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婷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升全民法治素養,早日實現法治國家目標。因此,國家應當建立和完善法治規范,注重加強民眾法治意識,全面提升法治素養。在高校法治建設中,對于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提出較多新要求、法治素養屬于法治認知、信念與技能修養,且法治素養在大學生整體素養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必須加強重視度。
除高校法學專業學生,其他專業學生都認為自己和法律距離較遠,因此缺乏法治觀念。多數學生不了解國家根本大法,按照調查研究顯示,有72.1%學生選擇《憲法》,18.5%學生選擇《刑法》,4.2%學生選擇《民法》,5.2%學生不知道。從上述分析結果可知,部分學生不知道和不了解國家根本大法。上述現象和教育教學期間,法治宣傳與教育力度不足等因素有關。由于法律教育具備指示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大學生法律知識都是從相關課程上獲得。
法治思維是公民采用法治概念、原則、邏輯和規范,審視、分析和推理社會問題,以此做出決定的思想活動過程。通過調查顯示,部分學生由于自身法律認知不足、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不尊重他人權利、遵紀守法意識薄弱、社會責任感缺失,并且缺乏“法”權利理念。
法律信仰主要是敬仰和信奉法律體系,包含民眾對于法治社會的期望與殷盼,通過自由民主、正義平等的法律價值,追求幸福生活。然而大學生群體缺乏法律信仰的問題比較嚴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調查中顯示,有33.5%的學生認為平等,有50.1%的學生認為不太平等,有11.7%學生認為不平等,有4.7%學生表示不好說。通過上述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對于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等信心不足。
大學生整體法律素養不樂觀,多數學生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并且該類行為呈現出智能性與多樣性特點。由于大學生法制教育缺失,且存在滯后現象,因此人情關系淡薄,缺乏法律意識和思維,法制觀念也比較欠缺,上述行為會導致學生出現違法犯罪行為。
第一,基于素質教育導向,培養學生法治思維與法治素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本質為人才競爭。專業知識是人才考核的小部分內容,綜合素質成為新的考核標準。學校教育應當轉變原有教學體制,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理念,以此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知識與法律能力。注重學生法律思維培訓,能夠全面提升法治素養。
第二,基于規則意識,培養法治思維。法治核心在于規則性,因此大學生必須強化規則意識,能夠將法律要求轉化為行為準則及價值尺度,能夠全面遵循法制規定與規章制度,維護社會道德準則。大學生應當對法律保持敬畏心,能夠將法治思維轉化為生活經驗,使用法律制度約束自身行為。
第一,采用案例式教育模式。高校法治教育改進,不僅要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優化改進教學方法,以此實現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法要求教師基于互動性、開放性的思想指導,融入案例討論和多媒體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將社會熱點與話題作為案例來源,確保學生能夠熟練記憶法律制度與規則條例。
第二,豐富教學內容。基于學生實際發展需求,分析預測學生進入社會后遇到的法律問題,以此作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結合專業教學和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高校可以將《勞動合同法》、《繼承法》、《婚姻法》作為校級必選課程,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選修《商法》、《國際貿易法》;會計專業學生選修《會計法》、《公司法》。開設多種法律選修課程,能夠拓展高校法治教育途徑,全面培育學生的法治素養。
第三,邀請法律專業人員參與法治教育。高校應當全面利用社會資源,聘請律師、檢察官和法官,充實高校法治教育隊伍,為學生講解專業的法律知識,同時提供實踐指導。專業法律人員真實經歷法律案例,因此會增添講解過程的生動性,帶給學生直觀感受,激發學生的法律學習積極性。
大學生法治素養必須了解國家基本國情,深入實踐活動中,以此加深法治理念和觀念。同時對大學生法治實踐方式進行創新。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環境中,因此建設法治校園環境,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組織學生法院旁聽、模擬法庭、社會實踐調研及走訪監獄,能夠在實踐活動中了解法律知識,同時對法律體系產生信任感與敬畏感。
綜上所述,法治素養培育在大學生綜合素養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必須深入探究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加強法治培育理念,提升法治意識認知,實行多樣化靈活性的教學模式,擴展法治教育實踐,深入踐行法治教育與法治素養培育,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法治意識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