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基村,位于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的西南部,面積5.35平方公里,全村 1121戶,總人口4680人。步入唐基村中,村內樓房林立,庭前種果、栽花、種草,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放著垃圾桶。在村內行走,水泥村道整潔寬敞,道兩邊的墻體刷了石灰水,成了鄉風文明的宣傳欄,一眼望去干凈整潔,怡然自得。在這花園般的環境中生活,村民們生活節奏從容自在,臉上溢滿笑容。
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黨建引領是根本。在廣東省省級新農村示范村創建工作中,唐基村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規范化,筑牢一線戰斗堡壘,以黨建引領創建新農村改造項目、建設項目。
唐基村環村道路上,平整的水泥地寬敞而干凈,一路上,墻面都是漂亮的墻畫。唐基村委副書記孫廣輝給《小康》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剛好就是春節期間,回到村內的村民,由于封村無法正常回到工作崗位,就原地干起了建設家鄉的工作——建設環村公路。據了解,公路環繞著整個唐基村,并接上多個在建的旅游、文化項目,不但可以方便村內群眾,更對唐基村的文旅項目大有裨益。在疫情封村期間,兩委干部和歸鄉村民上下一心,分成五個組日夜交替工作,僅僅經過12天就將2.169公里的環村公路修通。
孫廣輝告訴記者:“黨建引領,黨員發揮模范帶頭引導村民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指導下,保持了村內穩定,也讓干部村民群策群力建設家園。”
唐基村歷史悠久,至今已近千年。唐基村存地多,看似很容易發展,實際上問題突出,尤其是周邊土地的整合方面十分棘手。唐基村民的祖墳在村外零星分布,在有宗祠信仰的南粵之地,凡需遷移墳墓都少不了矛盾,但唐基村張貼遷墳公示,村民自覺配合完成遷墳工作,唐基的發展建設逐步穩進,建成美麗宜居鄉村。
據了解,唐基村兩委每年都會在春節集中兩委干部、黨員、村民等進行擴大會議確定每一年的發展規劃以及發展方向。而在隨后確定具體建設項目方案之前,都有詳盡的制定流程,保證村內各戶理解方案。從兩委討論開會出初級方案后,還要與村民代表開會探討制定可行方案,隨后確定的方案還會通過公示、發小冊子甚至上門進行宣傳。村民的意見也會被村委收集并改進,最終才確定項目方案。據了解,目前唐基村多個項目均有95%以上的支持率,保證了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通過幾年的辛勤耕耘、努力開拓,唐基村成為吳川市首個完成總體規劃的村莊。

村民股份制籌資建設的唐基綜合市場。
目前,唐基村已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村道已實現全部硬底化、綠化、亮化,并率先實現排污地下管網化,污水集中連接鎮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村內建成雪亮工程,推進治安網格化管理,完善治安聯防系統。在開展對人居環境的整治工作中,唐基村黨總支部以黨建思想為指導,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村民代表的先鋒模范作用,迎難而上,大力整治臟、亂、差現象,對村內危房、廢棄豬舍、牛欄及露天廁所、私自搭建的建筑物等進行了清拆。農村廁所革命覆蓋率達到100%。黨支部書記孫茂榮還親自設計并參與建設人畜分離家禽集中圈養點。為美化村民生活環境,村黨委積極完善各類配套公共文體設施,建設了省級農民健身公園、千年古樹生態公園。
為了普及農村法制教育,村內還將法治教育與“掃黑除惡”運動相結合,建設了近萬平方米的法治廣場。加強村中的治安和法治建設,村里組建了一支32人“紅袖章”治安聯防隊,輪流值日;2018年率先安裝了48支24小時全高清監控,覆蓋全村各大小路口;同年唐基村被評為廣東省改革開放40周年民主法治示范村。
基層黨建是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村民們的擁護下,唐基村兩委一直堅持從嚴治黨,強化責任落實,大力提振農村經濟。
唐基村的地理位置優越,省道373線貫穿而過。記者從湛江市海灣大橋沿著省道一路前行不到20分鐘便可到達,交通十分便利。除此之外,唐基村歷史悠久,又稱為“千年儒村”,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產業有天然的優勢。因此,唐基村加大了唐基村觀光旅游產業的建設力度,做好“黨員+農戶”、“黨建+旅游”兩篇文章。

