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玲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黨中央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大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近年來,全國各地緊跟中央部署,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推進實施這一國家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目前,應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加快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格局。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國際局勢以及國情和軍情的變化,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九大”進一步明確堅定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強調了新時代強化落實的戰略任務。“十九大”以來,軍民融合發展快速推進,成效顯著。
首先,為深入貫徹這一國家戰略,中央層面加強了統籌指導和規劃引領。2017年,頒布實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十三五”規劃》以及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等專項規劃;2018年3月發布的《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戰略舉措,這都是對軍民融合發展進行頂層設計。目前,正在制定“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勾畫未來軍民融合發展的藍圖。其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從本地區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國防建設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各省制定了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的實施意見和和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設立各類專項領導小組,依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因地制宜推進國家戰略實施。再次,綜合性法律和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取得進展,相關的財稅、金融政策進一步完善,為國家頂層政策在地方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軍民融合產業是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內容,各地政府特別是一些軍工大省采取有效措施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第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或專項規劃。比如:湖南省制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規劃,軍工大省山東、四川及河南等省都陸續制定相關發展規劃,甘肅省將軍民融合產業作為十大生態產業之一,制定專項行動計劃等等。第二,積極以產業、財稅、金融和人才等政策壯大軍民融合產業。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專項資金和產業基金、用地和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導優勢資源投向融合產業。第三,積極支持軍民融合企業認定和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創建活動,激發軍民融合市場主體活力。
目前,我國軍民融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力持續增強。青島、上海、綿陽、深圳、湖南、西安等地成為了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河南、海南、甘肅等省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軍民融合產業。比如:湖南省的北斗導航產業近年呈爆發式增長,2020年將成為長沙一個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甘肅省的核產業和航天產業、海南省的航天產業都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6]
近年來,各地聚焦重點不斷拓展融合領域。一方面,軍民融合傳統領域取得突出成效。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軍地統籌力度不斷加大,交通運輸、地理測繪、氣象信息、人防工程建設等領域統籌考慮國防和地方經濟建設需求,共建共享共用步伐加快;國防軍工行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軍轉民”“民參軍”取得顯著成效;軍民協同進行科技創新,科技成果雙向轉化取得進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國產C919大型客機等一大批高端科技成果為我國深海探測、深空探索、網絡安全等提供了搶抓軍事發展機遇的強大支撐;軍地兩用人才培養取得成效;社會服務軍地共享,軍隊后勤服務充分實現了市場化等等。另一方面,太空、網絡空間、海洋、應急管理、生物安全、新能源、衛生防疫、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比如,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軍地之間大力協同,在醫療救援、防護物資的生產運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建立軍民協同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軍民融合發展法》,重點領域的法律也存在諸多空白,頂層法律缺失成為制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最大桎梏。在國家層面缺乏規范軍民融合組織領導、體制機制、責任主體、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綜合性法律。當前實施的政策法規多為政策性文件,且政出多門,軍民融合的主體、權利義務、適用范圍、責任承擔等存在矛盾沖突,軍民融合實踐中阻力重重。
軍工集團與科研院所之間、軍工企業與民用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信息壁壘成為制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關鍵因素。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軍工集團在技術上處于領先地位,除了服務國防軍工,能夠滿足地方企業在技術上的訴求,也愿意做軍民融合產業,但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地方企業想不到與軍工集團合作。而一些有意愿、有實力參與國防建設的民口企業,由于信息不對稱,對政策、流程不熟悉,造成資質申請難度大、科研生產針對性不強,“參軍”之路凸顯艱辛。另外,在實施軍品采購和完成科研任務時也存在渠道不通暢的問題,盡管政府在政策上有鼓勵,但在實際中仍然有一些配套的項目信息獲取遲滯甚至根本無法獲取,導致喪失優勢項目的競標和申報機會。
首先,由于傳統體制的限制和歷史原因,我國不管在國防科技工業方面,還是軍民協同科技創新、軍地人才培養方面,行業間、地區間的制度藩籬還比較多。尤其是科技類行業“民參軍”的制度障礙多、門檻高,比如:近兩年雖然將武器裝備許可制改為備案制,但仍將擁有許可證作為一種資質和經驗保障的標志和象征,備案制形同虛設。其次,由于保密管理程序過于復雜和嚴格,對“涉密”事項定密過于寬泛,存在“一密皆密”情況,沒有明確界定涉密邊界,制約了民參軍。
制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原因是思想觀念落后、融合意識不強。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不少部門認為軍民融合僅僅是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的事務,相關部門之間協同配合的意識不強。因此,軍地各方面要強化大局意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破除“本位化”“碎片化”“自閉化”等思想傾向,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凝聚軍民融合發展合力。
第一,加快軍民融合發展立法進程,建立健全軍民融合法規體系。盡快出臺《軍民融合發展法》,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地方性立法,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政策法規體系。第二,強化軍地法規政策銜接。以深度融合為目標,加強立法統籌,實現基本法與配套法的銜接、綜合法與重點領域的銜接、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的配套銜接,同時注重政策法規的縱向和橫向兩方方面的銜接。第三,做好軍民融合法規文件的清理工作,著眼解決軍民融合發展法規文件中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不一致問題。第四,推動軍民兩用標準融合,構建新型通用標準體系,提高軍民通用化標準率。
首先,通過調研廣泛征求軍地各方的意見建議,達成推進深度融合發展的共識。同時要廣泛借鑒國際有益經驗,結合不同行業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特點,在探索中力爭找到最佳方式和途徑,推動軍地一體化建設。其次,建立健全協同工作機制。軍民融合涉及領域廣、牽扯部門單位多,為了解決政出多門、協調難度大的問題,軍地之間要要暢通溝通渠道,實現信息互通共享。比如,從軍民融合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制定,到軍民融合相關重大項目的落地都要建立健全軍地協同工作機制。第三,搭建軍地溝通交流平臺。軍地協同需要平臺作為載體,應采取有效措施搭建軍民協同創新平臺、技術交易平臺、科技成果展示平臺、軍地需求對接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地方人才數據庫等平臺,為軍地協同合作提供支撐。
首先,地方政府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減少制度壁壘和市場準入限制,推行政務公開,優化服務,有效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其次,積極做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學習宣傳和解讀詮釋工作。當前,要處理好軍民融合發展只做不說、多做少說和宣傳的關系,既要斷拓展宣傳“廣度”、又要加大宣傳“密度”和挖掘宣傳“深度”。第三,優化服務壞境。通過政策激勵促進軍民融合專業服務機構的設立,有效發揮相關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社團組織在軍民融合發展中的作用,拓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
結束語: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正處在由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過渡階段,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很多,應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法治建設,健全溝通平臺,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推進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一體化的戰略體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