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來沅暉
摘要:主流媒體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媒介宣傳作用,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相關的紀錄片在傳遞“一帶一路”文化價值理念、繼承和發揚絲路精神、詮釋和塑造中國形象、發掘和傳播中國文化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價值。本文以央視絲綢之路紀錄片為例,分析了主流媒體在進行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主題選擇、內容設置、敘事表達以及傳播渠道等方面的顯著特征,并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主流媒體;文化傳播;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1-0092-03
主流媒體關于絲路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及傳播,對提升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動我國國家形象在全球范圍內的認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自2013年起就開始策劃實施“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1],主要涵蓋了紀錄片、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旨在通過多元形式的媒體創作和表達,助力中國優秀文化的廣泛傳播和良好國家形象的積極塑造。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與國家戰略布局下,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關于絲路題材的紀錄片制作精美、傳播廣泛,已經成為彰顯絲路精神、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對其傳播主題和特征等進行分析,對探索主流媒體進行優秀文化的策略提升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的發展概況
央視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主要指由中央電視臺獨立制作或主導創作的全景式的大型系列紀錄片。最早的經典作品是1979年日本放送協會(NHK)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的《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1980年到1999年是央視絲綢之路紀錄片的起步階段,從2000年到2009年,是絲綢之路紀錄片的發展期,這一時期的紀錄片在故事化、人物選擇、拍攝多元化等方面進步顯著。2010年之后,央視絲綢之路紀錄片迎來了繁榮期,各類作品紛紛涌現。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央視絲綢之路紀錄片從內容、形式以及數量上都開始發生巨大轉變和革新。2013年起,《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河西走廊》《對望:絲路新旅程》《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路,從歷史中走來》等一系列影響廣泛的作品陸續推出,主題涉及范疇寬廣,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以及開放共繁的良好國家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二、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傳播內容
(一)對政治與外交文化的傳播
注重政治與外交文化的時代性展示,是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在政治與外交文化的題材選擇和傳播內容上的主要特點[2]。政論紀錄片《一帶一路》以宏大的格局整合闡釋了“一帶一路”的精神內核,以及中國在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注重政治與外交文化的融通性,也是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在政治與外交文化題材中又一重要表達。在央視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中,常會出現歷史與現實交融的表達,紀錄片《河西走廊》對張騫出使西域的描述,就是以古今貫穿的形式將今日絲綢之路上的景物與歷史緊密相連,以地理為線索,實現了歷史與當下的巧妙融合。
(二)對經濟與貿易文化的傳播
以微知著彰顯絲路精神,是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在經濟與貿易文化主題傳播上的主要特征[3]。紀錄片《與全世界做生意》通過講述絲綢之路上的經濟貿易故事,將中國文化中的義利觀、誠實守信的準則、保護環境的堅守凸顯出來。紀錄片《河西走廊》對各種經貿合作的繪圖,也集中展示了古絲綢之路在推動中國與其它國家的互鑒與包容精神。尤其是向公眾具體介紹了佛教傳入中國逐漸本土化過程的碰撞和融合,將古絲綢之路在物質資源匯聚、先進技術傳播以及藝術文化交匯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展現得淋漓盡致,極易引發社會共鳴。
(三)對軍事與歷史文化的傳播
凸顯敘事主題的鮮明性,是央視絲綢之路紀錄片對軍事與歷史文化主題傳播的主要特征。紀錄片《河西走廊》就集中呈現了漢武帝在絲綢之路上從被動求和到主動出擊,拉開戰略反擊的序幕故事。從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到龍城之戰大敗匈奴,再到對衛青、霍去病等抗匈將領英雄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集中呈現,生動而多層次地展現出漢代開拓疆土、經營絲綢之路的軍事謀略。此外,紀錄片中還經常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將動態地圖與現場實拍地理場景相結合,帶給觀眾對相關歷史文化真實可感的鮮活體驗。
三、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傳播渠道
(一)電視與網絡傳播并舉
電視與網絡傳播并舉,是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國內中央與地方電視臺,以及國外主流電視臺成為央視紀錄片的主要播出渠道。由央視科教頻道創作的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后,也在上海、浙江、新疆等18個省區衛視和英、西、法、阿、俄語等多個外語頻道播出。同時借助央視影音APP、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B站等熱門網絡平臺,大量優質央視絲路紀錄片資源得以存續和傳播,為其創作和推廣提供了多元選擇。
(二)多國聯合制作
多國聯合制作是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目前,央視紀錄頻道依托總臺“5G+4K+AI”的優勢,播出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紀錄片作品,但在海外信號覆蓋和用戶收視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4]。2015年的《對望——絲路新旅程》就是由五洲傳播中心、國家地理頻道與新加坡IFA制作公司聯合攝制,2016年登陸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并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獲得眾多好評,成為主流媒體借助紀錄片進行有效文化傳播的良好范例。但總體來看,主流媒體開展的文化性國際傳播,仍需借助合拍、參展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并從技術、內容、受眾思維習慣等多維度,盡可能提升相關內容的國際化融入和高水準制作呈現[5]。
