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 ,華萍 ,范晶 ,吳夢晗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高血壓病作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不斷上升,高血壓病患者伴失眠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1],甚至有些高血壓病患者以失眠為初診癥狀。研究顯示,失眠可嚴重影響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變化[2-3],改善患者的睡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壓狀態[4]。本團隊在前期的研究中,發現活血散風針法降壓效果顯著[5-6]。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百會、四神聰深針刺、長留針針法在改善患者睡眠的同時,其高血壓病況也隨之改善。故團隊采用活血散風針法輔以百會、四神聰深針刺、長留針治療高血壓病合并失眠患者,以觀察該組合針法是否對改善睡眠和降壓具有增效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7]中相關標準: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經非同日3次測量,收縮壓(SBP)≥140 mm Hg(1mmHg≈0.133kPa,下同)和(或)舒張壓(DBP)≥90mmHg;患者既往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低于140/90 mm Hg,也診斷為高血壓病;若為家庭自測血壓,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為≥135/85 mm Hg。
失眠的診斷標準根據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制定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8]中相關標準:高血壓病患者表現為難以入睡,易醒,睡眠不深,多夢,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白天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具有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優勢觀念;睡眠潛伏期>30 min,每周3次以上,至少已1個月;年齡18~75歲,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7。
1.2 納入標準 1)在服用原有降壓藥物的基礎上符合上述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且為高血壓Ⅰ級者,即血壓<160/100 mm Hg。2)符合失眠診斷標準。3)年齡 40~75 歲。4)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5)對本研究的意義有正確認識,對研究人員的觀察和評價有良好的依從性。
1.3 排除標準 1)各種精神、神經和軀體等障礙所致失眠者。2)服用利尿劑的高血壓病患者。3)就診前1周內服用過任何鎮靜安神藥者。4)對針刺有恐懼感不能配合者。5)合并嚴重心、肝、腎、造血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1.4 一般資料 64例患者均為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就診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使用信封隱藏分組,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研究期間共脫落8例(對照組2例、治療組3例因赴外地工作不能繼續配合,對照組1例、治療組1例因家庭原因不愿配合治療,對照組1例因搬家不能繼續配合),最后剩余有效研究對象56例,每組2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高血壓病程以及失眠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本研究經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批件號TYLL2015[K]字011。

表1 兩組高血壓病伴失眠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insomnia between two groups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繼續服用原降壓藥基礎上,予活血散風針法治療。取穴: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沖,皆取雙側。操作[6]:人迎,直刺25~40 mm,見針體隨動脈搏動而擺動,施用石氏捻轉補法第二定義 1 min,即小幅度(捻轉幅度<90°),高頻率(捻轉頻率達到 120~160次/min),留針30 min。合谷、太沖均直刺20~25 mm,施用石氏捻轉瀉法第一定義1 min,即醫者采用面向患者體位,以任脈為中心,機體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曲池、足三里均直刺25 mm,施用石氏捻轉補法第一定義1 min,即醫者采用面向患者體位,以任脈為中心,機體左側順時針,右側逆時針,留針30 min。治療30次,每周5~6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配以百會、四神聰針法。配穴:百會、四神聰。操作:百會、四神聰均由前向后與帽狀腱膜呈15°進針,沿皮刺入20~32 mm,施平補平瀉法,留針5 h,留針期間囑其室外活動時帶帽避風寒,頭部需保持干燥清潔、不可沾水,由患者家屬輔助起針,若伴皮下血腫,起針后需按壓針孔1 min以上,直至血止,若未見出血則不需按壓。治療30次,每周5~6次。
2.2 觀察指標和方法
