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如何與年輕人聊天,不把天聊死”的話題引發了網友熱議。其實,“把天聊死”的問題在老年人與子女的交流中也存在。雖然老年人很想和子女交流,但有時說著說著對話就進行不下去了,更有甚者還會產生不愉快,引起矛盾。如此是為哪般?
老人與子女最常見的聊天方式就是說教式聊天。從小到大不知聽了多少遍“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無論聊什么最后都能聊到經驗上。“你該怎么怎么,你不能怎么怎么,我那時可是怎么怎么”,諸如此類。可能本來小輩是開開心心來和長輩分享新鮮事的,但這么一說,小輩就巴不得趕緊結束話題離開。
老是把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拿出來說,也是小輩們所反感的。老人懷舊可以理解,但話題繞來繞去缺乏新鮮度,使得小輩們聊到最后,往往選擇沉默。有些老人繞不開過去的心結,經常重提子女的“黑歷史”,“如果當時你不和那個對象談戀愛就好了”“如果你當時多用點兒功去外地發展”……比起回憶過去,不如多關注眼下。
還有一處“雷區”,許多長輩容易踩到卻不自知,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之前有一位網友大吐苦水,說一天的好心情被她媽媽毀了,原因是她的媽媽多夸了幾句鄰居家在澳大利亞工作的兒子。那陣子,該網友工作壓力有點兒大,身體也不好,正在努力自我調節。她媽這么一夸,又聊到當時她怎么不愿意去留學。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她頓生挫敗感。
其實,只要避開上述“雷區”和小輩們愉快地忘齡交流,是完全可以的。網上聊天時,也可發一些幽默不過時的表情包來代替語言,讓對話氛圍更輕松。
(《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