厭學、逃學;(四)不良習慣問題:盜竊、沉迷網吧電子游戲等,給學校管理帶來一定的影響,也造成了不少的困惑。
教育者一直都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因為愛是教育的條件、基石。特別是教育留守兒童,我們應該付出更多的愛:在安全上,要多提醒;在生活上,要多幫助;在心理上,要多溝通;在學習上,要多指導;在交往上,要多讓他們跟同學相處,使他們不再孤單和寂寞。下面筆者談談教育留守兒童的一些方法:
一、用愛澆灌,用心教育
由于留守兒童比較少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父母又很少督促他們,他們會更渴望獲取教師的關注和認可。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從生活和學習上幫助他們,也應該在思想情感上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時刻留意他們思想上的變化,及時跟他們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教育他們用感恩的心去感恩身邊的人,特別是自己的長輩。父母外出賺錢也是為了改善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不僅要辛苦掙錢養家,還要省吃儉用存錢給他們,父母肩上扛著老和小的生活重擔,他們是非常不容易的。作為晚輩更要感激祖輩們,他們本可以安享晚年,但為了子女,為了子孫,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還得承擔起繁重的家庭責任。
二、耐心引導,講究方法
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而對留守兒童的愛,我們應該把愛落到實處。在精神上,他們比較缺少愛;在生活上,他們缺乏照顧;在行為上,他們缺乏約束。所以,他們便會形成紀律散漫、性格孤僻等一些問題,成為“問題學生”。但是,我們在處理他們的問題時,不能急、不能火、更不能粗暴,而要調節自己的情緒,應該多方了解,從而掌握真正的情況。比如,當我們在懷疑學生不誠實時,千萬不要急于當面批評他們,而應該通過詳細調查,當掌握到真實情況后再找他們單獨親切詳談,以此達到轉化他們的目的。
“三多”“二知”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尤為重要。三多:就是要多與他們交流;多讓他們與同學一起活動;要多跟家長溝通。二知:就是要知道他們本身的詳細情況以及他們家庭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制定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措施,并給予他們實在的幫助,用教師特別的愛和感情給特別的他們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
三、家校相通,家校共教
在農村,爺輩們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覺得教育學生是教師的事情,子女的品德行為、學習成績都由學校去掌控。因此,教師就更有必要全面了解班里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建立專門的檔案。首先,教師應經常與留守學生的監護人溝通,讓其改變那些不正確的思想,然后通過電話告訴家長,良好的親子關系更有利于教育子女,明確教育子女是靠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還可以跟家長一起探討教育子女的教育經驗及教育技巧。教師還可以運用現在發達的網絡資源,與在外打工的學生家長建立班級家長手機微信群,方便家長隨時與教師交流,讓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在校表現。大家可以一起在微信群里討論交流教育經驗,教師也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變化情況,及時告知家長。通過微信群這種方式,有效提升了留守兒童的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渠道,從而解決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四、開展活動,陶冶情操
班集體是留守兒童快樂成長的搖籃。因此,我班定期開展專題活動,讓他們感受班集體的快樂,讓他們全方位鍛煉和展示自己。如,開展了“我留守我快樂”“我留守我最棒”的評比活動,讓他們懂得了自理自立、自愛自強;開展“我對父母說謝謝”“我也獻愛心”“同學幫扶”等活動,不僅讓留守兒童融入班級大家庭,而且減少其心靈的沖擊,體會到與同學相處的快樂,又從中陶冶了情操。
“留守兒童”是特殊的教育對象,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幫助,讓他們擁有愉悅的心情,成為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只要我們傾注真情,用愛心的雨露去澆灌他們的精神之樹,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一體的管理教育網絡,留守兒童的明天就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