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丹
摘要:隨著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地方高校傳媒類專業人才培育方向和重點由傳統媒體趨向新媒體。但在實際教學中,新媒體的“去中心化”使得教學資源和教學平臺略顯雜亂,合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豐富傳媒教學資源,創建特色教學平臺,促進校企共贏發展,應是地方高校傳媒專業的發展路徑。本文以南陽理工學院傳媒學院傳媒專業的教學實踐為基礎,探討地域文化在傳媒實務教學中的價值,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地域文化;傳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1-0143-03
一、引言
高校作為文化集結地,引領文化發展是其職責所在,這也是部分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競爭下謀求發展地位、實現特色發展的首選路徑[1]。高校應大力挖掘并借力地方文化,實現特色發展;地方文化事業也應滋養學校教育,助力人才培育。
尤其是傳媒類專業,旨在培養傳媒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但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更新,少數地方高校的傳媒類專業在轉型發展中面臨著壁壘和困境,如實踐平臺難搭建,學生動手能力難提升;課程資源易守舊,特色課程難創新等。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傳媒專業更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審視地方文化在傳媒專業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本文將結合筆者所在南陽理工學院傳媒學院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就地域文化在高校傳媒類專業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進行探討。
二、地域文化在高校傳媒類專業建設中的價值
(一)可豐富課程資源,助力搭建高校實踐平臺在媒介融合發展背景下,部分高校為迎合市場發展需要,積極搭建多方實踐平臺,爭創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實踐基地。第一,囿于資金有限,硬件設備不足,部分高校無力搭建真正的融媒體實訓中心,校內實踐平臺只是把單個實踐實訓進行流程整合,真正的融媒體機構無從談起。第二,囿于地域限制,地方高校的校外實訓基地一般是與本地媒體機構合作。而在融媒體環境下,地方媒體機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縣市級媒體的發展建設明顯滯后,自身條件有限,與高校的合作建設并沒有實質性的項目,媒體亦不可能提供很好的實踐平臺。
基于上述情況,目前地方高校傳媒專業的實踐平臺建設重點主要依賴網絡資源。不少課程依托網絡自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抖音、喜馬拉雅等音視頻APP,鼓勵學生進行作品創作與上傳。這不失為當下傳媒專業實踐改革的首選平臺,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了解自媒體運作流程。但問題依然存在——只是依托網絡平臺進行新聞傳播的流程實踐,忽視了傳播內容的學習鍛煉。多數學校學生上傳的作品表明:教科書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傳媒實務的教學內容仍然是以教材為主,忽視了傳媒類專業的實務課程需根植社會基層、根植社會大眾、根植一線群體,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傳播社會所需,校園外的社會生活才應是課程資源的真正來源。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豐富課程資源,提高實踐質量應是考量重點。
此外,地方高校在課程建設中或許會面臨傳媒類專業教學資源搜集難的問題——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教師在教授劇本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以經典案例、教材案例為重點,忽視地域文化在劇本創作中的價值,也忽視了學生所處的生活實踐和社會環境,從而削弱了學生進行劇本創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成為被動接受和刻意模仿,教師覺得教材教學案例陳舊且少,學生感覺內容的接近性差。如果教師把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傳媒專業教學中,把高校所在地的地方自然景觀、歷史人文、民俗民風、歌賦曲藝、特色風情等,積累成優秀的課程資源,直接服務于傳媒專業教學,不僅能夠豐富課程資源,而且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播,且能刺激學生的創作興趣,給學生實踐鍛煉提供了便利性。
所以,地方高校傳媒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不應只是在平臺搭建上做文章,更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在實踐內容上提質量,尋特色。
(二)可搭建特色課程體系,提升地方高校品牌價值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線,課程體系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核心,更是制約專業人才培育能力的關鍵。亦是區別同類高校有無特色、有何特色的判定依據。
目前,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多根植于以往的地方專科層次學校,或獨立升本或合并升格。類型化、同質化是發展的主要困境,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是這些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以,差異化、特色化地域資源的有效利用,是高校發展的首選。
不同地方的經濟、文化資源各不相同,地方高校可以深入挖掘并高效利用地方社會資源,進行學科建設,提升專業發展競爭力,同時這也將繁榮地方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南陽理工學院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根植于豫西南地區,經對行業發展現狀調查發現,該地區傳媒產業相比南方沿海地區整體較為落后,傳統媒體規模小,發展潛力低。但隨著網絡自媒體的普及,新興媒體起步,豫西南地區受眾基數大,市場潛力高;再加上近些年該地區產業扶貧帶動網絡直播興起,使得網絡短視頻、音頻市場火爆。對短視頻制播、配音人才的需求大增。
考慮到地域產業結構發展和人才需求,并結合自身實際,南陽理工學院傳媒學院在傳媒類專業教育中,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培育導向設為“聲優”塑造,同時注重鍛煉學生的剪輯制作能力。并以此形成了以《影視配音》為主的一系列特色課程體系,成為河南省同類專業中開設此類課程的首批高校,培養了一批專于聲音塑造,精于配音的優秀人才。并鼓勵這些學生積極參與國內各類配音、聲優比賽,積極從事聲優社會實踐,提升專業技能。如此一來,該專業因發展方向明晰,定位準確,一躍成為河南省首批一流專業,學科建設競爭力大大提升。學生的就業率提高,專業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得到了提高,學科建設帶動的品牌價值凸顯。
(三)可助于培養特色人才,為人才培養提供新導向地方高校對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承發展責無旁貸。除去科學研究、提供知識、技術等文化服務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批懂地方文化,勇于繼承地域特色文化,能用現代媒介技術進行宣傳、推廣的專業人才。