2.2.1 血壓水平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BP和SBP。所有入組患者于每天上午8~10點測量血壓,由4位醫生專門負責采集患者血壓,統一采用歐姆龍HEM-7200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測量患者臥位血壓3次,并記錄平均值。以治療開始前3 d的平均血壓值、治療第10次后3 d的平均血壓值、治療第20次后3 d的平均血壓值和治療結束后3 d的平均血壓值作為各個評估點的血壓值。
2.2.2 PSQI評價 分別從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7個方面評定受試者的睡眠質量,總分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分別記錄治療前1 d、治療30次后患者的PSQI量表總分[9]。
2.2.3 實際睡眠時間 屬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中的一個條目,包括睡眠開始到結束的時間減去中途覺醒的時間,時間精確到0.5 h(不足15 min的舍去,超過15 min的記為0.5 h)。分別在治療前1 d、治療10次后、治療20次后及治療30次后記錄患者的實際睡眠時間。
2.2.4 兩組患者治療后降壓藥物變化情況 治療結束后,記錄兩組在治療期間降壓藥物變化情況,包括降壓藥物的增加、調換、減少和停藥4個方面,計算兩組的加換藥率和減停藥率。
2.2.5 安全性指標 包括不良事件發生率、生命體征異常變化。所有不良事件均做記錄,并進行與試驗干預的相關性分析,若存在相關性,則計為不良反應。
2.3 療效判定標準 血壓療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治療高血壓病的療效評定方法[10]。顯效:治療后DBP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范圍,或DBP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或以上。有效:治療后DBP下降<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圍;或DBP下降10~19 mm 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或SBP下降≥30 mm Hg;須具備其中1項。無效:治療后血壓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2.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使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統計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構成比或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組間單向有序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BP比較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SBP 都逐漸下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兩組SB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具有可比性;治療10次后兩組SBP較治療前下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 20 次后兩組 SBP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 30 次后兩組 SBP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SBP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SBP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mm Hg

表2 兩組患者SBP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he SBP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mm Hg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S B P治療前 治療1 0次 治療2 0次 治療3 0次對照組 2 8 1 4 9.8 8±9.3 7 1 4 6.8 0± 9.6 4 1 4 2.7 5±1 1.0 5*1 3 4.0 7±9.1 6*觀察組 2 8 1 4 6.7 4±9.6 3 1 4 4.8 4±1 0.0 2 1 3 6.2 4±1 0.1 2*#1 2 8.4 9±1 0.3 2*#
3.2 兩組治療前后DBP比較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DBP逐漸下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兩組DB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具有可比性;治療10次后兩組DBP較治療前下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 20 次后兩組 DBP 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0次后兩組DBP較治療前下降(P<0.05),觀察組有優于對照組的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3.3 兩組患者降壓療效比較 經秩和檢驗,兩組患者在血壓改善臨床總有效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兩組顯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DBP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DBP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mm Hg

