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新冠疫苗在前期開展的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以及依法依規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經開展的近百萬人次的疫苗緊急接種,都充分顯示了我國新冠疫苗非常安全……”近日,國務院對新冠疫苗幾大熱點問題進行釋疑。
2020年12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冬春季疫情防控及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有關情況。
安全嗎?“我國研制的新冠疫苗非常安全”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介紹,我國的新冠疫苗在前期開展的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以及依法依規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經開展的近百萬人次的疫苗緊急接種,都充分顯示了我國新冠疫苗非常安全,有一些不良反應,但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局部有一些反應,還有就是出現全身反應。局部反應包括注射之后局部的疼痛、腫、癢等,這些都是一般反應;在全身反應方面,現在監測到的主要有發熱,還有一些個別的受種者出現疼痛、乏力的情況。這些情況一般是不需要處理的。如果發熱超過38.5攝氏度,或者局部紅腫特別厲害,超過了2.5厘米以上,這種情況就需要就醫。
有效嗎?“至今未有嚴重感染病例”
鄭忠偉介紹,目前我國新冠疫苗的效果如何,還有待Ⅲ期臨床試驗結束或者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的中期分析結果揭盲,才能得出疫苗有效性的具體數值。
他提到,但是在Ⅰ期、Ⅱ期也有一些有效性的參考指標,我們會比較疫苗接種人員和對照組的一些免疫源性指標,比如綜合抗體。通過比較,Ⅰ期、Ⅱ期的試驗證明,我國新冠疫苗的有效性的判斷指標也是比較好的。
他表示,在緊急使用的過程當中,有6萬多人疫苗接種者去到境外高風險地區,至今沒有收到一例嚴重感染病例的報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疫苗有一定的保護效果。
進展如何?“15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鄭忠偉介紹,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我國布局了5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疫苗研發工作。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截至2020年12月2日的統計,目前,我國有15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5款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已經涵蓋我們布局的所有技術路線,進入Ⅲ期臨床試驗的疫苗,我國是最多的,我國新冠疫苗的研發在全球處于第一方陣。但無論先后,尊重科學規律是第一位的。
鄭忠偉指出,我國相關疫苗企業對疫苗的研發還是充滿信心的。現在一些疫苗企業已經做好了規模化生產的準備,一旦批準上市,就可以啟動新冠疫苗的規模化生產。
夠用嗎?“目前能夠滿足現階段重點人群的接種需求”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負責人毛俊鋒在會議上表示,國藥中生北京所和武漢所及北京科興已經完成了2021年的產能建設任務,目前能夠滿足現階段重點人群的接種需求。按照國內部分疫苗研發企業的產能規劃,我國新冠疫苗產能或超20億劑。
實際上,發展中國家新冠疫苗的空白很大一部分將由中國填滿。2020年12月15日,杜克大學跟蹤的全球COIVD-19疫苗預購訂單情況表明,中國至少有三款疫苗,幾乎拿到了開展Ⅲ期臨床試驗所在全部國家近5億劑首批訂單,供貨時間為接下來的兩至三個月內。除此之外,我國還決定向至少20多個發展中國家優先提供疫苗產品。有專家表示,這也在短期內給我國疫苗產能帶來一定壓力。
誰先接種?“部分重點人群”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會議上說,在冬春季節到來之際,對部分重點人群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那么,重點人群是怎么選出來?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負責人崔鋼解釋,目前接種策略分兩步走:第一步主要針對部分重點人群,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鮮市場、公共交通、醫療疾控等感染風險比較高的工作人員,以及前往中高風險國家或者地區工作或者學習的人員,盡力緩解輸入性疫情防控的壓力;第二步,隨著疫苗附條件獲批上市,或者疫苗產量逐步提高,符合條件的群眾都能實現“應接盡接”。通常情況下,接種地點是設在轄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或者綜合醫院。
接種后可以不戴口罩嗎?“一定時間內仍然需要”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等個人防護措施,仍然是目前個人防止感染最簡單、最容易接受、最有效的防護措施。對于個人來說,接種疫苗要產生保護抗體,需要一定的時間;對于群體來說,只有達到一定的比例產生抗體后才能產生保護效果。
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反彈,我們不能把寶全都押在疫苗上,所以現階段的各項防控措施仍然要堅持下去。疫苗的應用,特別是讓高風險人群優先接種疫苗,為我們控制疫情反彈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也讓我們更加有信心,更加從容地來應對可能出現的疫情。
(《中國新聞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