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宏 中共福州市委黨校
婚姻家庭立法在我國婚姻家庭制度改革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全面的規定了婚姻家庭成員的權利義務,為推進婚姻家庭關系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法律遵循。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1]《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立法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是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如,《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1041條規定:“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這條規定被視為婚姻家庭編的基本原則,同1980年的《婚姻法》相比較,刪除了“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則,增加了“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 這一原則自始至終貫穿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充分彰顯了人權平等、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人親和諧、人際誠信、人性友善、人財共濟、人倫正義、人本秩序和人文關懷等婚姻家庭的核心法理思想。
二是婚姻家庭立法理念體現傳承與發展相統一。《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堅持實踐導向和問題意識。針對婚姻家庭領域內的新情況、新問題,形成了立法中的若干新規定。如,為應對治理婚姻家庭關系的現實需要,新增重大疾病締結的婚姻從無效變為可撤銷;離婚冷靜期等新規定,充分體現了立法理念的發展性。
三是婚姻家庭立法精神體現時代要求與法治建設相結合。如,為順應中國人口政策新形勢和婚姻家庭法治建設的新要求,刪除了原有的“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則。再如,為加強執法的嚴肅性和規范性,確立了人民法院是對可撤銷婚姻行使撤銷權的唯一合法機關等。
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全面的規定了婚姻家庭成員的權利義務,所進行的立法創新有35處之多,本文就其中重要內容進行分析闡述。
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首次將原有獨立存在的收養法律制度納入到《民法典》中。第1044條:“收養應當遵循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原則,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禁止借收養名義買賣未成年人”。在法律上設立收養關系的目的主要源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讓那些無法獲得親生父母撫養教育的未成年人能夠健康成長,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溫暖。二是為了讓那些無子女的人或者那些愿意收養他人并符合收養條件的人,通過收養行為在當事人之間設立法律擬制的父母子女關系,這對于收養人或被收養人都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完美結合。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1052條:“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本條第一款的規定,取消了1980年《婚姻法》所規定的“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中的婚姻登記機關。這是因為結婚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行為,如果由婚姻登記這類的行政機關行使撤銷權,顯然是不恰當的。而由司法機關通過裁判的方式來認定當事人之間是否基于自愿的原則確立的夫妻關系更為恰當。因此,本款取消了婚姻登記機關,而確定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權作出是否撤銷當事人之間婚姻關系的決定。同時,本條第二款把1980年《婚姻法》中規定的“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修改為“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這一新制度安排,使受脅迫的當事人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主張婚姻關系違背了自己的意愿而請求依法解除,充分體現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所貫徹的人權保障的立法思想。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1053條新增規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如不告知的,另一方可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這項制度的立法理由在于,一是一方患有重大疾病在結婚前沒有如實告知另一方,這種行為的性質具有欺詐性,違反了人際誠信的法理思想,當然應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二是一方患有重大疾病未告知另一方,而另一方在婚后受到因疾病帶來的影響,則可能使得受害方的人身健康權遭受侵害。為了保護受害一方的正當權益,法律規定準許其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這樣的規定進一步明確婚姻自主選擇權,也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所貫徹到法律救濟法理思想的充分體現。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1054條:“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具有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無效婚姻的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應本法關于父母子女的規定”。“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本條所規定的“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指的是某一婚姻行為無效或應當被撤銷,當事人之間如果還有一些潛在的權利義務關系,就違背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原則,這樣的婚姻行為就不具備法律約束力,這一規定有效地保護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利,也再次重申了婚姻家庭編貫穿到權利法定、行為公示和效力公信的法理規則。本條第二款“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這是一款新設的規定,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在婚姻被認定為無效或被撤銷的情況下,構成無效或被撤銷的原因,可能是一方當事人有過錯,也可能雙方當事人均有過錯。如果一方有過錯,而另一方無過錯,那么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第二,無過錯方要求的損害賠償是一種精神損害賠償,這體現法律對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保障,同時也體現了法律對無過錯方的人文關懷。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1077條:“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30日內,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這一新設規定,我們稱之為離婚冷靜期。實踐中當事人請求婚姻登記機關解除婚姻關系,有的是當事人之間的感情確已破裂,婚姻關系無法維系。但也有部分當事人請求解除婚姻關系并非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出于當事人自認為矛盾已無法化解,想用離婚來解決。針對復雜的情況,法律設置了三十日的離婚冷靜期,這一方面給予當事人以冷靜思考,到底夫妻之間的矛盾是感情確已破裂下的矛盾,還是因家庭瑣事引起的矛盾。在這三十日的過程中不僅夫妻雙方可以認真審視,同時親朋好友、社會組織也可以參與進來,幫助夫妻雙方化解矛盾。經雙方冷靜思考后,認為夫妻雙方之間并非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夫妻雙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如果當事人仍堅持離婚,不撤回離婚申請,或者在子女撫養、財產分割、債務承擔等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通過司法程序解除婚姻關系。從這個意義講,離婚冷靜期并沒有限制當事人離婚自由的權利,而是對于那些沖動離婚的當事人以法定期間,使其在這一期間冷靜考慮,審慎作出最有利于雙方的選擇。
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個人婚姻家庭關系的和睦與否,與社會和諧穩定息息相關。《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是公民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也是婚姻家庭生活的“百科全書”。宣傳實施《民法典》是當前一項現實任務。
(一)深入推進《民法典》宣傳推廣。古人云:“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辯者弗敢爭。”要深入推進《民法典》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將《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內容,結合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案例進行生動的講解,讓廣大群眾掌握了解《民法典》中有關婚姻家庭的相關法律知識,為民眾維護婚姻家庭權益、增強婚姻家庭建設能力提供法律指引。同時,要積極抓好“婚姻領域違法行為綜合治理”工作。
(二)在婚姻家庭關系的治理中,要堅持法治與德治的統一 。婚姻家庭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包含有物質、思想等多重社會關系。需要法律和道德等多種社會規范共同調控。
(三)不斷探索婚姻治理的規律,尋找婚姻法治的方向。凡涉及婚姻家庭關系中撫養、繼承、相鄰關系、賠償等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各類糾紛,應從審判、調解、制止家暴等多個方面進行專業化的探索。探索婚姻家庭糾紛案件自身的規律,探索設立專業咨詢和輔導機構,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整體防治網絡,建立家事調解員制度等,推進新時代婚姻家庭關系治理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