表3 兩組患者DBP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the DBP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s)mm Hg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D B P治療前 治療1 0次 治療2 0次 治療3 0次對照組 2 8 8 9.5 8± 8.8 8 8 6.3 1±7.6 0 8 3.9 1±6.9 5* 7 9.8 0±7.1 9*觀察組 2 8 8 7.1 1±1 1.6 0 8 4.2 0±7.5 8 7 9.9 1±7.0 3*#7 7.3 5±6.5 9*#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際睡眠時間比較 兩組治療前實際睡眠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10次后兩組實際睡眠時間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但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 20、30 次后兩組實際睡眠時間均較前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較對照組明顯(P<0.05)。見表 5。
3.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30次后與治療前比較,PSQI評分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 PSQ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具有可比性;治療 30 次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6。
3.6 兩組患者治療后降壓藥物變化情況比較 組間比較,兩組在加換藥率、減停藥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7。
3.7 安全性分析 對照組出現皮下血腫2例(頭部血腫),觀察組出現皮下血腫1例(足部太沖穴出現皮下血腫),考慮針體刺破局部血管所致,囑患者按壓1 min后不再出血,無其他不適,無其他不良事件。
表5 兩組高血壓病伴失眠患者治療前后實際睡眠時間比較[±s,M(Q25,Q75)]Tab.5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in sleep time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insomn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M(Q25,Q75)]h

表5 兩組高血壓病伴失眠患者治療前后實際睡眠時間比較[±s,M(Q25,Q75)]Tab.5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in sleep time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insomn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M(Q25,Q75)]h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組別 例數睡眠時間治療前 治療10次 治療20次 治療30次images/BZ_46_1297_363_1319_407.png±s M(Q25,Q75)6.26±0.69 6.00(6.00,6.73) 6.17±0.76* 6.25(6.11,6.55) 6.65±0.79* 6.75(6.50,7.10) 7.15±0.72* 7.30(7.03,7.30)5.80±0.59 6.00(5.13,6.00) 6.16±0.85* 6.38(5.88,6.75) 7.05±0.68*# 7.10(6.73,7.29) 7.51±0.60*# 7.50(7.40,7.60)images/BZ_75_619_2948_647_3005.pngM(Q25,Q75) images/BZ_46_1297_363_1319_407.png±simages/BZ_75_871_2890_928_3005.pngimages/BZ_75_1078_2948_1106_3005.pngM(Q25,Q75) images/BZ_46_1297_363_1319_407.png±simages/BZ_75_1330_2890_1387_3005.pngimages/BZ_75_1537_2948_1565_3005.pngM(Q25,Q75) images/BZ_46_1297_363_1319_407.png±simages/BZ_75_1789_2890_1846_3005.pngimages/BZ_75_1996_2948_2011_3005.png對照組 28觀察組 28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s)Tab.6 Comparison of the PSQI sco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s)Tab.6 Comparison of the PSQI scor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8 10.57±3.74 6.10±2.92*觀察組 28 11.53±3.96 4.83±2.33*#

表7 兩組患者藥物變化情況分析Tab.7 Analysis of drug change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例(%)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加,失眠已成為困擾現代人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高血壓病作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導致卒中和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而臨床觀察發現,失眠與高血壓相互影響,很多高血壓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礙,患者常由于夜間睡眠不好而致次日血壓波動或升高[11]。
