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第七屆“新興權利與法治中國”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1-01-27 08:13:07陳倩倩
社會科學動態 2021年6期

陳倩倩 李 濤

由《法學論壇》《學習與探索》《求是學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行政學院學報》《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漢論壇》《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東方法學》《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刑事法雜志》等11家CSSCI期刊主辦,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和《江漢論壇》雜志社共同承辦的第七屆“新興權利與法治中國”學術研討會于2020年10月24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湖北省宜昌市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得到了國內法學領域里專家學者的熱烈回應和廣泛參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三十余所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本次會議圍繞區塊鏈法律問題、新興權利的基礎理論、數據權、人工智能法律問題、刑事法律中的新興權利、民生權等六個主題展開研討。參會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形成了一批創新性的學術成果。

一、區塊鏈法律問題研究

郭少飛在《再論區塊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法律性質——兼論作為法人的制度設計》中主要論證了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有限合伙定性的法律可行性和賦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法人身份的必要性,并為其作為法人提出一些制度設計。郭少飛通過Arogon DAO、DAOstack、Colony三個實例分析,證明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主體要素與合伙企業的本體要素更為匹配,并且根據主題要素、運行架構、治理方式等,從事務執行、與第三方的關系以及入伙、退伙、解散與清算等運行機制分析,說明了兩者匹配度相當高,論證了在現行法律體系內,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有限合伙定性的可行性。另外他認為,隨著區塊鏈技術構造的組織類型趨于多樣,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在技術上完全可能,作為法人的組織基礎也逐漸形成,加之社會制度需求強烈,且在世界上已有法人制度實踐,因此應當創新新型立法,賦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法人地位。他詳細介紹了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作為法人的制度示例,即馬耳他“創新技術安排”制度,為我國法人制度設計提供借鑒。最后基于我國區塊鏈技術與產業政策和戰略目標,他提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作為法人的制度設計應注重前瞻性,積極創新組織形態,多元共治、重視鏈上智慧治理,秉持審慎謙抑原則。通過實驗立法、混合立法、授權立法探尋具體模式體例,就立法治理而言,可采用兩種體例,一是借鑒馬耳他經驗,二是僅就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法人制度立法,國家應設立專門機構管理監督。對法人制度的組織范圍及設立條件、構成人員、法人治理與組織更新、設立程序與解散清算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也開展制度構造,形成一體化的體系框架,為我國區塊鏈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提供制度激勵與保障。

韓旭至在《司法區塊鏈的復合風險及其雙層規制》中認為,全新的司法區塊鏈應用將會帶來全新的問題,應在其發展初期就對其進行規制,避免發展后期對其進行規制更加困難。因此應從司法區塊鏈可能應用的領域出發探究其風險及防范措施。他指出,司法區塊鏈在區塊鏈存證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逐漸形成了線上證據規則,造就了證據法的革新,并且將在產權登記、訴源治理、智能訴訟等方面發揮作用。當然,隨著司法區塊鏈的深入應用,必將對原有制度造成沖擊,帶來一定風險。司法區塊鏈作為“區塊鏈+”智慧司法的產物,其風險既有智慧司法帶來的制度性風險,也包括了區塊鏈的內生性風險。前者主要體現為區塊鏈功能的不當應用產生的司法屬性偏差和法律適應性風險,以及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后者主要包括由于現實司法機關主導的私有/許可型的司法區塊鏈與區塊鏈去中心定義相悖而產生的中心化風險、過渡依賴數據產生的數據風險和代碼安全問題導致的系統風險。根據已知風險,應采用傳統法律規制和新型代碼規制并行的雙層規制模式。一方面,通過完善外在的法律規制與保障應對制度性風險。具體而言,通過完善司法制度,加強司法區塊鏈體系建設,明確數據保護制度和《電子簽名法》的適用以及司法區塊鏈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地位,完善智能合約制度等措施為司法區塊鏈設定法律邊界、明確適用空間。另一方面,通過內在代碼設計將法律規制嵌入到司法區塊鏈代碼中應對技術性風險。具體表現為采用私有/許可型的司法區塊鏈,強化個人信息保護設計,采取“弱智能合約”及“超級節點”設計,優化平臺架構建設,統一司法區塊鏈標準等。通過雙層規制的互動耦合,充分發揮法律代碼與技術代碼的協同效應,促進數字正義。

