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隨著市場監管的趨嚴,管理者開始利用真實存在的業務活動來修飾企業利潤。首次提出真實盈余管理的是Schipper,他指出真實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過操控企業不同投資時間點的業務活動,最終能夠對財務報告的盈余進行修改。Roychowdhuy研究發現真實盈余管理是通過實施不同于正常業務活動的盈余管理方式,使得部分管理者誤以為財務目標已經完成。在國內,吳聯生提出盈余管理主要包括披露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披露管理是通過使用會計行為、手段等方式影響企業利潤,而真實盈余管理是通過故意構造真實存在的經營活動對企業的利潤進行修飾。
Banker and Johnston研究美國航空企業時,發現成本費用的增減與收入有著緊密聯系,但并不是隨著費用的增減,收入也進行相同比例的變化。Anderson,Bankerand.Jannakiraman通過研究美國上市的7629家公司的財務數據,深入討論了費用增減與業務收入變動之間存在的關系,發現費用與收入的關系并不能夠由最初發現的成本習性進行解釋。隨后ABJ將這種關系現象正式稱為“費用粘性”。相較于國外研究,我國對于費用粘性的研究開始較晚。2004年,孫錚、劉浩對我國292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研究,證實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存在粘性問題,發現我國企業銷售和管理費用和業務收入也存在不對稱關系。之后,我國學者發現行業和地區的不同對于費用粘性也存在影響。
(1)法律監管。由于法律監管愈發嚴格,企業利用應計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程度降低,為了實現短期盈利等目的,管理層改為使用真實盈余管理方式。Cohen等發現,從1987年開始直到SOX法案通過,應計盈余管理數量逐步上升,在法案通過后,數量則顯著下降;真實盈余管理則相反。(2)會計準則要求。劉峰與劉駿發現會計準則要求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主要在限制應計盈余管理上,隨著會計準則要求的嚴格化,未來企業大概率會采用真實盈余管理的方式避開監管。
(1)主觀因素。孫錚、韓飛發現管理者的能力會有較大差異,當管理者能力不足時,管理者會缺乏能力調整企業資源,主要表現為成本粘性會隨著任期期限的變長而減少。(2)客觀因素。劉彥文發現宏觀經濟因素能夠影響不同行業的費用粘性,家電行業的費用粘性增強,但會減少石油化工行業的費用粘性。陳燦平研究發現我國不同地區的費用粘性水平有較大差異,東部地區粘性較弱,西部地區粘性最強。因此得出結論,地區市場經濟發達水平越強,費用粘性反而越弱。
(1)Dierynck和Renders研究發現管理層為了避免虧損或保持盈利,在企業銷量增加時,管理層會小幅度增加員工數量或增加員工的工時,在企業銷量減少時,則會大幅減少雇員數量或縮短雇員的工時,即管理層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會使費用粘性減少。
(2)姚清研究發現管理層出于不同的盈余管理動機會采取不同的費用操縱行為,在“洗大澡”動機下,管理層會采取增加費用支出的方式進行盈余管理,對費用粘性產生正向作用,在扭虧動機下,管理層會采取降低費用支出的方式進行盈余管理,對費用粘性有負向影響。
(3)江偉等以會計準則變更為節點,發現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使得管理層的應計盈余管理實施空間變小,因此企業的費用粘性程度也隨之減弱。然而,隨著監管機構的不斷強化,管理層更傾向于采取不易被發現的真實盈余管理方式操縱盈余。
(4)另外,李彬和張俊瑞、馬廣奇和韓洋分別從銷售操控、費用操控和生產操控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真實盈余管理的三種手段均會對企業的長遠績效帶來損害。李增福等研究發現在企業處于股票定向增發這一特殊環境下時,管理層也存在真實盈余管理行為,且會對企業的長期績效帶來不利影響。
通過梳理文獻我們發現,費用粘性近些年一直是熱點話題,大量學者對其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但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從盈余管理動機入手,研究應計盈余管理和費用粘性的關系。而真實盈余管理作為更為隱蔽、管理者更加青睞的盈余操縱手段,卻少有人從這一角度去研究費用粘性。在國內,只有極少數學者初步研究真實盈余管理對費用粘性的影響作用,但并未從手段及動機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研究真實盈余管理中不同盈余操縱手段對企業費用粘性的影響效應,從而約束管理者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使得費用粘性反映出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