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省珠三角9個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占地超過56000平方公里,是舊金山灣區面積約三倍。其中,香港的創新科技、金融、法律和專業服務等方面發展突出,也擁有亞洲國際都會的定位。
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疫情反復,如今已是第四波疫情。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2021年,香港是否能突破2020年留下來的挑戰?同時,在政府、專家學者、普通市民的不同角度如何展望香港的2021年發展?
2020年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表了2020年施政報告。林鄭月娥表示,內地在嚴控疫情的努力下,經濟已快速反彈。而香港面對反復的疫情,必須采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嚴控,以及進一步增加防疫措施的精準度。特區政府或再次推行大規模社區檢測,力爭確診病例“清零”。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經濟因社會動蕩、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政治形勢受到重創,勞工市場也面對巨大壓力。特區政府預測全年經濟收縮6.1%。提振經濟、創造就業迫在眉睫。
如今在疫情反復的情況下,香港的經濟狀況如何?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在接受《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的經濟受疫情影響主要在2020年頭兩個季度。2020年第一、第二季度的GDP都是負增長9%。2020年第三季度香港經濟開始反彈,不過GDP仍在負增長3%左右。莊太量估計香港第四季度GDP應該可以擺脫負增長。
“但是如今失業率還是比較高的,主要影響的行業有建筑業、餐飲業、航空業等。”莊太量說。記者了解到,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發布最新2020年8月至10月的失業率數字為6.4%,就業不足率為3.8%,與上一期持平。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勞工市場情況困難,但該段時間香港疫情維持受控下,呈現進一步穩定的跡象。
另一方面,封關令讓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交流大受影響。封關令原定2020年5月結束,結果卻隨著香港一波接一波的疫情爆發一再延長。因此,不少需要在粵港兩地來回跑的人受到了影響。香港市民張泳琳正是一個典型例子。

封關令讓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交流大受影響。
作為2020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畢業生,張泳琳因香港封關無法按時回校。“最后的畢業典禮也只能云參加,而畢業照也是同學幫忙把我P上去的。”張泳琳說,由于專業的緣故,在香港比較難就業,本來也想畢業后到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嘗試找工作的。但是現在這些計劃只能暫時擱淺。
“封關主要是影響了粵港兩地很多的往來,因為一來一回就要28天(在香港和廣東要分別要隔離14天),時間成本太高了。在廣東開廠的香港老板回不去工廠了,很多住在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建筑工人、裝修工人也回不來香港了。就連我本來要到深圳的高校講課的,現在也過不去了。所以有很多交流變得不方便。”莊太量說。
所以被問到對于2021年的展望時,張泳琳首先就希望香港的疫情能盡快好轉,封關令能盡快撤銷,這樣才能重新恢復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正常交流與日常聯系。
中央將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完善港深陸路口岸建設、港企開拓內地市場、防疫抗疫等七方面全力支持香港發展……這既是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所提出的重要內容,也是香港發展的重要方向。那么,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香港與其他城市的發展方向有何差異?其定位是什么?2021年將如何展望發展?
早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布之時,香港就按照其產業特色與結構得出相應的發展定位與方向。香港的四個傳統主要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游、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可帶動其他行業,創造就業,是香港經濟動力的所在。
因此,《綱要》明確提出,將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那么具體的情況如何?首先從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說起。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久經考驗,面對新冠疫情及環球經濟動蕩的挑戰,香港自信地展現了金融系統的韌力和穩定性。“雖然經歷社會事件和疫情,但港元匯率堅挺,資金流入較強,很多IPO上市。這都反映投資者對香港資本市場的持續信心。由此可見,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仍是在保持與鞏固中的。我建議,可以多放一些債券產品給香港,這是香港比較弱勢的一面。”莊太量說。
而國家也對香港大力支持。關于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近期中央支持深化兩地金融互聯互通,逐步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股票范圍,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標的。
但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香港在疫情之下可謂深受影響。2020年10月21日,香港國泰航空集團宣布企業重組方案,將削減8500個職位,約占集團總共3.5萬個職位的24%。同時,國泰港龍航空(國泰航空集團旗下全資附屬區域航空公司)即時停止營運。另外,很多航班如今都無法正常啟航,航空公司、航空物流業都受到巨大損失。
因此,如何保持與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香港立法會旅游業界議員姚思榮說,航空公司的成本非常高,前段時間香港特區政府通過融資的方式,借給國泰200多億港幣作為日常營運和復蘇的費用。
林鄭月娥則從長遠考慮說,香港國際機場享有地理和管理優勢,近年銳意革新。雖然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航空業,但對于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仍充滿信心。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將按照原定目標,分別于2022年及2024年啟用第三條跑道及整個三跑道系統,并預計于2023年完成“高端物流中心”及于2021至2027年分階段完成“航天城”發展項目。