曹晟旻在《區塊鏈技術視角下個人數據權保護的模式轉向》中從個人數據權保護的目標轉向、效力轉向和內容轉向三方面闡釋了區塊鏈技術在這種權利保護模式轉向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關于個人數據權保護的目標,其認為應從以隱私安全為追求轉向對知情同意的接納,促使數據所有者和持有者用積極的分享式合作而非消極的競爭性占有對待個人數據。但是,在原有的技術條件下,數據所有者和使用者雙方溝通與交易成本高、實現難,知情同意模式很難取得實效。而區塊鏈技術則有效的破解了這些難題,極大地激發了知情同意模式的優勢。其次,關于個人數據保護的效力,其認為盡管數據所有者相對于數據使用者處于劣勢地位,但是以絕對效力為導向的個人數據保護模式并不利于數據所有者,為此要推動個人數據保護從絕對效力到相對效力。這一轉向要依靠區塊鏈技術的支持,基于區塊鏈構建的個人數據管理平臺使不同主體之間以點對點的方式發生關聯,作為分布式數據庫的區塊鏈將會強化個人數據權保護的相對效力。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會破解數據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提高數據所有者的選擇權和決策權,而時間戳、哈希函數和密鑰等關鍵技術則保證了個人數據保護機制的有效運作。最后在個人數據權保護的內容上,其認為個人數據的價值在于保持流動,在大數據時代下,對個人數據保護過于注重占有權忽視使用權是不合時宜的,因此個人數據保護應從靜態占有轉向動態使用。而將動態使用確立為個人數據權保護的核心需要借助區塊鏈技術搭建保護平臺,區塊鏈技術不僅能確保個人數據在交易過程中權屬清晰,其間的開放性與互動性也推動了個人數據的自由共享??傊?,隨著個人數據保護正面臨模式革新,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技術手段有助于解決法律難以應對的現實問題。

王熠玨在《區塊鏈信息服務行業的犯罪風險及刑法應對》中首先分析了區塊鏈規制困境,認為區塊鏈的不易篡改、非對稱加密等特征導致了責任主體難以確認和義務履行可能性缺位等問題,使得監管困難。監管困境不僅對刑法適用存在影響,也滋生了犯罪風險。為解決這些困難,其認為可立足我國,借鑒國外經驗,鑒于監管的有效性和研究的使用價值,關于區塊鏈規制應側重于私有鏈或聯盟鏈的規制。私有鏈或聯盟鏈的運用也為區塊鏈信息服務的不法風險防控提供了技術可能。針對區塊鏈信息服務行業的犯罪風險治理,其通過辨析數據與信息的區別認為治理的核心應當是信息流動中的法益侵害。據此確認犯罪類型也應以信息來源為界分,為此根據信息來源將網絡服務提供者分為網絡信息內容提供者和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區塊鏈信息服務行業的風險則包括信息內容提供者傳播違法信息等構成的網絡安全問題和由于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管理措施和技術保障缺位導致的信息安全隱患,進而考察區塊鏈信息服務中的不法類型和刑事歸責。明晰了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可能涉及的不法類型后,則應著眼于刑事規責中的具體問題,為此王熠玨從前置法和刑事法兩個層面進行了探討,其一,在刑事責任認定過程中存在不法行為定性困難問題,為此應盡可能做到遏制違法信息與保障言論自由的平衡。其二,在危害后果的定量上存在困難,即行政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界分困難。為應對區塊鏈場景中的定量困境,其認為,首先,監管者和行業主體應共同制定準則,協同共治;其次,盡可能以前置法制裁,達到前置法責任和刑事責任的銜接。同時還要加強跨學科研究,促進區塊鏈技術與前置法、刑事法的互動,彌補技術超前性與法律滯后性之間的張力。