四、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傳播方式
(一)敘事策略上線性結構與板塊結構有機組合由一條乃至多條線索貫穿全片的“線性敘事結構”和按照主題、地域、人物等內容分列或有機組合的“板塊敘事結構”,是目前央視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最常見的兩種展現手法,多采用兩種方式的有機組合。紀錄片《河西走廊》采用的是以時間順序為線索的線形結構,而《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則是以絲路沿線新的開拓者和建設者的故事為切入點,跨越時空界限采用交叉敘事的板塊結構,輔以影像資料、人物扮演以及實景拍攝,有效傳達了絲路精神下普通人物的傳承與守望。
(二)敘事語言上多種技法綜合運用實現多層次表達豐富鮮活的場景和靈活多變的鏡頭,輔以清晰有力的解說詞及獨具地方色彩的視聽語言,是央視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在敘事語言上的顯著特點。2006年《新絲綢之路》的拍攝就已經開始利用飛機和大型搖臂等設備,系統呈現絲綢之路的地理地貌、歷史遺跡等內容。大量遠景和全景的大場景展示與運用,以及近景、特寫鏡頭交叉切換的故事講述,極大地提升了主體精神的多層次表達。《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就以生動的近景和特寫鏡頭,對傳統匠師背后的工匠精神和淳樸敦實的民風文化進行了鮮活呈現。
五、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文化傳播中的問題囿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現實影響,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文化傳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和改進。
(一)傳播內容局限于中國題材,模式化現象突出目前央視推出的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主題涵蓋了對絲綢之路歷史的記錄和對當下發展格局的呈現,具有較強的包容性。雖然創作主題豐富多元,但也容易落入模式化創作的窠臼,創新性有待提升。尤其是立足中國題材、創作和傳播絲路中國故事的主題過于密集,而以對比方式展現絲綢之路沿線其它國家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為主題的“多元化、比較性”題材相對較少。
(二)傳播渠道略顯單一,附屬價值亟待開發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重構著紀錄片的傳播理念、敘事模式及其意義建構形態[6]。但目前央視絲綢之路題材紀錄片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依舊是以電視為主,尚未完全形成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深度融合與交互傳播的格局,更尚未形成IP效應,相關的衍生品生產和后續營銷手段也較為缺乏。相比《大國崛起》《舌尖上的中國》等的熱播,以及同時推出的系列圖書、文創產品等的備受好評,主流媒體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的品牌打造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三)國際化傳播效果不甚理想,文化差異問題需考究從傳統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語言角度來看,央視絲路題材紀錄片在進行制作和表達時,慣于運用大量案例和各種技術手段的交錯相融[7]。但從國際傳播效果來看,卻存在著中國式語言和畫面特色表達過于顯著、國際式表達和文化差異特色較為微弱等問題。尤其是由于翻譯問題,部分中國紀錄片的文化因素有時無法準確傳達,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國際受眾在文化理解上的困難與偏差,嚴重影響實際效果[8]。因此,如何提高文化傳播語言和技術上的精準性,最大限度彌合國內外受眾在文化審美等方面的區隔問題,是當前亟待處理的重要問題。
六、主流媒體進行文化傳播的提升對策分析
(一)拓寬文化傳播內容的選題范圍
主流媒體通過紀錄片進行文化傳播與表達時,應持續深入挖掘各類主題表達的當代精神內核,創作出與時俱進、視角多元的優秀作品。一方面,要推陳出新,在主題的選擇和設置方面展開廣泛調研,深入把脈國內外公眾的普遍期望和精神需求,按圖索驥地展開產品創作;另一方面,要開拓視野,將更多精力作用于絲綢之路沿線新興國家文化的結構性、趣味性展現,在對比中充分彰顯中華民族和諧共榮、共享盛世的大格局理念。
(二)打造多元的文化傳播技術平臺
全媒體時代下的網絡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更加多樣的融資方式以及更加便捷的傳播形態,為主流媒體的文化產品創作和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9]。主流媒體進行文傳作品制作與表達,要充分適應用戶的多設備使用習慣,通過短視頻、網絡動畫、云端直播以及VR技術等多元手段,充分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精神需要,精心打造優秀文化作品的品牌化、多樣態展示,尤其要注意竭力避免因跨文化差異等帶來的曲解與誤讀問題。
(三)拓展飽含人文情懷的文化表達空間
主流媒體進行文化傳播的語言應當是涉及敘事結構、視角、風格等多種元素的平衡性和綜合性表達。因此,主流媒體文化產品的創作和呈現,應當在堅守“質量為王”的前提下,最大化程度地融入普通公眾的日常生活,以大眾喜聞樂見的表達話語和飽含人文關懷的呈現方式,講述“有溫度”的文化故事,傳遞“有溫度”的價值理念,著力探索主流媒體文化產品人文關懷的表達,做到“潤物細無聲”和“功到自然成”。
參考文獻:
[1]童剛.總結經驗堅定信心扎實推進“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0):9-11.
[2]范文麗,尼古拉斯,楊莉.中國新絲綢之路的三年歷程[J].國外社會科學,2017(4):156-158.
[3]習近平.習近平談“一帶一路”[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04.
[4]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5]陳國欽.紀錄片解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MagalS.TheoryofDocumentaryFilmintheModernAge[C].Annu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s.January2016:186-189.
[7]李文英.“講好中國故事”與“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敘事探析[J].電視研究,2018(4):89-91.
[8]彭又新.新時期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探析[J].中國電視,2019(12):105-108.
[9]趙鑫,陳旗.“互聯網+”語境下紀錄片創新發展的再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4):110-113.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