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曉雁

純天然食物最安全?先說說來自鄉村的土榨花生油或菜籽油。有新聞報道,有關機構檢測了某地一家榨油坊出產的花生油,其中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竟超標13倍。黃曲霉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孢子可擴散到空氣中四處傳播,可產生黃曲霉毒素并污染農作物,污染花生、油菜籽、大米、玉米、堅果等。另外,雞鴨牛羊等家禽家畜吃了霉變的食物后,所產的蛋、奶也可能有黃曲霉毒素存在。如果小作坊原材料把控不嚴,生產設備簡陋,工藝簡單粗糙,就很容易出現黃曲霉毒素超標的情況。
一些來自山野的純天然食物,也可能存在一定量的天然毒素。這是動植物在優勝劣汰的自然環境中,為抵御“天敵”求得生存而分泌的一些天然毒素。如果在種植、收獲、儲存和制備過程中,缺乏嚴格的質量管控,天然毒素就可能存在于這些食物中。
純手工制作的食品可以不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等,但保質期很短。如果通過網絡銷售,加上長途運輸,質量就難以保證。何況,絕對的零添加根本不可能,因為原材料中就含有一些添加劑,如食鹽中有抗結劑,食油中有抗氧化劑,食醋里有防腐劑。其實,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學合成物或天然物質,只要添加時把握合理、適量的原則,是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
此外,還有些所謂的“傳統工藝”本身就不健康,如用含鉛的配料做松花蛋,用硼砂處理米粉和粽子,用含鉛的小轉爐做爆米花,用硫黃熏果脯蜜餞等,這些工藝都有可能導致食物中的重金屬超標。因此,在“天然”與“安全”之間畫上等號是片面的。
純天然食物最有營養嗎?這只是我們在想當然。營養學家們不止一次做過檢測比較,純天然食物并不比人工養殖、培育、加工后的食物營養豐富。
就以大家熟悉的奶粉為例,有些媽媽放棄配方奶而給寶寶選擇鮮奶。實際上,配方奶是用不飽和脂肪酸代替了飽和脂肪酸,添加了牛磺酸、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等營養強化劑,在營養的全面性與均衡性方面最接近母乳,能保證寶寶生長發育的需求。
再如人們心心念念的土雞蛋,營養學家也做過比較,與養雞場的雞蛋營養差別不大。另外,純天然食物營養比較固定、單一,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比如患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喝鮮牛奶會導致腹瀉,而加工食品酸奶卻是個不錯的替代品。所以,籠統地說純天然食品最營養,既沒有科學道理也不符合實際。
許多人認為,手工食品比機械加工的食品味道更好。的確,相對于機械加工食品,手工食品的食材選擇更加多樣、季節性更強,可根據不同人的口味喜好進行加工,滿足人們對食物的某種感受。一些身懷絕技的廚師還握有某些食品的特殊配方和工藝,因此制作的食品往往具有獨特性,口感優于機械加工食品。
不過,稍加分析不難發現,覺得手工食品好吃更多還是心理作用。在日本,有一位享有“煮飯仙人”譽稱的廚師堅持手工做米飯50年,他煮出的白米飯備受青睞,食客說吃他做的米飯會讓自己有一種幸福的感覺。顯然,與其說是食客欣賞米飯的口感,不如說是欣賞“煮飯仙人”認真做米飯的過程。畢竟,手工承載著現代人對遠去的田園生活的想象與追憶。
日常食品按照安全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普通食品:允許施加法規限定、添加量以內的化肥、農藥、牲畜飼料的食品。
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終端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標準及規范的食品。
綠色食品:在無污染的條件下種植、養殖、施有機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在標準環境、生產技術、衛生標準下加工生產的食品。
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抗生素、轉基因技術,僅可使用有機肥和生物源農藥的食品。
有機食品的標準最高,要求最嚴,是國際上認證的環保生態食品,其包裝上含有機認證標識、有機碼、認證機構名稱等信息,特點是安全性高、品質好、有利于人體健康,價格也較高。
綠色食品次之,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限量化學合成物質的,稱為A級綠色食品;絕對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品和添加劑的,稱為AA級綠色食品。此類食品,在包裝物上會印制綠色食品的標志圖形、文字和企業信息碼或防偽標識。
無公害食品再次之,其標志有刮開式紙質標識(加貼在包裝上)、鎖扣標識(用于鮮活類產品)、捆扎帶標識(用于需要進行捆扎的產品)、揭露式紙質標識(直接加貼于產品或產品包裝上)、揭露式塑質標識(加貼于產品包裝上)5種。
普通食品標準最低,購買時注意新鮮、衛生即可。
我們可以這樣歸納:有機食品是“精品”,綠色食品是“良品”,無公害食品是“普及品”。而純天然食品既不代表有機,也不代表綠色、無公害。
這些食品具體如何選購,一看經濟條件,二看個人喜好。一般說來,新鮮的食品只要充分清潔、適當加工,都可以成為桌上餐,如果心有疑慮,可以通過自來水清洗、去皮、焯水等方式去除農藥殘留或其他污染物。
(編輯? ? 林? ?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