魏曉東在《區塊鏈下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中詳細介紹了與網絡服務提供者有關的幫助侵權、引誘侵權、通知刪除和避風港規則的技術背景原因、構成條件以及我國的移植利用。他指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及其去中心化、防篡改等特征對于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這些規則造成巨大挑戰,使其適用困難。具體而言,幫助侵權規則指向的是一個可辨別的中介,但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其無中心化網絡服務者,難以認定侵權主體。區塊鏈的文件共享功能和共識機制特征更是對引誘侵權規則造成極大的挑戰,按照引誘侵權規則的構成條件,所有以文件共享為目的的區塊鏈技術都構成了侵權,而區塊鏈代碼自治視為非“中立”技術和技術中立原則構成條件的相悖則很難將區塊鏈服務視為技術中立。最后區塊鏈的彈性和防篡改特征決定的不可刪除性使得“通知—刪除”規則也難以適用。為此他提出為使這些規則適用于區塊鏈服務,需要對其進行調整。第一,調整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確立規則,變服務器標準為用戶感知標準,區塊鏈雖沒有可追索的中央服務器,但是其兩個節點交易過程中涉及到的人、區塊鏈系統外提供者、礦工和礦池等都可能是幫助侵權者。為解決技術中立規則適用問題,區塊鏈的高度透明性使得相關網絡服務提供者監管、識別和攔截成為可能,應對他們確立監管責任,提高技術中立原則的門檻。關于“通知—刪除”規則,應將通知刪除等侵犯網絡傳播權規則嵌入程序。第二,應根據區塊鏈不同模式和技術處理模型確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公有鏈去中心化最徹底,侵權主體認定困難,私有鏈和聯盟鏈有一個組織控制,判斷中介者責任相對容易。而根據區塊鏈控制層的鏈上和鏈下處理模式則可判斷其模式,繼而進行侵權認定與處理。

楊繼文在《區塊鏈、證據風險與區塊鏈證據規則體系構建》中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區塊鏈技術的司法應用是一種有益嘗試,區塊鏈證據及證據應用規則值得研究。區塊鏈技術具有重要證據價值,具體來看,區塊鏈證據的性質是一種存證機制,具有中立性、信任性、完整性、證明性和規則性等基本性質,本質上是一種體現過程和結果的線上電子證據,具有存證機制和證明機制合一、證據過程和結果信息合一的基本特征,具有獨立于法院、訴訟兩造之外的“第四方”事實認定的價值與功能,因此對于證據分析和事實認定具有重要的證據價值。當然,區塊鏈證據的司法應用嘗試也存在一定的證據風險,具體表現為區塊鏈證據材料的確定性風險、技術泛化帶來的證據與事實的同一認定難題和區塊鏈安全的局限性問題。關于如何防范化解區塊鏈證據的風險,他提出應吸取應用了區塊鏈技術的司法實踐中的智慧經驗,加強區塊鏈內部和外部證據規則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在內部首先需要構建區塊鏈電子證據生成和司法審查與認定等一般存證規則。其次,為了確保區塊鏈材料的證據能力,還要依靠庭審技術等構建其真實性判斷規則、從認證程序和監管出發構建平臺和技術公司的合規規則及證據與事實認定的關系審查規則。最后,通過完善區塊鏈證據的傳聞證據規則和推定規則構建其證明力規則。在外部通過完善證據法律規范和區塊鏈技術融合機制、區塊鏈證據與其他案件事實的配對審查機制、線上過程證據與線下傳統證據的印證融貫機制構建外部綜合印證規則,實現技術與法律的良好互動,最終構建有利于區塊鏈證據應用的規則標準體系。

二、新興權利的基礎理論研究

王慶廷在《新興權利的立法表達——以間接入法的類型化為分析重點》中主要探討了新興權利的入法方式,提出新興權利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入法方式,綜合兩種方式的特點、入法成本和實踐難度等,認為新興權利更適宜間接入法,即在法律中雖無權利之名,但有權利之實。他通過類型化分析將間接入法歸納為三種,一是法律義務的反射,首先關于自然體的新興權利、個性自由類新興權利可以通過人類的自我設限規定相關法律義務,進而反射為自然體的法律權利;其次,關于當下不宜直接入法但未來可期的新興權利,通過部分義務設置審慎支持權利成長;最后,關于易濫用失衡的新興權利,通過義務的立法表達抑制權利濫用。第二種間接入法的方式是國家職權的映射,即通過國家職權的規定和行使保障相關權利。關于涉及社會民生等的社會權屬性的新興權利,可通過職權的立法,將政治性承諾轉化為法律保障維護此類權利;第三種方式是通過一般條款釋放內涵的方式,此類間接入法方式適用于零碎、瑣細的新興權利,一般條款又分為概括法益條款、法律原則條款、基本權利條款。概括法益條款就是立法上明示與模糊概括結合,給司法者留有調控余地的條款,法律原則是構成法律規則的原理和準則,較之法律規則,其適用范圍廣和調控力度弱等特點使得借助法官的適法技巧將零散的新興權利納入現有法律救濟體系成為可能,基本權利條款即承載基本權利的法律條文,許多新興權利的主張在基本權利中都有所體現,可以直接納入基本權利條款的統攝范圍。另外,基本權利對于符合其本質的或者與其有關聯的新興權利也可具有法律保護的作用。因此,在新興權利立法進程中,無論從立法表達還是實踐出發,間接入法方式不失為一種理性的方式。

