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銘近 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國有企業就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成為了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民生發展的堅實后盾。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有企業現行的經濟管理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的企業發展需求,而國有企業的經濟發展狀況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作為國有企業的經營者要重視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讓國有企業在最短時間內適應新時代下的經濟環境,繼續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我們發現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因此我們必須要創新經濟管理模式,幫助國有企業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真正讓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實現其管理職能,有效帶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縱觀目前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我們會發現這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已經成為國有企業經濟發展的嚴重桎梏。分析國有企業經濟發展模式,找到這些問題,是我們進行經濟管理模式創新的第一步。
建國初期,計劃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幾十年來,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已經適應了這種經濟管理模式,但是計劃經濟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這也是所有國有企業面臨的經濟發展現狀。國有企業管理者在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下,在一段時間內確實帶動了企業的發展,這也讓管理者認為計劃經濟是成功經驗,不能隨意放棄。然而新時代經濟發展迅速,國有企業如果仍然視計劃經濟為主,將會與正在進行的深化國企改革產生矛盾,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國企領導者不能及時學習新的企業管理理念,繼續采用一言堂式決策管理模式,將嚴重影響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必將把企業帶進不可逆轉的困境。
另外,從學科角度來看,經濟管理的系統性很強,需要相關部門的人員具有綜合的經濟管理能力,但是國企內部“資歷”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員工發揮作用的一座大山,老員工以“成功的工作經驗”壓制了部門內部人員的發展,卻對管理方面常識性的錯誤視而不見,這浪費了很多讓企業經濟正常發展的機會。
首先,經濟監管存在漏洞。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查處了超過200人的國企領導層。國企官員的貪污不僅給國企經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對國企員工的從業信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更讓社會失去了對企業的信任。如果國有企業不能從源頭上杜絕貪污腐敗現象,勢必造成國企根基的動搖,讓企業發展面臨更大的困境,甚至會間接導致企業的破產重組。
其次,國有企業經濟決策有偏差。一家企業,經濟決策是其搏擊經濟浪潮的輪舵,只有經濟決策正確,企業的發展才能順應經濟大潮。但在國企領導層,部分決策者缺乏對企業發展的把控,常常主觀臆斷決策經濟發展方向,沒有把市場需求作為考慮基礎,直接加大產能,造成了企業生產成本過重,產能過剩,產品滯銷,利潤不足,這直接導致了去庫存的目標遲遲不能完成,拖累了國企轉型發展的步伐。
再次,國有企業經濟管理制度有缺陷。不同的國企有著自身特征明顯的經濟管理制度,但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國企的經濟管理制度已經脫離了企業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過于死板,卻又沒有及時補充完善。尤其是當國企經濟管理制度要進行改革時,部分領導層和企業老員工產生了畏難情緒,害怕改革,甚至去反對改革。國有企業經濟管理制度上的缺陷,讓企業在面對新經濟浪潮沖擊時,企業內部的矛盾和分歧升級,想要解決卻又無章可循,阻礙了國企健康穩步發展。
最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機制不足。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審計工作是國家有關部門的參與下進行的,只有經過相關部門的認可,審計工作才能開展。這樣一來,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出現了問題,或者是企業員工覺察到了經濟風險的到來,企業也無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部署,作出正確的應對。如此,國企規避經濟風險的能力被人為地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危機。
國有企業有著自己獨特的生產特性,這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從思想上,國有企業的員工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僅關注自己的所得部分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對國企改革帶來的不穩定性十分抗拒,創新管理的積極性也就談不上。幾十年來的計劃經濟影響,從管理層到員工層再到體制上,都未能徹底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從體制上,國有企業機構臃腫,各種現行的規章制度繁瑣,單獨部門沒有一個標準的權責,部門之間的合作與聯系并不緊密,企業行政命令的推行十分緩慢,這些都不利于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
首先,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是符合全面深化國企改革的要求。多年的社會、經濟、民生發展,我們國家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摸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而我們的社會經濟已經在這條道路上大踏步地前進。國有企業固有的經濟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在日益多變復雜化的經濟競爭環境中,國有企業積極探索新的經濟管理模式,深化國企改革,突破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促進生產轉型,為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鋪平道路。
其次,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企業健康平穩發展的至關重要因素。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新技術成為企業創造價值、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要越來越注重網絡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利用經濟大數據來保障企業決策的科學性。
