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靜女士的散文集《今生有愛》,從頭到尾,只見一篇一篇排列下去,并未分輯,感覺題材和風格都有點龐雜。“龐雜”可不是什么褒義詞,所以仔細琢磨了一番,原來她編書的時候,以寫作時間為順序。這才恍然大悟,在文學中,時間從來不是線性發展、直觀呈現的,時間本身也是雜亂而不確定的。李靜女士將作品按寫作先后順序排列,除了想呈現時間的本質而外,是否還要表達最大限度的順其自然?如果真是如此,倒不失為一種哲學的思考。另一方面,細讀李靜女士收在《今生有愛》里的作品,以題材和風格為標準,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第一類以第一人稱視角,實寫親人、親戚和朋友的事跡;第二類以第三人稱視角,用故事化方式抒寫自己或別人的生活際遇和主觀感受;第三類是詩化語言為主的純抒情之作;第四類是旅游散記和讀書筆記等等。四類題材與風格的作品雜然羅列,不免給讀者龐雜之感。但明顯的事實是,無論哪種題材、哪種風格,李靜女士都以“愛”來統率:親人之愛,朋友之愛,生活之愛,自然之愛,藝術之愛……“愛”洋溢在字里行間,貫穿了全書,所謂形散神不散。
人間之愛,莫過于骨肉之愛。李靜女士說:“我是一個女兒,也是一個母親。我被人愛,也去愛別人?!痹谟邢薜膭撟魃睦铮ㄙM很多筆墨寫了兒女之愛、父母之愛?!秾懡o東哥》《四歲囈語》《致女兒書》等篇章寫自己的一雙兒女,媽媽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意如涓涓細流,在字里行間流淌。《母親的麥茶》《母親的工資》等篇章則贊美和歌頌了博大的母愛。《母親節》構思巧妙,渾然天成,作品的前半部分,寫母親節這天上午,如何做母親;作品的后半部分,寫這天下午,如何做女兒。給孩子們做母親,無非是叫他們起床,做早餐,送上學,收拾房間;給母親做女兒,是在醫院里陪伴病床上的母親,回憶過去歲月里的點點滴滴。所寫的細節、場景、體悟和情感,都是人生中的平常景象、瑣碎之事,但作者把它放在本該充滿歡樂的母親節這天,子女與母親、成長與衰老,構成了強烈的對照。由此人生多了惆悵、多了感慨和傷心,或許還多了啟迪,促使讀者思索人生的意義:在瑣碎里尋找完整,在單調中找到跌宕,在無聊中找到意義,在奉獻里找到歡樂。
在寫父母之愛的部分,《父親的梨樹》頗具代表性。家里的老梨樹,是家庭的庇護者和見證者。它的風景帶來歡樂,它的果實帶來甜蜜。把父親一生與梨樹盛衰聯系起來,意味著父親與梨樹,都是家庭的精神象征。他們相互映襯,形成了命運共同體。尤其讓人動容的是,父親掙錢養家的時候,梨樹也是繁花碩果,梨樹不開花的時候,父親也到了生命的最后。全文沒有多余的枝節和抒情,寓深切的情感于敘事之中。兒女之愛、父母之愛而外,作者還寫了家人之愛。《姐姐》也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作者從漫長歲月里抽取了若干碎片,概括了幾十年來姐妹間的成長史和交往史。從小到大,姐姐是物質的奧援,精神的導師,追求的樣板。姐姐的形象光鮮奪目,事業和家庭順風順水。可幾十年之后,姐姐突然說:“我好累,心臟好難受,有時候需要吃安定片才能睡一會兒。”這是散發著人性光輝的細節,也是這篇文字的高潮和轉折。年輕的時候,我們曾經自命不凡,我們眼里的偶像也是超人和英雄,直到有一天,我們感到了自己的平凡,我們發現,我們曾經那么維護的偶像,也有痛苦,也有弱點,也經歷著人生不可避免的掙扎和痛苦。認識到這點,方能稱之為深刻。真正成熟的生活也許從此刻開始,真正成熟的寫作亦應揭示這一真相。
雖然爺爺奶奶在作者年幼時就離開了人世,但《我的爺爺奶奶》還是勾勒出了傳聞、轉述和想象中兩位老人的輪廓。隔代親人留下的精神遺產仍然是溫情和愛。在作者筆下,奶奶簡直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從側面和傳聞中聽到的都是她的懿德善行。即使嚴厲的爺爺,值得一記的還是對兒輩、孫輩那種細膩而又微妙的愛。當他一個人獨自享用家釀的酩餾酒時,“會用中指蘸一點滴到他們的嘴里?!边@是多么能說明內心世界的舉動??!與此篇中多次用到“據說”一詞不同,《啞叔》全篇都是由令人信服的生活素材構成,描述了啞叔從年輕到老邁的大半生。啞叔天生不會說話,也沒有值得大驚小怪的特立獨行。他會炫耀坐飛機的經歷,也會玩麻將輸掉一些錢,但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愛孩子們,也渴望孩子們愛他。他的情感,比健全人更濃烈,他對愛的需求,比健全人更迫切。這從側面映證和襯托出愛的珍貴。