夏偉在《新興權利入民法典對刑法理論發展的影響》中主要討論了個人信息權、網絡虛擬財產權等新興權利入民法典鞏固了刑法保障法地位并且助力了刑法理論的新發展。新興權利入民法典之所以能對刑法理論發展產生影響,源于民法權利和刑法法益的同源性,兩者內在屬性一致,外在結構統一。在此基礎上,根據民法前置法,刑法后置法的基本定位,在整體法秩序中當其他法律難以規制時才使用刑法,其一般處于保障地位。但是由于整體法秩序分化和各部門法的發展,刑法保障法理論受到質疑,而新興權利入民法典使得刑法對新興法益的保護有了前置法依據,鞏固了刑法保障法的地位。除此之外,由于整體法效應,民法新興權利也促進了刑法理論的新發展:一是基于民法權利和刑法法益的同源性,民法新興權利為刑法法益概念的發展提供了依據,賦予刑法法益擴張合理性,為刑法新興法益提供了前置法依據,同時也限制了刑法法益擴張的限度。二是根據整體法秩序原理,犯罪的認定一般先判斷其是否違反前置法,在違反前置法基礎上再判定是否違反刑法,因此刑法中的違法性判斷有前置法和刑法法益侵害兩重約束,但是隨著犯罪結構的變遷等原因,刑法的雙重違法性判斷有所缺失。而新興權利入民法典則補充了刑法原本缺失的第一種違法性判斷的內容,使刑法在認定犯罪時先考慮是否違反了前置法,再判定是否違反刑法,還原了刑法對犯罪的雙重違法性判斷,也確保了刑事犯罪圈的有益收縮。

于宵在《終身權益的理論界分與立法表達》中通過對終身權益的研究分析了關于“剩余權益”的處分問題,回應了社會中以生命終止區分權益的需求。他提出羅馬、美、德、法都曾為解決終身權人與剩余權人的權能劃分出臺居住權、人役權等制度。提出按照時間維度,終身權與剩余權之間的權能劃分從理論上可以劃分為遺產協議、反向抵押、終身用益權、終身使用權、終身承租權五種類型。但是由于社會的期待與法律規范之間的落差,我國在終身權益的立法上還面臨著很多難題,首先,終身權益的權利期限不能確定,對于剩余權人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型。其次,近年來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于剩余權人來說還面臨著長壽風險。最后,終身權益還面臨著倫理困境,法律上不應當設定一個以他人死亡為條件的利益。除了理論上的困難,由于受“養兒防老”等傳統理念、子女反對剩余權利的處分、終身權人死亡信息不對稱及我國經濟發展處于調整期導致的不動產期限不確定,房價不固定等因素影響,終身權益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阻礙。關于終身權益的立法表達,在整合社會現實需要和現有制定法文本的基礎上,他認為《民法典》中的居住權應區分居住權與終身居住權、用益權與人役權,區分意定居住權和法定居住權。除此之外,關于終身使用權、終身承租權、遺產協定及反向押抵等終身權益也應研究加入民法典,逐步完善終身權益立法體系。

