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馮婭婷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由于科學技術的改變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大,使得醫生在日常的患者治療中,面對高密度、大流量的患者群,有時會感到心力交瘁,身心俱疲[1]。倘若醫生的治療效率無法得到提升,那么面對愈發高密度的患者群,則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予大量患者以確切的治療與護理,這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也不利于醫院治療方式以及治療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與更新。為了使醫院的醫療效率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針對各個科室患者群的特點,制定出個性化的臨床護理路徑是很有必要的[2-3]。該路徑能夠幫助醫護人員參照流程和標準來進行日常的治療與護理,能夠在保證患者護理效果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手術治療的100例經病理學確診的肺癌患者,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均分為2組。觀察組50例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對照組50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比較觀察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以非常滿意+滿意計算患者護理滿意度)。入組患者均未合并呼吸系統疾病、其他嚴重內科疾病、其他部位腫瘤等。
1.2 方法對照組50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術前進行常規的檢查與記錄,確定患者的身體狀況可以進行手術,然后再采取相應的手術來進行有關的治療;手術結束后,患者都在重癥監護室進行術后觀察1 d,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保證其能夠安全度過觀察期;離開重癥監護室之后,依據患者情況采用術后常規護理。
觀察組50例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從患者入院開始給予患者格外精細看護[4]。有關病情的詳細情況,醫護人員要及時告知患者,在這一環節上要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心,以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5]。肺癌患者大多會出現負性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這時醫護人員的心理安慰顯得格外重要[6]。另外,患者入院時的環境也特別重要,醫護人員應當要注意病房中基礎設施以及醫療器械的更新與維護,使得患者能夠在一個較為舒適的環境中進行日常治療。臨床護理路徑對肺癌患者術后護理也非常重要。對于已經成功進行了手術的肺癌患者來說,由于長期受病痛的折磨,導致整個消化系統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使得患者長期處于一個低食欲的狀態[7],但手術之后增加營養是非常重要的[8]。因此,醫護人員應當依據臨床護理路徑的有關要求,對患者進行合理的食譜定制,使得患者的食欲能夠獲得好轉。同時為了預防切口的感染以及肺部并發癥的產生,應當積極提高患者免疫力[9]。對于患者來說,適量的康復訓練是提高免疫力的最佳途徑。作為醫護人員,應當為患者日常的康復訓練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與意見,使得患者能夠在身體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達到所需的訓練強度。另外,切口的日常護理也很重要,醫護人員要及時對傷口進行換藥及清洗,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切口再次崩裂。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15,P=0.008)。

表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是對護理方式、要點的整合與歸納,使得其能夠按照規章制度進行護理[10]。這種護理方式的引入,可以大概率減少由于醫院、醫護人員不同所致的同種類型疾病因為護理方式的變化而導致的治愈程度和效率的差異[11-12]。臨床護理路徑能夠使同類型疾病的治療護理模式化、效率化,這是在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礎上,提高醫療效率的重要舉措,并且還能夠取得比傳統護理模式更好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15,P=0.008),這提示對于肺癌患者,術后積極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其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且患者護理滿意度高。總之,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是一種值得臨床繼續研究和推廣的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