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菁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十九大報告不僅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方針,也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中堅力量。雖然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新方面取得新進展,但面對新挑戰,我國仍存在短板和差距。高新技術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應重視人這一創新驅動的主體,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培育高水平人才隊伍,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我國很多企業對于人力資源管理這部分不夠重視,觀念也相對落后。許多企業的經營者不理解什么是人力資源管理,更不可能開發適合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因此,我過絕大多數的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疲于處理企業的日常人事工作,卻沒有精力和能力分析公司現有的人力資源狀況,更沒有能力去開發和培育員工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其次,高新技術企業一味追求技術創新,忽略人才的培育。很多企業在當今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急功近利,想要找現成的有經驗的有能力的員工,進行產品技術革新,卻不愿意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對企業本身的員工進行創新培育。
再次,企業缺乏合理公平的競爭機制,很多員工雖有很強的創新能力,但在企業現有的競爭機制下,很難有晉升空間,甚至因為沒辦法短時間內給企業創造利潤價值,績效考核的結果總是不佳,因此員工因屢屢受挫,自我價值得不到認可,而選擇跳槽,離開企業,這也導致了企業的人才流失情況較為嚴重。
最后,企業對員工所帶來的創新價值認識不足。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在于創新,但很多企業對于員工的培養,只局限于理論和技能,忽略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育。企業的管理層缺乏培育創新型員工的意識,這也導致了企業的創新氛圍不濃厚,員工的創新意識低下的局面。
第一,培育創新型員工是高新技術企業持續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高新技術企業,只有培育出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員工,才有可能不斷推出新產品。只有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有了提升,創新能力有了提高,企業整體的創新氛圍變得濃厚,企業的才有可能持續獲取穩定的收益,也才有可能實現企業的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利潤后,才能夠給予員工再創新再創造的條件。
第二,培育創新型員工是高新技術企業獲得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需要。當今社會,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如果企業不創新,就會被淘汰。有些企業忽視企業內部的創新機制的建立,而是一味的從企業外部引進技術,這樣會讓企業處于被動的地位,容易被其他企業占領市場。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企業應當努力營造企業內部的創新氛圍,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從內部孵化創新技術,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企業有了自主的知識產權,企業整體的核心競爭力也會逐步提高,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創新思維,簡而言之就是創新意識,是人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人們只有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和大膽的創新力,才能將自我的創新意識以一種特定形式展現出來,即實施一種創新的活動。有了創新思維的員工,可以針對公司現有的不足之處,發現問題,改善問題。培育員工的創新思維,首先要給員工提供一個合理公平的競爭平臺,評價員工的時候不能采用單一的評價因素,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勵員工積極探索創新。其次,提供學習機會。員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能不斷累積經驗,但新的技術,新的社會需求,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一些變革,都需要員工在工作之余,開拓視野。系統、專業的培訓體系,能讓員工靜心學習,用心思考,積累最新最前沿的專業知識。
企業內部創新環境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首先,管理層應重視企業的創新力,并將部分改革創新的權限下放給員工,分權制對于創新氛圍的培育遠遠好于集權制。其次,建立企業內部的創新機制。任何企業的創新環境的培育都離不開制度的保駕護航,否則就可能淪為口頭一句空話。讓員工能夠心無旁騖地用心研究,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持是公司需要保障解決的問題。最后,增強員工的認同感。只有員工認同企業文化,才會積極謀求創新變革,不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擾,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