段衛利在《新興權利的證成標準分析——以被遺忘權為例》中首先對阻礙新興權利證成的權利泛化論進行了回應,針對學者關于權利泛化的批判逐個分析,證明了權利泛化并不能成為反對新興權利證成的充分理由。在此基礎上他探討了新興權利的證成標準,主要運用拉茲的權利證成理論從個人利益和共同善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認為個人利益可以實現對權利的初步表層證立,新興權利的證成還需要共同善的深層認證。為了論證上述觀點,其以被遺忘權為例,從個人出發論證了被遺忘權給權利主體帶來的好處,從共同善的角度出發論證了被遺忘權對于社會良好運行的重要作用,詳細分析了個人利益和共同善在證成被遺忘權中的優勢。當然,他對于被遺忘權這一具體的新興權利的證成路徑分析是為了更深層地分析新興權利的證成標準。在解釋了個人利益和共同善對于新興權利的強有力的解釋權的基礎上,他對個人利益和共同善的作用和功能也進行了深入反思,提出個人利益在權利證成過程中發揮著初次篩選的功能,也就是說一項權利對于權利主體具有重要意義時才有可能進入到共同善的深層證成,實現最終法定化。但新興權利的法定化過程也存在沖突和矛盾,例如投入產出和權利沖突等問題。對此個人利益和共同善是權利證成的內在理由,證成了某種要求應當成為權利的正當性,對新興權利的證成具有決定作用,而保護權利的成本和權利沖突則是權利證成的外在理由,其實質上是新興權利在具體操作上的問題,對于權利證成具有的一定的影響,但并不能阻礙新興權利的最終證成??傊杀臼找婧蜋嗬麤_突問題對新興權利的證成有一定的作用,應妥善處理。研究新興權利的證成標準問題對于推進權利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張欽昱在《互聯網時代的新興權利觀》中指出,人們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也受到其負面影響,為解決這一難題,應注重互聯網新興權利的確立,并且提出互聯網新興權利的創設路徑。他通過對既有文獻的大數據分析指出我國立法對互聯網新興權利存在識別確認不足,對私法領域的互聯網新興權利關注較多,公法領域的新興權利則寥寥無幾,與其他法律交叉的新興權利層出不窮卻沒有很多價值等問題。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互聯網增權的悖論,即互聯網技術拓展了當事人權利的實施路徑和實現范圍,但是制度層面的互聯網權利保護仍存在很多困境,進而提出應構建新興權利體系,形成網絡化的賦權治理機制和模式。關于互聯網新興權利的識別,應分為平權觀下的初級和秩序觀下的高級兩個階段。在初級階段,為使線下與線上權利平等成為可能,促使電子版權、網絡選擇權等新興互聯網權利出現,線下到線上的需求膨脹則使互聯網接入權得以實現。而隨著互聯網主體分化、客體擴充及內容延展生成的算法權、制網權、新興互聯網政治權利、虛擬財產權、信息自決權、信息安全權則是基于重構內生秩序下的互聯網新興權利?;ヂ摼W新興權利應采取四維并舉的創設路徑。首先,憲法可以將互聯網接入權和個人信息權等新興權利納入基本權利,其次,可通過統合與互聯網有關的各種權利,構建互聯網世界的權利體系,再次,提出與顯揚數字人權命題,最后,認為司法應適當發揮能動性,將互聯網新興權利納入已有法律規范,曲折地推演全新的權利樣態。在不斷創設新興權利的同時,還應依靠行政執法和訴訟手段實現互聯網新興權利。

李蕊在《保護規范理論在中國行政訴訟中的適用:公法權利的查找》中提出德國的保護規范理論在維護相關人公共權益上效果顯著,但是引入到中國后反而成為行政訴訟啟動機制和保護公法權利的阻礙。結合我國涉及保護規范理論的案件展開分析,主要是我國保護規范理論司法解釋的不足及該理論自身仍有缺陷導致的。首先,我國對于該理論的解釋比較機械,法官們對“公法權利”的判斷窄化,未能查探出顯性文義中蘊含的公法權益,這也導致解釋過于主觀化,只按照立法者的立法意圖和明示的法規范條文來確定相關人的公共權益,我國大部分援引保護規范條例的案件都存在該問題,無法保障公民權利。其次,憲法對于保護規范理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國憲法在司法中不具備規范效力,保護規范理論在我國難以發揮其保護公民權利的功能。另外,該理論自身也存在漂移性和方法論上的雜糅性缺陷,這些都使得該理論引入中國后沒有發揮其本質作用。為此,完善符合法學教義和國家治理實踐約束的保護規范理論司法解釋尤為重要。一是推動立法司法聯動,對公法、私法進行體系考察,認定公共權利,擴大保護規范訴訟視野。二是必須貫通憲法行政法法域,在法學教義上將行政機關置于憲法約束下正確行使權利,客觀認定相關人的公共權益,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判決說理部分可以援引憲法的精神對保護規范理論進行解釋,適度擴張保護規范權利認定的邊界。三是面對日益復雜的行政圖景,應通過明晰訴權核心內容強化司法監督,約束行政權,保護相關人合法權益??傊?,訴權核心在于對公民身份和權利的確認和保障,行政訴訟在制度設計是上應確保公民主體地位,而且訴權還要區分權益受影響和權益被干擾,排除公益訴訟,明晰相關人受保護公法權利的范圍。