在李靜女士的創作中,最完整、最精彩、最具文學價值的是以《何須羨慕》《錦瑟,安好》為代表的同類作品。《何須羨慕》寫編輯小米,深受圈子里所謂時尚生活的影響,總覺得朋友們的生活時髦快樂,“一度被圈里的生活影響得焦躁不安,無法控制呼之欲出的滿腔怒氣”,而一趟草原之行,壯美的自然風光、嚴酷的生存環境和質樸無華的牧民生活啟迪了她,改變了她的看法,她明白生活在別處,生活也在此地。人生真諦在于直面和接受現實,并融入其中,在平凡生活里塑造不平凡的自我?!跺\瑟,安好》中的錦瑟有過貧窮的過去,當她在酒店看見一家三口,因為囊中羞澀,自慚形穢并且遭人怠慢時,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過去,從而惻隱之心大發,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這家人的幫助和尊重?!断惭唷穼懸粋€啞巴孩子喜燕與奶奶相依為命,最后奶奶送她到了特殊教育學校,奶奶在磕長頭時再也未能起來的故事,行文從容,情感樸素,節奏舒緩,但有一種內在的張力。轉折發生在文末,原來喜燕是棄孩,而奶奶只是一個好心的陌生人。我們在為喜燕命運唏噓的同時,對奶奶的宗教情懷和悲天憫人高山仰止?!肚囡挠洃洝房梢钥醋觥断惭唷返逆⒚闷?。寫阿婆與外孫小小相依為命,最后小小長大成人而阿婆倒在青稞地里的故事。愛和希望是貫穿始終的主題。在這篇中,人們還會讀到許多好句子:“沒人知道,她的坐著,其實是奔波,她的熱鬧,其實是孤獨。”“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樣的句子符合語境,內涵飽滿,沖擊力強,頓時就能撞開人的心扉?!赌悄甓宋纭啡」?,寫了三個小姑娘的故事。其中《送節禮》中彩云姑娘被小滿聘為媳婦,端午這天來送禮,小滿趁著要水見了一瞬,只見小滿的牙很白,但沒想到之后小滿因公殉職。彩云一輩子都還記得小滿的那口牙。
這些作品均用第三人稱的視角,全篇集中描寫某個單一人物,情節具有很強的故事性,結構比較完整,行文精準而且節制,沒有過多的蔓生枝節和抒情,文字所指韻味深長,人物和情境真實而又超逸,能夠喚起讀者的想象和思考。文字成為文學藝術的要件,就是其中要蘊含作家的主觀意識和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李靜女士《今生有愛》的全部作品中,這類作品承載的主觀見解和創造最多。這些作品反映的是改造、凝練和升華了的現實和生活,揭示了人在歷史中的“無限可能”,符合亞里士多德的判斷:“(歷史學家和詩人)兩者的差別在于一敘述已發生的事情,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些作品,預示了李靜女士的創作潛力和方向。也許有人更推崇所謂“原汁原味”的生活摹寫,但復制又有什么意思呢?杰出的作家,無一例外,都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縱橫馳騁。
李靜女士《今生有愛》中還有相當數量用詩化語言寫成的純抒情作品。《在茶卡》通篇都是“我在鏡面上開成一朵花,開在你波光怡蕩的眼底,你看著我,恰似風月無邊。我便是最美的我,你便是最美的你”這樣無厘頭的抒情。這類句子和風格,也許在有的讀者看來特別受用,但在另一類讀者看來,不過是愛侶間的想入非非和胡言亂語,完全經不起理性的推敲。當讓人昏頭的愛情很快過去之后,人們還是要回到常識和現實。常識和現實都是硬邦邦的。當然,寫作者有權力處理戀愛中男女莫名其妙的瘋言瘋語,但她的主觀態度和介入角度非常重要。她必是那個冷靜的記錄者、觀察者和判斷者,而不是陶醉其中的人,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吨虑啻骸芬彩沁@類作品中的一篇。比較《在茶卡》,這篇似乎還有些敘事,但敘事的分量和方式不足以改變作品的格調?!笆欠?,青澀的青春里遇見你只在路途,卻不知你即將遠走。又或許,太過年少,我們都走在成長的旅途中,跌跌撞撞地奔走,一場相遇已是煙花燃燒后落下的薄涼,是一場絢麗的開放,或已是開到末梢的荼靡”,如此光滑甜膩的句子,再搭配“青春飛揚”“長發及腰”“靜守流年”“年輕蔥蘢”“青蔥歲月”“如花般破碎的流年”“單薄的青春里打馬而過”這些時髦的說詞,讓整篇文章接近了常見的雞湯文。這樣說并不是否定或者反對雞湯文,而是我們認識到,生活與生命、現實與文學中的許多問題是雞湯無法解決的。一個真正的創作者應當有更深的思慮和更大的目標。如果不愿深入生活和生命的本質特征,而只是“我在用我的憂傷書寫憂傷”,這不是偷懶,就是浪費才華,而文集中許多精彩的篇章業已證明,李靜女士是有文學才華的。至于在這類作品中俯拾即是的表達,例如“啜飲剛剛沏好的普洱”“迷戀那種苦苦的炭燒咖啡,不再去蘇荷,會在某個陽光溫暖的午后和閨蜜一起去做瑜伽”;“弄堂小館的生意火爆,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但之前常去的那個叫圖蘭朵的西餐廳已不見了蹤影。我坐在湯姆家的牛排店里,要一份六成熟的牛扒,百無聊賴地打發時光”等等,與《青稞的記憶》等篇什中樸實無華、悲天憫人的基調完全不能相容,幾乎具備了廣為人詬病的凡學文案的特征。