創新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關鍵點在于人,所以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人力資源供應充分也是企業后續高速發展的必要資源保障。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生產特性和發展情況,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機制,提高經濟管理相關部門人員的業務能力,幫助人才提升綜合素質,以適應企業管理創新的崗位需求。積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例如高素質高校畢業生、社會人才招聘等,設置合理的晉升機制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并注重后續的崗位培訓,讓這些高素質人才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巨大的作用,推進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
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源于管理機制的改革,國有企業要徹底改變幾十年來的集權式管理模式,在企業內部明晰權責,劃定事務的主要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科學透明的決策方式,會促進國企職工積極參與到改革中,發揮職工主人翁的精神,為改革獻策獻力,提升歸屬感。
另外,國有企業發展決策權要下放,總公司負責經濟戰略化決策,分公司的發展及經濟發展決策要歸分公司所有,權責明晰才能建立一個清晰的責任制度。分公司在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時候,多聽取廣大職工的意見,集思廣益才能讓決策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執行。
國有企業的一大弊病是“大鍋飯”思想嚴重,即使在企業面臨巨大困難的時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依然不高,卻又要求著高福利、高待遇。深化國企改革的過程中,企業領導層要抓住職工的切身利益,建立健全科學考核體系,把不思進取的職工剔除,讓積極發揮才能、以企業發展為榮的職工有更好的晉升機會。建立科學合理的賞罰機制,有效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企業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企業領導層要幫助職工做好自身職業規劃,在追求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實現職工個人價值的追求,這能最好地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保障企業在經濟浪潮中站穩。
事務的發展離不開思想的發展,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要以管理理念的創新為基礎。因此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也要以市場為主導,融合競爭、共贏、共享的經濟管理理念,指導企業深化改革,順利完成企業轉型。
在深化企業經濟模式改革創新的過程中,一是企業領導層要以身作則,不斷自我革新,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盡早地、徹底地摒棄保守經驗論,具備市場危機意識和發展競爭意識,利用現代化的經營理念管理企業;二是要鼓勵經濟管理相關部門的職工多學習,與兄弟單位之間多交流,開拓自己的視野,學習更為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確保自身理念的先進性,才能更好的為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獻計獻策;三是企業要搭建一個有效聽取意見的平臺,生產一線的職工最清楚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領導層要積極反饋職工的意見,腳踏實地地做好經濟管理模式的轉型創新。
低成本才能高效益,經濟管理體系中成本控制非常重要。企業降低生產成本不僅能夠提高企業資金的有效使用,縮短資金的使用鏈條,防止浪費,還能為產品創造價格優勢,增加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內部成本控制機制的改革要從“實現一個小目標”做起,把最終的成本控制目標分解,分析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在保證產品質量達標的前提下,控制成本,降低資源浪費,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與成本控制機制息息相關的是企業內部的審計機制,企業審計部門的職責就是及時、準確地反應企業生產涉及的各領域情況。這既能幫助企業及時掌握新科技帶來的成本降低,又能幫助企業合理規避經濟風險。因此企業內部審計機制的改革勢在必行。審計機制的改革首先要各部門的領導積極配合,自覺履行監督職責,其次審計人員要及時糾正審計過程中的問題,完善企業內部審計流程制度,再次搬開阻礙審計工作開展的“石頭”,肅清對企業發展不利的人和事,確保審計工作合理、有序、有效地進行。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經濟數據采集統計、統籌分析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勢必要把信息化管理引入到經濟管理體系中。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要激活思想,構建創新性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合理應用信息化系統,探索出大數據背景下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資源的最優化分配。文化創新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鼓勵內部工作人員提升文化價值觀念,確保企業利用信息化的觀念融入到各個階層,促進企業經濟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終達成創新性企業文化積極影響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
國有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發展,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良好運行,國有企業在完善現代化經濟管理體系時,反饋體系的構建也要提升日程。更加完善的、動態化的反饋體系能讓企業及時掌握職工的動態、市場的變化,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更有效的依據,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實現企業深化改革進程的平穩有序,幫助企業達成增值保值的目的。
結束語:國有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要注重規范化,這不僅關系到國有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也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能有效規避企業的經營風險,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損失,實現企業的健康平穩發展。在經濟管理模式調整的過程中,國有企業相關部門要充分考慮企業、員工、市場的實際情況,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革新管理理念,科學制定管理制度,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優化管理體系,促進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