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云 楊慧 李玲云 王玉珠 臧英華 孫明娟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
現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對于大學生來說手機是他們的精神伙伴,在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手機的使用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然而沒有約束性的使用手機很有可能形成手機依賴癥,這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弊端。所以越來越多國內外的學者針對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的現象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手機依賴”作為主題在知網查詢發現,早自2002年就有了有關電子產品依賴的研究,但數量不多,從2003年開始,才出現了以“手機依賴”為主題的研究,一直到2014年,有關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直至今日一直處于研究熱點,了解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的現狀及相關因素,可以對此問題做到全面掌握,繼而有效的提出解決策略,引導大學生正確的使用手機,從而有效的擺脫手機依賴。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出現,網絡依賴的載體也由電腦轉移到了手機,由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還處于動蕩階段,主要任務仍然是學習科學知識,但是手機依賴卻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導致了部分大學生患上了嚴重的心理障礙,不僅不利于自身的成長成才,而且也嚴重影響了校園的穩定及和諧。
目前, 有關手機依賴的定義研究者傾向于解釋為過渡地使用手機,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一種現象。而對手機成癮往往從三個方面來界定:一是毫無節制的使用手機;二是由于過多的使用手機而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三是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戒斷現象[1]。也有研究者將手機依賴視為一種行為成癮,導致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功能明顯受損[2]。
研究顯示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較為普遍,女生、非國助生和高年級學生更易形成手機依賴[3]。而在人口特征和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中,男生顯著高于女生;高年級學生顯著高于低年級學生;非醫學院校學生顯著高于醫學院校學生[4]。在日常生活中,手機儼然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社交、娛樂的主要工具。
手機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特別是手機的一些生活功能,但并不是所有使用手機的用戶都會形成手機依賴,對于容易形成手機依賴的易感人群,有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1.手機依賴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手機依賴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大都是以某個中介變量進行的,例如有研究指出主觀幸福感在自尊的基礎上影響手機依賴[5];父母教養方式能夠通過主觀幸福感影響手機依賴[6];還有研究指出手機依賴既直接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又間接通過領悟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7];除此之外,學業拖延[8]、社交自尊[9]、孤獨感[10]和社交焦慮[11]在手機依賴和主觀幸福感之間也起著中介作用。
2.手機依賴與人格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手機依賴與人格特質之間存在密切關系,有研究者指出社交焦慮在大學生人格特征和手機依賴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同時,手機依賴受精神質因素影響,精神特質得分高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高[13],人格特質的神經質、精神質對手機依賴有正向預測作用,掩飾性對手機依賴有負向預測作用[14]。
3.手機依賴與情緒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手機依賴與情緒穩定性之間相關顯著,大學生情緒穩定性對手機依賴具有正向預測作用[15],負性情緒在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認知失敗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16],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能預測其焦慮情緒[17],而消極的應對方式在大學生情緒適應和手機依賴之間起著中介作用[18]。
4.手機依賴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
手機依賴與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關系,研究顯示家庭教養方式能夠顯著預測手機依賴[19]。消極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具有負向的預測作用[20],父母拒絕、父母過度保護、孤獨感、人際關系困擾與中職生手機依賴及其各個維度均存在顯著性相關[21]。
有關手機依賴的研究量表大都是基于網絡成癮的研究完成的,例如,李廳等從關系依賴、信息依賴和娛樂依賴的3個角度編寫了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熊婕等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陶舒曼等編寫的《青少年手機使用依賴自評問卷》。張揚基于對青年群體的訪談以及 DSM-IV-R 和相關資料中對依賴行為的描述,編制手機依賴量表的條目[22]。Billieux 等通過對以往量表的不足進行分析,編制了手機的問題性使用問卷以進一步評估手機問題性使用,具體包含了超長使用、危險性使用、財經問題以及依賴狀態等方面。
這些量表也被應用到很多的相關研究當中,研究角度也各不相同,整體來說還缺乏統一權威的標準。
第一,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學習目標的同學,就越容易出現手機依賴,反之則不會過分依賴手機;性格內向,人際關系不良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也會高;同時大學生的壓力越大,手機依賴的得分就會越高,即對手機依賴的程度越深[23]。
第二,情緒穩定型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低,而情緒不穩定型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高,且差異顯著[15]。從情緒覺察特點角度研究,手機依賴大學生對愉悅表情面孔覺察較慢,對悲傷表情面孔覺察較快,這說明存在手機依賴的大學生對負性情緒敏感[24]。
第三,手機依賴不僅可以直接導致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降低,而且也能夠通過導致社交焦慮進一步影響主觀幸福感[11]。人際困擾和手機依賴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越高,人際困擾就越嚴重[25]。
各種軟件和APP 的應用使手機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導致形成了一部手機就可以走天下的局面,大學生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可以輕松應用手機的各種功能,兼之有大量的自由時間,所以很多大學生在享受智能手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被手機所禁錮,容易形成手機依賴。
手機依賴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睡眠、價值趨向、人際關系和學習效率等。對于手機依賴的解決策略應該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來解決。
1.客觀方面
首先,在社會層面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到手機依賴的危害,同時也要通過公益片、宣傳海報等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從而凈化心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趨向,減少手機的消極影響,培養健全的人格;確立詳細的學習目標和符合時代要求的人生規劃,引導學生放下手機積極投身到自身的成長發展中。
其次,在家庭層面,面對大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家長要及時轉變教養方式,加強交流,引導孩子多參加學校的活動,或者多進行群體性活動,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他人交流,同時也分散了孩子對手機的注意力,這樣就可主動避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
第三,在學校層面,豐富校園文化,積極開展針對手機依賴的講座、班會、主題教育等一系列集創新、智慧、專業、實踐、體育、娛樂為一體的豐富活動,引導大學生意識到手機的作用主要是溝通,從而健康的使用手機。
第四,在課堂上,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優化教學內容,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制定適合學生的知識體系,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吸引力,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加強對課堂的管理,積極關注學生注意力的引導,加強師生的交流和互動;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同時制定完善的考核機制,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激發學生學習的緊迫感,從而減少學生在課堂上對于手機的依賴。
2.主觀方面
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樹立積極的時間管理和目標管理意識;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提高交際能力;制定合理的學業規劃,以及各項長短期計劃,這樣才能使學生“忙起來”從而有效的擺脫手機依賴。
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將存在手機依賴的大學生從虛擬世界中帶出來,重新享受社會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