旅游業也是香港四大重要產業之一。其則未來一段頗長時間仍然面對嚴峻挑戰,政府將會為業界推出額外的紓困措施。相關措施的總承擔額接近6億元,會惠及旅行代理商及其職員、主業為導游及領隊的自由作業持證導游及領隊、以接載旅客為主的旅游服務巴士司機。此外,待疫情緩和后,香港會開拓更多本地文化和綠色旅游資源以重振旅游業,以期擴闊海內外客源及為市民及旅客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及旅游休閑體驗。持續的疫情將改變全球旅游局面,香港旅游發展局正趁機審視香港的旅游定位以應對未來挑戰。
香港除了自身發展不斷加強外,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聯動與共融也非常重要。自2019年2月中央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各中央部委已出臺多份支持大灣區金融、法律、專業服務發展等政策文件和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居住、學習的措施。而香港與廣東雙方同意要大力推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業合作、教育、人才培訓和青年交流、共建優質生活圈等工作。
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到了很多具體的項目。例如,支持香港保險業在CEPA框架下在大灣區內地城巿設立售后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港澳和內地居民提供諮詢、理賠、續保等全方位支援;容許在香港已注冊的傳統外用中成藥產品可通過簡化的審批流程在大灣區注冊及銷售。
另外,香港還展望了2021年還會延續與廣東合作的部分。盡快經廣東省審批先行落實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行使用已在香港注冊的藥物和香港公立醫院使用的醫療儀器安排,并適時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醫療機構、藥物及醫療儀器;完善港深陸路口岸,調整部分陸路口岸的功能及延長通關時間,逐步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并馬上與深圳市政府展開研究在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采用“一地兩檢”安排,以釋放香港落馬洲管制站超過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成立“泛大灣區外來投資聯絡小組”,由投資推廣署聯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對口單位制定全面的聯合外來投資業務建議,加強協同效應……
而說到粵港合作,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備受關注的重點。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香港和深圳這兩座毗鄰城市的關系獨一無二。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前店后廠”,到今日在科技創新上強強聯手,都是大有可為。
如今,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意港深政府可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于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林鄭月娥在訪問深圳期間,亦與深圳市領導同意以創新思維、突破界限、資源共享的精神推動有關的工作。

當疫情穩定及恢復跨境旅游后,香港民政事務局還會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
從香港到深圳創業的星利源商貿物流集團主席、SAP中國創新委員會消費行業(批發)主席林立方早前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密切關注落馬洲河套地區的發展。“過去落馬洲河套地區的合作步伐并沒有真正邁開。因為這個地方一半屬于香港,一半屬于深圳,要怎么樣去利用,兩地都有各自的想法。直到最近,香港和深圳的定位彼此配搭,以及融合達到一定的基礎,才開始達成了共識。”林立方說。
“未來,兩地政府正研究在香港園區首批樓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因為在創科路上,沒有最快,只有更快,我們須不失時機,推動港深兩地的創科產業生態鏈,為香港青年人創造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林鄭月娥說。
近年來,以香港的經濟和市場規模,青年人的失業率可能會維持雙位數字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有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發展潛力卻十分巨大,能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業發展機會。
香港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特區政府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當中部分為早前提及的創科職位。
作為在廣東讀大學的香港人,張泳琳也很期待可以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她表示,因為香港比較注重金融業等產業的發展,其他行業的就業機會其實比較有限。例如她想找新媒體方向的工作,在深圳、廣州等地的就業機會更多。
另外,愈來愈多青年人渴望透過創業一展所長,在傳統行業打工外尋找出路。從香港到廣州創業的譚偉杰正是看中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早前,《小康》記者來到位于廣州市南沙區的“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采訪了譚偉杰。
“當時我到大灣區的城市考察,發現這里的科創氛圍非常好。所以我們決定在南沙開公司,并且建立團隊。南沙對于我們香港青年創業非常支持,給我們服務‘一站式開公司。而且,由于香港和大陸的稅務很多不一樣,當地就給港澳青年創業者開關于稅務的宣講會,并且用多種方式宣傳稅務政策。另外,在稅收處理方面還有一對一服務,這讓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金錢的成本。”譚偉杰說。
其實早在2019年,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已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全新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青年創業計劃”),協助有意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并進一步回應他們在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
記者了解到,當疫情穩定及恢復跨境旅游后,香港民政事務局還會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預計批出約1億元,為近200家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及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服務。
如今,廣東及各大灣區內地城市已同意支持這個計劃,并會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讓香港青年享有與內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此外,特區政府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臺,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