一方面,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當下,國內文化環境受到消費、物質文化的沖擊,遭受西方文化的干擾和侵蝕,地域文化的傳統和本土特性愈發脆弱無力。地方高校在傳承和保護地域文化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一批特色人才,尤其是在傳媒類專業教育中,讓學生通過地域文化教育的洗禮,領悟地域文化的優秀與稀缺,感知其發展的困境與不足,用現代傳播技術與手段傳承與保護、引領和發展地域文化的繁榮。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人才培育的同質化現象明顯,如何在人才培育導向上明晰不同與特色,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育研究的重點。那么,結合地域特色文化,把弘揚和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的人才培養導向寫進培養方案中,用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實踐平臺培育這類傳媒人才,也是特色化發展的不錯選擇。
南陽理工學院傳媒學院在人才培育方面,充分結合南陽地域文化。例如,把弘揚南陽楚漢文化、玉文化、張仲景中醫藥文化和月季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作為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育導向,在課程設置中增設了《南陽文化》,教師講授玉文化、楹聯文化、漢畫文化、渠首文化、皮影戲文化、梆子戲劇等多種類、多樣態的地域特色文化,鼓勵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結合地域文化進行傳媒作品的創作;并改革畢業設計傳統的論文模式,鼓勵學生結合南陽地域文化進行傳媒作品創作,推介南陽地域文化。學生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創作傳媒作品不僅能夠提升專業能力,滿足地方社會發展需求,還能夠促進地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批對地域文化感興趣,懂地域特色,敢創新、勇推廣的學生,學校采用社團管理的方式,積極和地方媒體、行政機構搭建合作平臺,讓這些學生能夠直接助力地域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此外,地方機構也可從這些社團成員中甄選優秀人才,直接吸納為企事業單位的后備力量,為地域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可促進校企合作,為產學研搭建新平臺地方高校應積極鼓勵和支持高校教師做地域文化的科研選題,支持能夠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的文藝作品的創作。鼓勵文化傳承、創新的各項工作,促進地方文化大發展與大繁榮。南陽理工學院鼓勵教師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承發揚,對研究南陽獨玉文化、漢拓片、內鄉梆子、南水北調中段渠首文化、楹聯文化、淮源文化的項目和團隊,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并鼓勵校企合作申報。
此外,地方高校還可嘗試建立產學研平臺,為地域文化的開發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平臺和基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2]。南陽理工學院建立了文化創意孵化園,鼓勵地方中小企業,尤其是地方文化創新企業入駐孵化園,在校企聯手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基礎上,鼓勵在校學生到這些企業進行實踐鍛煉,產學研鏈條初具規模。
除上述產學研合作之外,地方高校還應把學科建設納入地區文化發展戰略中,利用校企合作不斷豐富辦學模式,實行多層次、多規格、多種形式辦學,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把研究成果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
(五)結合新形勢,為教學創新提供新思路
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全球出現了教育來源多元化、平臺網絡化、范疇全球化的表現,地方高校在硬件、軟件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必將被教育發展所淘汰。地方高校要緊密結合市場發展所需,以學校和地方的特色文化資源為交換物,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為平臺,以開放、發展的視野謀求與外界文化資源的交流,促進發展。
網絡媒體的優勢紅利使得地方高校的傳媒類專業發展方向出現新訴求。高校傳統的傳媒人才培育導向再次被撼動,傳統媒體教學模式受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很大,傳媒人才就業方式更多元化。例如,傳統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育目標是播音、主持,而在特殊時期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就業導向轉向網絡直播、網絡播主。
國內部分藝術館、博物館等文化服務機構也嘗試推出“云游”系列產品,如故宮博物院的“云”游故宮、淘寶網推出云游系列展。這種“云傳播”,事實是文化產業和媒介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而“云傳播”的主體是需要對媒體有一定認知的傳媒人才,一時間,網絡主播的人氣高升、數量遞增。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和一些行業企業相結合,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地域文化從線下移至線上,進行傳播、傳承。
例如,南陽理工學院傳媒學院鼓勵學生居家實踐——學校聯系一些地方機構提供直播平臺,如地方助農扶貧電商直播、地方特色商品直播銷售、抖音平臺小視頻營銷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對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進行分組選擇,其效益直接體現和作用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之中:人才培養是主體、科學研究是輔助、社會服務是根本。
三、結語
對于傳媒類專業而言,如何更好地挖掘、開發、傳播地方特色文化是其主要發展路徑。如果能把行業所需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中,高校和地方行業聯手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平臺,共同探究培育地域文化傳承方面的人才與方案[3]。那么,地域特色文化不僅是地域特色的代表,不僅是文化符號,還將成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動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共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湯潔.高校音樂教育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發展互動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12).
[2]白振榮,方合林,王媛麗.地方高校引領區域特色文化發展研究[J].高教學刊,2017(14).
[3]荊穎薔,楊勇.基于地方行業協會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構想[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