李靜女士在《后記》中寫道:“我被人愛,也去愛別人,有時愛需要表達,于是用文字記錄。”這可以看作她寫作的動力和源泉,同時,她說“這就是我的真實生活,清淺,簡單”, “我淺淺地書寫,可能,很多時候在為自己的愛好找一個出口,或者為曾經的夢想找個樹洞”。她低調地設定了寫作目標和追求,也許還為寫作的終極成就預設了底線。李靜女士似乎很欣賞余秋雨的話:“寫作是一個很和自己過不去的體力活?!彼蟾庞X得名人名言說出了自己的體會。實際上,如果要給寫作定性,它從來就不屬于體力活,寫作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精神之旅,而且是不那么輕松和浪漫的孤獨之旅。李靜女士的作品《遠方的家》說,對于生活在偏遠農村的中國人來說,小的時候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遠方和未來”,搭上遠方這趟車,就能到達大海、城市和截然不同的浪漫而富足的生活。但當如愿到了遠方,進入了城市,見到了大海,人生并沒有預期中的幸福。寫作亦是“遠方和未來”,亦是一旦上路就沒有終點、沒有止境的旅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寫作的本質,決定了當一個人開始寫作,她就不再“清淺,簡單”,她也不會滿足于“淺淺地書寫”了,她必要勇往直前,爭取文字世界里更大更多的榮耀。
從李靜女士的訪談錄《如果愛,請深愛》這篇文字可以看到她與文學的淵源和由此形成的文學觀念。李靜女士的文學引路人是余秋雨、張愛玲、雪小蟬、張曉風、郭敬明等等。雪小蟬說,愛是一場江湖;李靜女士就說“我終于知道,愛情是一種休息,是一場江湖”;安妮寶貝覺得文字是個與喧囂無關的事情,李靜女士就說:“無論文字,無論咖啡,都是在取悅自己,和其他無關?!彼€引用了許多同類的“名言”,說明自己的文學理想。我則以為,李靜女士有著多年基層生活的閱歷,走過無數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迷茫,她的生存環境、文化背景和生命底色與余秋雨、雪小蟬等完全不同。她擁有生機勃勃的創作素材,她也寫出了《喜燕》《錦瑟,安好》這樣元氣充沛、精致靈巧、感人至深的作品。訪談錄中表現出的機智和洞察力證明,她有能力寫出更好的作品。在此情形下,她對那些文學偶像的輕易認同、甚至有意模仿是否框限了她的才華和探索?對輕巧、浪漫、時尚和奇崛的順從和追求,是否消解了她成為更深刻寫作者的努力?一位真正的作家,他必能直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小確幸、小浪漫既無法解決生活問題,更無法解決生命問題和寫作問題。李靜女士說:“親情,友情,愛情,萬般美好”,“我的心態讓我覺得自然界萬物都是美好的,都帶著陽光。”作為希望,出自一心向善,她這樣想、這樣希望完全沒有錯。但作為一個作家,這樣想、這樣希望就有些天真爛漫了。我們深深知道,我們存在其中的世界并不完美?!昂谝菇o了我黑色的眼睛”,作家“卻用它尋找光明”。李靜女士在《姐姐》 中兩次寫到的木棉樹。“據說木棉樹總要竭力地比生長在它周圍的樹木要高大些,那么這樹上開放的每一朵花都是英雄”,因此人們無限欽慕地仰望它。這個擬人化的描寫中,隱含李靜女士的寫作意識和慣性。但我要說,這是建立在修辭學基礎之上的。實際上,木棉只是一棵樹而已,在世界上,最罕見的就是英雄,這才是真相。我期待著李靜女士點頭同意我。我也期待她的下一本書,而且我相信,她必能在最擅長的領域,淋漓盡致發揮文學才華,寫出深刻揭示人類之愛本質的作品。
馬海軼 原籍甘肅定西。現居青海西寧。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有作品發表在《詩刊》《文藝報》等文學報刊,入選《讀詩》等百余種國內文學選本和中央電視臺《電視詩歌散文》《中華長歌行》。出版有詩歌、散文、文學評論數種。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