800多年樹齡的“見血封喉”是當地熱門旅游打卡點
唐基村注重人居環境整治,發展農業實踐基地,升級改造原生態農莊,村內的養殖業全部被拆遷,并在村子外圍集中建設。順著環村公路,就會見到十分有特色的四合院式的家禽圈養點。據了解,村內養殖的家禽都搬遷到附近集中圈養,圈養點外的竹門樓貼著紅色對聯:“金鳳和鳴歌盛世,銀蛋嗑哧頌小康”,橫批“風調雨順”,僅僅是路過都會覺得十分有鄉村農家風情。步入其中,一幢幢畫著禽鳥圖案的竹籬雞舍,里面是圈養的家禽,雞舍之間是有機菜園。據介紹,這個圈養點面積6畝多,以村里出地,村民籌資籌勞形式建設,每戶資金1000元,已有86戶村民進駐,每戶面積占地18平方米。
與此同時,唐基村的鄉村景觀建設已經頗有成效。唐基村內園林遍布,到處都是小花園,花園里還有好多小小的風車。風車在花園搖晃著轉動著,發出噠噠噠的有節奏的聲響,讓人十分愜意。村內那棵參天古樹“見血封喉”更是吸引很多游客專門駕車過來一睹風采。據了解,這棵“見血封喉”有800多年樹齡,樹高30多米,樹頭直徑10米,樹干要六個人手拉手才能環抱。在湛江,“見血封喉”十分出名,樹的液汁有劇毒,一旦觸及人畜帶鮮血的傷口,就會因血液凝固而死,故被稱作“見血封喉”。因此,“見血封喉”長期以來都是熱門的旅游打卡點。與此同時,村內還有六個景點在建設中,在未來,包括鄉村振興公園、社壇曉望,宗廟廣場、雙池印月等景點建成后會為當地文旅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引擎。
唐基村大膽探索,出臺一系列惠農惠商的政策促進立足農業發展,2015年就實現了農業排灌水利化、機耕道路硬底化;引導農戶合作經營,先后成立了農業公司1家、農家樂2家,農業合作社4家、種養場近10個,引導農業向規模化發展,通過“支部+協會(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服務,以有償、微利的服務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自古以來,唐基村就地處交通要道之上,是周邊村落必經之地,每逢三六九日,周邊群眾就會來到唐基村“趁墟”(趕集),這也為唐基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唐基村在村兩委的領導下,以全村群眾股份制形式籌集資金建造股份制綜合市場。該綜合市場于2020年1月投入使用,占地約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0平方米,是綜合菜市、百貨超市、幸福家園的一站式建材市場。周邊村子的村民也會如同過去一般愿意來到此地購買需要的物資。隨著綜合市場的開張,據估算,2020年唐基村集體收益將增加300萬元以上。

中山中心小學正門。圖/方怡暉
美麗的唐基村如同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厚重的歷史底蘊積淀,賦予了唐基村獨特的“風骨”和“氣韻”。唐基村黨總支以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度融合為抓手,夯實“儒村”文脈,鑄牢唐基村鄉村振興之“魂”。一直以來,唐基村委都堅持教育優先,把教育創強、倡導文明當成保障人們安居樂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則。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唐基村的優良的教育傳統曾經差點消失。
唐基村“兩委”干部與中山中學村校合作開創了當地村校共建共榮的先河。“十年前,由于村內發展水平相對城市差,很多村民都去城市打工,他們的孩子多會跟隨父母出去。教學設施一度逐漸荒廢。比如中山中學,2015年教師有40多人,學生只有30多人,老師比學生還多,加之超強臺風“彩虹”來襲,校舍變成危房。繁盛時期有1200名學生的中山中學陷入了閉校困境。”孫廣輝說。
中山中學即將面臨關閉會對周邊群眾的孩子上學造成影響,使得他們需要到鎮上面的中學學習,而這樣一來就給村民的生活帶來經濟壓力。唐基村兩委努力改善村內貧困學生讀書難的問題,著力發展村內基礎教育鏈,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在2016年利用暑假時間緊急修繕中山中學的危樓,并開始為附近村民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以及全面提升中山中學的硬件條件。如今,中山中學已經恢復了初中部的運營,并且由于師資資源和硬件條件的提升,附近更多的村民都愿意把子女送到中山中學就讀。目前,中山中學在讀學生已經恢復至600名。據了解,唐基村發動群眾籌資建設打造出唐基村教育體系,至今,黃坡鎮中心幼兒園學生從2013年的30名增至600多名,中山中心小學從180名增至700多名。
除此之外,唐基村還積極探索技能提升教育。記者來到唐基原生態農莊,雖然天氣寒冷,但是能看到農莊的生意如火如荼,周邊很多群眾也會駕車過來一邊欣賞當地美景一邊品嘗當地美食。而在唐基原生態農莊內,“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就坐落于此,許多當地青年都會來到這里學習粵菜,將唐基村當地的特色食材變成一道道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與此同時,唐基村還順應潮流,發展電商直播培訓,讓唐基村的青年把家鄉的特產推向全國。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