三、數據權研究

付新華在《數字經濟下企業數據財產權保護論批判——從數據財產權到數據使用權》中批判了數字經濟時代學界提出的企業數據財產保護權。企業數據財產權保護者從當前法律適用困境、明確數據權屬、激勵理論和財產規則等方面論證了該權利的必要性。而從有效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角度出發,企業數據財產權與數字經濟本身的性質、數字經濟的運行邏輯、動態特征不符,是對數字經濟市場的法律干預,阻礙了數字的自由流動,還將面臨權利分配困難、威脅個人隱私、數據壟斷及權利期限和權利例外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其提出從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數據流通的角度來講,對企業數據進行保護并不一定要將權利完全歸屬于誰,創設企業數據財產權并非明智之舉,重要的是定義企業之間的數據使用權,建立高效的企業數據使用規則,促進企業數據的使用、訪問和共享。企業數據使用權即由具有利益關系的公司通過合同所創設和定義的,由企業的技術措施所保障的企業數據控制權?!柏熑我巹t”的企業數據使用權效率更好,更契合數字經濟的發展,另外將企業數據使用的規則交給最了解自己運營模式的公司,公司之間通過合同定義和分配使用可以降低立法難度和成本。企業數據使用權由合同所定義和分配,因此政策制定者可以發布企業使用數據合同指南,也可發布示范合同條款明確目標數據、定義數據使用期限等。當然,企業數據使用權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措施是實現企業對數據的事實控制,政策制定者可通過定義協議,探索可靠識別數據源的技術解決方案,實現企業對數據的現實控制??傊?,數字經濟時代,應鼓勵企業數據使用的開放和共享,未來的政策也應關注建立公正高效的企業數據使用和訪問規則。

孟融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個人信息權的國家屬性及實現路徑》中分析了社會信用建設體系中個人信息權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個人信息權產生的原因及實現困境和路徑。提出個人信息權不僅具有“私法屬性”,還具有“國家屬性”,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個人信息權是以國家對個人信息的歸集和利用為前提的,這也催生了對個人信息權進行保護的需要。盡管各地信用立法實踐中規定了個人享有個人信息決定權、查詢權、知情權、異議權和刪除權等個人信息權,但是這些規范仍不能給予信息主體充分的保護,個人信息權面臨著歸集過程中范圍擴大,利用過程中“人格評價”等現實難題。究其原因,這同個人信息權的國家屬性密切相關。現代國家治理策略中的技術治理驅動、國家認證和規管能力的提升和國家正當性實現的需求促進了個人信息權的產生,但其技術治理的自我偏好和效率邏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現實需求要求對個人信息歸集的最大化,國家正當性的實現也是以信息的歸集和利用為核心,不可避免地導致個人信息權保護面臨困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個人信息權難以實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因此實現路徑也應當回歸國家本身。首先,應強化國家法律制度的實施和供給能力,提升法律制度供給的精細化程度,明確個人信息的歸集范圍,避免社會信用體系成為強化法律實施的工具,回歸社會信用體系制度設計的原初功能。其次,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制度倫理,在制度設計中應正視并尊重“人”的主體性地位,在具體實踐中遵循行政主體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此外還應加強技術治理的法律規劃,即用法律所具有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引導技術的使用,以促進對個人信息的歸集和利用符合法治要求。