失眠屬中醫“不寐”等范疇,病位在心腦,病機為晝夜陰陽節律失調,陰陽失交,陽不入陰,神失所主。取百會、四神聰進行治療,為局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為主。百會、四神聰均居巔頂,為人體陽氣匯聚之地,可調節一身之陽氣。百會、前后神聰穴居督脈,而頭為諸陽之會、腦為元神之府,深刺百會及前后神聰可充分調動太陽、督脈之經氣血上榮腦髓,使陽神得以潛藏入陰,晝夜陰陽得以運轉正常,則患者夜寐安、血壓降。四神聰左右兩穴緊鄰膀胱經,膀胱經絡腎,與督脈之氣通于元神之府,具有安神益智、健腦調神之效。根據現代解剖可知,百會穴淺表部位布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經,在深部為大腦皮質運動區和旁中央小葉。有研究發現針刺百會穴可使下丘腦內5-羥色胺(5-HT)的含量升高,使腦內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及過氧化氫酶活性提高,通過調節神經遞質來改善睡眠[12];針刺四神聰穴可以加強局部血液循環,起到腦保護作用[13],并有文獻發現針刺四神聰穴可以使失眠大鼠腦橋藍斑核(LC)中升高的去甲腎上腺素(NE)含量降低,中縫背核(NRD)中降低的5-HT含量升高[14],可調整睡眠節律紊亂小鼠的一般狀態,增強腦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血白細胞、胸腺和脾臟的指數,延長睡眠時間,恢復其紊亂的睡眠節律[15],這可能是四神聰改善失眠的機制之一。
本研究以高血壓病伴失眠患者為觀察對象,選取石學敏院士創立的以人迎為主穴的、以“活血散風、疏肝健脾”為治療原則的針刺降壓法,觀察組輔以百會、四神聰穴調神助眠。本研究所有入組患者均為上午9~11時接受針刺治療,百會、四神聰留針5 h至申時前后,與人體陽氣晝夜運行規律相應,促進陽入于陰以助眠。百會、四神聰位居頭頂,雖然留針時間較長,但不影響患者頸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活動,且沿頭皮針刺安全性高,故而患者易配合。結合石學敏院士提出的“針刺手法量學”理論[16],在既往臨床經驗基礎上,首次采用百會、四神聰穴深刺長留針的針刺方法,增加了穴位的刺激量,強化了鎮靜安神的作用,更加有效的改善睡眠,進一步調節患者血壓水平。
活血散風針法是石學敏院士創立的針刺降壓方法,其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血壓、調節高血壓病患者清晨血壓、血壓晝夜節律等[6,17],且可明確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分泌功能,抑制血管內皮素-1(ET-1)分泌、促進一氧化氮(NO)釋放、調節ET-1/NO比值[18],在大量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中證實其調節血壓的功效。本臨床療效觀察首次觀察到該針法不僅對血壓有明顯的降壓效果,同時對失眠癥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降壓和改善睡眠彼此相關。本臨床療效觀察,患者治療前口服降壓藥血壓和睡眠時間控制不理想,治療后兩組患者藥物變化經統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藥物變化方面均衡,且兩組在改善患者SBP、DBP,延長睡眠時間、改善患者整體睡眠方面均具有療效,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結合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活血散風針法輔以百會、四神聰深刺、長留針,不僅在降低SBP、DBP方面更具優勢,而且能更好地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改善患者整體睡眠情況。
本臨床療效觀察中,降壓總有效率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其結果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考慮與降壓療效評定標準選擇不當有關。目前國內高血壓病研究多根據癥狀達到某標準,血壓值達到某一范圍[19],或者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治療高血壓病的療效評定方法來判斷是否顯效、有效和無效。不足之處顯而易見,一方面無法排除隱蔽性高血壓、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等特殊情況,另一方面這些療效評定方法過于陳舊,不能很好的與針刺降壓技術特點緊密結合,缺乏特異性,因此制定適合針刺降壓的療效評價標準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口服降壓藥物目前仍然是西醫治療高血壓病的主流手段,但是不良反應較多,比如鈣離子拮抗劑可產生血管性頭痛、足踝部水腫,利尿劑可產生電解質紊亂等。對于失眠,西醫多采用傳統鎮靜安眠藥如苯二氮卓類,不良反應及并發癥也是較多,如頭暈、記憶力下降、成癮性、依賴性等,甚則產生中樞抑制和肝腎毒性等。對于高血壓病伴有失眠,西醫多降壓藥與失眠類藥物聯合使用,不僅藥物種類較多,而且更易產生不良反應,患者由于擔心藥物不良反應往往拒絕連續服藥治療,不良的依從性導致血壓、睡眠交替出現問題,兩者相互影響是血壓難以達標的關鍵。針刺療法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則彰顯了它的優勢。本臨床療效觀察,既證實了活血散風針法能有效地控制血壓、保持良好的降壓效果,與筆者團隊前期研究結果一致[6,20],又能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改善患者整體睡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活血散風針法配合百會、四神聰深刺、長留針,其降壓助眠效果較使用單純活血散風針刺法為著,說明該組合針法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首先,本研究的人群以輕度高血壓病患者為主,對于中重度高血壓病伴失眠患者該針法的降壓作用結果無法探知;其次,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未來需設計大樣本、更加嚴謹的臨床試驗來進一步明確活血散風針法配合百會、四神聰深刺、長留針針法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再次,本研究基于失眠的基本病機,即晝夜陰陽節律失調,陰陽失交,陽不入陰,神失所主,選取百會、四神聰加活血散風針法進行治療,從而改善各種因素導致的失眠,但未針對其相關的證候等進行辨證論治,日后可在擴大樣本量情況下,在本研究基礎上配合辨證取穴,以進一步觀察其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