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政府
近年來,環境保護、生態改善工作成為了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要任務,需要投入足夠資源、制定合理政策支持工作的充分落實。其中林業生產是在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是協調地方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有效手段,有必要對其展開研究。尤其是在林業生產的造林及撫育技術方面,更是要做好相關工作,切實保障造林質量與撫育效果。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高度重視林業生產,尤其重視其中的造林工作。林業資源是極其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自然資源,其不僅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更能促進生態環保事業的落實與發展,真正踐行和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為可持續發展的落實提供可靠保障。做好造林工作,不僅能夠阻擋風沙,還能改善土壤條件,增強山坡穩定性,改善空氣質量,降低噪音污染,為林業資源的經營管理提供長效支持。
造林是一項長期事業,要逐步落實、不斷優化和長效發展,這就要求做好相應的規劃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造林方案,指導相關工作開展,促進造林的科學、合理、高效實現。對此,地方林業單位要以地方實際情況為基礎,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務必要確保造林方案完全符合實際情況,進而保障樹木成活率,促使造林工作有序、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逐步完善地方森資源。在制定造林方案時首先應當對林區環境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分布地域、土壤、氣候等因素的綜合考量,科學選擇合適的造林區域,同時確定適宜的造林樹種。其次需要從整個生態體系對樹種進行合理選擇,即樹種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地方實際種植條件,還要考慮其對整個地方生態系統的影響,以保障生態平衡與和諧為重要前提,尤其要避免引進會對地方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破壞的樹種。然后應當對造林目標進行合理確定,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合理設置造林目標,尤其要明確植樹量、新增造林面積、森林覆蓋率等具體目標,同時需要對縣城綠化、村莊綠化、農田林網建設工程、速生豐產林工程、道路綠化工程、果品基地建設工程等具體綠化造林項目相關目標進行合理設計。[1]最后還要對栽植技術及種植密度進行規劃。林木栽植的技術性要求較高,這是保障成活率的關鍵所在,必須提前根據種植需要明確相應的技術標準,指導種植工作良好開展。而種植密度的合理設計能夠平衡地方種植地區的充分利用以及苗木生長之間的關系,既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區域種植盡可能多的樹木,保障造林工作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也能確保苗木生長具有充足陽光與水分,提高樹木成活率,保障生長質量,促進林業建設質量提升。
在實際進行造林種植之前,要做好修地與整地工作,從而確保苗木生長環境良好,進而起到保障苗木成活率以及良好生長發育的作用。在科學有效的整地工作支持下,造林的立地條件將得到有效改善,同時能夠有效清除灌木、雜草及采伐剩余物等影響苗木生長的雜物。整地工作能夠清除地表植被,增加森林透光度,有利于土壤溫度得到顯著改善。另外在整地時還要考慮土壤水分的調節情況,尤其是對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這類較為干旱的地區而言,更要在整地過程中改善墑情,使有多余水分的低濕地水分排除。而且整地后土壤溫度、水分、通氣狀況等得到全面改善,這能夠為土壤微生物活動創造有利條件,進而加快營養物質分解,增加土壤養分的轉化和積蓄,達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在清理造林地時要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清理方法,常見的方法包括使用人工或推土機、切碎機等機具進行割除清理,通過火燒方法進行清理,利用化學藥劑除草等。而且根據實際需要,對造林地的土地清理進行合理規劃,通過帶狀、塊狀及全面清理等方式,有效改善造林地土壤情況。另外在開展整地工作時,還要重點從斷面形式、深度、寬度、長度、間距等方面進行規劃,提前設置相應的標準,指導整地工作有序化、規范化開展,保障實際整地質量。整地工作的開展時機主要包括兩大類,其一為提前整地,即在計劃造林時期的半年前或一年前開始整地,這樣能夠充分起到蓄水保墑、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并能為林業生產安排提供更多靈活操作空間。其二為隨整地隨造林,這種方法一般只應用于風蝕沙地、熟化土壤之中。[2]
進行苗木栽培前要對苗木進行嚴格篩選,以造林地的立地條件、氣候特征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苗木。其中立地條件較好的平地與緩坡應當選用大苗,這樣能夠確保苗木快速生長;而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這類干旱程度較為嚴重的地區,由于立地條件較差,要優先選擇根系發達的苗木,從而達到維持水分平衡的作用,更好地適應干旱條件。而在栽苗時則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操作,核對苗木是否與設計圖紙、規格、樹種等保持一致,而且要對樹坑大小與深度進行再次核對,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需要適當調整,做好栽植準備。栽植過程中要對栽植深度進行合理控制,通常將其維持在原土痕位置或略深5cm即可,不過具體操作時需要綜合樹種、土壤質地、地下水位、地形地勢等因素進行合理控制。既要避免苗木栽植深度過淺而導致樹體吸水困難,也要防止栽植深度過深而導致根系窒息而影響樹木正常生長。栽植時要將樹苗扶直,而且要先于樹穴底部埋一層疏松土壤,之后再將苗木放入,這樣可以確保根系完全舒展。而在回填土時要一邊回填,一邊緩緩上提,防止根系窩根現象發生。[3]而在苗木栽植結束后還需要及時進行支撐固定,做好澆灌透水工作,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隨水澆灌生根劑,這能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
幼苗撫育的關鍵在于種植后對幼苗進行撫育和管理,不過種植前也需要做好撫育工作。在造林時要選擇高質量的樹種,并在種子保存期內對種子進行科學管理。而在種子播種之后,要在發芽時及時用草席覆蓋芽苗,并在發芽率達到預期后再將部分草席除去,并于所有種子都發芽后再將草席完全清除掉,并準備進行育苗工作。在幼苗種植后,需要定期進行觀察,確保幼苗生長狀況良好,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補幼苗、及時補水、準備防曬等工作。如果是在秋天種植幼苗的話,則要做好增施肥料工作;如果是在冬天種植幼苗的話,要加強防寒管理。另外還要落實灌溉管理,盡量以少澆多次的原則進行處理,以免灌溉量過多而影響苗木生長。
林業生產中的撫育技術不僅僅是針對單一幼苗而展開,還要針對整個幼林進行撫育和管理。在造林之前就需要對林苗間距加以確定,做好造林準備工作。而在造林之后,則需要加強對整個幼林的觀察,及時將其中長勢不佳的林木清除掉并進行補苗操作,確保整體足夠整齊。落實中耕除草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使用機械除草方法,保證效率的同時減少對林木的損害。定期施肥、澆灌與翻土,能夠為林木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同時還要加強林木看護與管理,防止人為踩踏、火災等問題發生,保障林木安全。
在林木成熟之后,林業生產工作將進入樹木砍伐階段,從而挖掘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需要注意的是,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和自然效益存在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因此在對中齡林進行撫育時一定要重點加強砍伐管理,可根據林木生長情況進行適當砍伐,但必須對砍伐量及砍伐時間進行嚴格控制,而且不能進行連續砍伐,以免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導致森林無法發揮生態環境保護作用。另外還需要在雜草清理、病蟲害防治、砍伐監管、日常巡檢、火災防控等方面加強撫育管理,保障林木正常生長。
結束語:林業生產中造林及撫育技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是維持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平衡的關鍵。地方政府及林業部門應當對此高度重視,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構建嚴格標準,規范并落實造林及撫育工作,為地方林業的健康、長效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