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霞 中共淄川區委黨校
引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三農”問題得以解決的有效路徑,無論在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繁榮發展還是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我國農村逐漸普及互聯網技術的背景下,電子商務業務開始向農村拓展,發展農村電商成為現階段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1)農村電商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農村網店、“淘寶村”經營點、農產品直播等能夠帶動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從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尤其是為低收入者增加了收入,有助于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同時又改變了農村的文化生活面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有效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2)農村電商有助于農村供給側改革.農村電商是供需直接對接的生產經營模式,相對于傳統農業流通模式,農村電商模式具有環節簡潔、效率高等特點,大幅度提升了流通質量,推動了生產環節供給質量的升級。農村電商的發展,有效化解了供需矛盾,使產供銷良性發展,促進了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雖然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超過50%,但是農村電商發展依然呈現滯后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傳統經營模式和農戶信息接收不及時導致的。農村居民對電商業務的接受水平較低,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發生率亟待提升,現有的農村電商企業前身大多以傳統農產品商貿企業為主。通過對農村現有電商業務經營主體進行深入了解可知,其大多是由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傳統經營主體演變而來的,雖然他們對傳統農產品運營模式較為熟悉,但是缺乏對農村電商運營模式的了解,缺乏電商運營經驗等。農村電商需要加大與當地政府和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接受針對性的培訓。另外,地方政府對電商龍頭企業關注較多,主要以這類企業為主開展合作,對本土小微型農村電商企業重視力度不足,沒有開展應有的培訓,這也是造成當前農村電商專業經營人才和技能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
現有的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除中國郵政等能提供商品配送至自然村服務外,其他物流企業多以“縣集配中心—鄉鎮代理點/區域合作點—消費者”模式為主,農村訂單少且分散,利潤率低,無法形成規模,企業布局農村物流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偏高,且盈利慢,導致物流配送網點少、農村人口收發快遞不方便、二次收費亂象頻發、返程物流空載率高、配送數字化程度不足等問題,“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物流短板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農村人口進行網上交易的積極性,沒有完全釋放農村消費潛力,阻礙了農村電商的良好發展勢頭。
地方政府要強化與龍頭電商企業的合作,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對現有的農村電商產業政策體系予以完善。同時,以地方政府為引導,讓龍頭電商企業進入農村、鄉鎮傳授有關電商經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基層村民對農村電商業務的認知度和認同度。此外,龍頭電商企業要以電商產業發展理念和技術應用推廣作為著眼點,結合農戶現有的電商產業發展認知水平,設計與之相契合的電商運營模式,以農村電商技術培訓和實踐指導為載體,提升農戶對農村電商業務的了解程度。就電商企業而言,要加大與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合作力度,在給予技術、運營和資金等方面支持的基礎上,鼓勵農業大戶和農莊主參與農村電商發展。對于相關主管部門而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農戶的資金需求情況,以此為基礎加大與涉農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和交流,對有意發展電商的農戶提供資金支持。另外,要圍繞農村電商企業建立第三方信用評價體系,從而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電商首要條件得有通訊設施,這是農村電商充分發展的基礎。電商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通信網絡設施建設,力爭做到村村通網絡、戶戶入光纖。加速推進通訊費降費進度,提高農村入網率和減少傷亡費用,進一步推廣網店、微店等網絡交易模式,促進農產品精準營銷。其次,農村電商要想快速發展,還得加強農村物流快遞業務的建設。要通過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推動農產品保得鮮、走得遠,促進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快遞體系,鼓勵多網合作,共同打造農產品物流基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結束語:農村電商迅猛發展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當前農村電商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農村電商迅猛發展。為了使“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我們明確當前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繼續加大對農村電商發展路徑的探索,保證農村電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