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被誣告者澄清、正名”,到“揪出誣告者”甚至“追究誣告者刑事責任”,有關方面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的力度正越來越大。毛昭暉認為,誣告陷害也是一種新型腐敗行為,查處誣告陷害就是懲治貪腐。
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辦公廳印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關于為受到失實檢舉控告紀檢監察干部予以澄清正名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積極穩妥做好受到失實檢舉控告紀檢監察干部的澄清正名工作。
現實中,從“為被誣告者澄清、正名”,到“揪出誣告者”甚至“追究誣告者刑事責任”,有關方面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的力度正越來越大。
“也是一種新型腐敗”
“誣告是一個老問題,長期困擾辦案人員。”湖北某縣監委委員張超(化名)說,有的舉報者匿名且不斷更換“誣告”內容,有關部門拿到每一個舉報線索后,都要按照流程查一遍,會耗費很多精力。
河南商水縣紀委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2019年11月,周口市、商水縣兩級領導頻繁收到匿名短信,舉報商水縣姚集鎮黨委書記王賓“收受賄賂、違規推薦、充當村支書的保護傘”等問題。
商水縣紀委監委經初步核實,發現檢舉人故意捏造違紀違法事實,涉嫌誣告陷害。但由于舉報人用不記名的手機號發送信息,發送后又立即關機,給案件辦理帶來了很大難度。紀委監委為此成立了專案組,會同公安機關一同調查,才最終鎖定了犯罪嫌疑人。
近兩年,通過閱讀各地紀委監委發布的通報,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注意到了一個現象:誣告陷害的主體多為黨員干部或者公職人員。比如,落馬的山西省高院黨組原副書記劉冀民被指“縱容、支持下屬捏造炮制舉報他人材料并大范圍投遞”。劉冀民被查之后,山西省高院技術處原副處長白迎唐、新聞中心原副主任崔杰被雙開。
“類似的問題不是偶發的。”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原副院長李永忠分析,少數人利用反腐敗斗爭打擊競爭對手或排斥異己,通過各種渠道夸大事實甚至捏造事實進行舉報,“每逢重大人事調整,這種現象會更明顯”。
他的看法和一些紀檢干部的實踐結果一致。
湖北丹江口市紀委信訪室主任張偉偉曾表示,2019年上半年,丹江口公安系統進行過一輪人事調整,市紀委信訪室就收到了大量來自公安系統內部的誣告信。
毛昭暉認為,誣告陷害也是一種新型腐敗行為,查處誣告陷害就是懲治貪腐。
兩頭都要管
如今,查處誣告的相關制度正在陸續出臺。去年2月,中央辦公廳印發了《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下稱“規則”),專門提到了“誣告陷害行為的查處”,確定了“認定誣告陷害,應當經設區的市級以上黨委或者紀檢監察機關批準”的原則,并列舉了5種誣告陷害的加重情形。5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出臺了《關于做好失實檢舉控告澄清工作的意見》,對失實控告的內容進行了細化,要求各地積極穩妥開展失實檢舉控告澄清工作。
相比中央文件,各省紀委監委釋放的嚴查信號更加明顯——把“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直接放在了文件名稱中。
2019年5月,黑龍江省紀委監委就出臺了《黑龍江省紀檢監察機關懲戒誣告陷害行為辦法(試行)》,從制度層面建立懲戒誣告陷害行為的工作機制。
云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秘書長申斌把這種做法稱為“兩頭管”。之前的主要做法是“一頭管”,即對被舉報人進行情況核實,發現有被錯告、誣告的,予以澄清正名。現在還要管舉報人,追究誣告者的責任,加大對誣告陷害的查處力度。
云南省在查處誣告陷害的同時,對權限認定作了進一步明確:縣級紀委監委經調查核實,擬認定構成誣告陷害的,報州(市)紀委監委批準;擬認定誣告陷害人是省、州(市)黨委管理干部的,由辦案的紀委監委報同級黨委批準。非中共黨員或監察對象涉嫌誣告陷害的,移送公安機關查處。
向誣告陷害“亮劍”的不僅是云南。2019年以來,河南省紀委監委已綜合協調公安、檢察、信訪等部門,查處誣告陷害人59人。
防止隨意認定
梳理近幾年政策變化時,李永忠發現,從寬容失敗、容錯糾錯到澄清正名,再到查處誣告陷害,中央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就是要解決干部“不作為、慢作為”的消極狀態。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李永忠用“高壓鍋”進行了解釋:十八大以來,高壓反腐讓上上下下都感受到了壓力。對反腐一線的紀委監委來說,壓力也變得更大,形成了“高壓鍋”。有“高壓鍋”必須要有出氣的“減壓閥”,否則高壓態勢太強就會爆炸。如今,各省市紀委監委積極出臺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的辦法,是一種釋壓之策。
但釋壓必須要注意方法。具體來說,就是要制定更嚴格的規定和程序,防止出現紀檢監察機關隨意認定誣告陷害,保護干部群眾檢舉控告的積極性。
毛昭暉認為,通過打擊誣告陷害,辦案機關有更多的精力去查處真正的貪腐行為,反而更有利于干部群眾檢舉控告。
李永忠更關注問題的另一面。他認為一些干部群眾擔心被紀檢監察機關隨意認定誣告陷害,折射出對“誰來監督紀委監委”的擔憂。
他表示,雖然改革以后,紀檢監察體制已經有了一些變化:設立了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專門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此外,還規定了信訪舉報、監督檢查、審查調查部門機構分設、權力分開,定期向案件監督管理部門通報有關情況等。“但要根治,既要積極有效化解腐敗存量,也要靠權力結構改革,變同體監督為異體監督。”
(《南方周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