付偉在《多利益攸關方下的個人數據權利分配問題研究》中主要探討了個人數據權利的分類和屬性、個人數據的多利益攸關方及其主要訴求,個人數據權利分配的原則和規則。其把個人數據權利分為法律和經濟權利兩種類型,認為兩者具有可轉換性,并且認為經濟權利具有可分割屬性,即可分享轉載等。個人數據各利益攸關方的核心訴求有:自然人作為個人數據的原始生產者具有雙重訴求,即保護隱私的法律需求和財產性利益的經濟權利訴求,但是其核心訴求應當是保護隱私。企業對個人數據權利的訴求為經濟權利的訴求。另外,企業還應享有通過個人數據獲得競爭優勢的權利。國家對于個人數據的核心訴求則表現為增強數據管轄權。此外,公共利益方也是個人數據分配的攸關利益方,其訴求主要是通過利用個人數據提高公共福利水平。為實現多方利益平衡,應遵循一定的個人數據權利分配的原則和動態調整機制,個人數據權利分配需滿足主要利益攸關方的核心訴求和權利、義務、責任對等原則。個人數據權利分配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應根據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水平等進行調解。為回應多方利益攸關者的訴求,當前應構建個人數據管轄權、隱私權和財產權三類個人數據權利。個人數據管轄權是國家參與個人數據權分配的核心,不同國家可根據自身核心訴求提出個人數據管轄權的原則和范圍。自然人對于個人數據權的核心訴求應優先聚焦于個人數據隱私權的保護,制定相關規則,然后再考慮其他法律權利和經濟權利。個人數據財產權是明確個人數據被利用產生的收益如何分配的規則,在此公共數據空間不涉及該問題,私人數據空間的分配制度是個人數據財產權關注的重點,可在數據主體和數據控制者即企業之間進行分配。

縱博在《隱私權視角下的大規模監控措施及其規制》中探討了大規模監控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以及為保護公民隱私應通過哪些途徑規制大規模監控。他認為,目前偵查中已經使用一些大規模監控措施,提高了偵查的效率和精度,在預防犯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大規模監控也存在侵犯公民隱私的風險。通過對國外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分析表明,公民對其非內容信息也具有隱私權,對于業務信息的監控,則要根據偵查機關獲取業務記錄的方式、監控或收集的信息是否超出正常業務記錄等判斷是否應侵害公民隱私權。對于公民在公共場所行為的監控,如果是不特定公民則不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侵害,如果是特定公民則構成強制偵查措施,對于公開網絡信息的監控,一般不會侵害公民隱私權,但可能會侵害公民其他的基本權利。因此,偵查中運用大規模監控措施時,多數情況下會侵害公民的隱私,應對這部分大規模監控措施按照強制偵查措施進行法律規制。大規模監控具有長期性、秘密性等特征,制定法律規制路徑時應根據這些特征制定合理有效的規制。首先,對于偵查運用中屬于強制規范的大規模監控,應以《刑事訴訟法》為主體,輔之行政法規進行規范。因此有必要對目前《刑事訴訟法》中的技術偵查對象范圍和立案制度進行改革,應擴大技術偵查的對象范圍,不再以立案作為控制強制偵查啟動的程序手段,而是通過嚴格審批程序、完善偵查監督機制等措施控制監控措施的實施。應根據不同種類監控措施的監控對象、侵權程度等對其進行寬嚴有別的規制,從而促使各類大規模監控在滿足偵查需求的同時,又保護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協調了科技與法律的關系。

陽雪雅的《論企業違反網絡隱私政策的違法責任適用》在證明網絡隱私政策合同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違反網絡隱私政策的違約責任適用的價值、困境和解決路徑。其從免費的網絡服務本質出發證明了網絡隱私政策的合同性質,用戶如果不授權企業對個人信息的使用,則無法享受其服務,個人信息的授權與企業的服務形成對價關系,企業發布隱私政策是要約、用戶選擇企業的服務則表現為用戶對隱私政策的同意,另外通過隱私政策的內容也能證明隱私政策合同說。明確了隱私政策的合同性質后,企業違反隱私政策便可適用違約責任,為此應考慮違約責任的適用價值。其提出違約救濟相比侵權救濟較為容易,還可彌補外來監管的乏力,因此違約責任的適用可以有效彌補現有救濟方式的不足。同時,將隱私政策視為合同,還可以有效的約束企業的行為,從而促進個人信息主體與企業的平等關系。另外,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隱私政策的違法適用還可以提高企業利用個人信息的效率。但是,由于實踐中企業與用戶信息不對稱,用戶難以發現企業的違約行為,而違約行為是承擔違約責任的關鍵,因此違約行為的難以發現成為適用違約責任的障礙。為此,為破解這一障礙,一方面應加強企業隱私政策的透明度,企業制定的隱私政策、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等應對用戶公開,便于用戶發現是否存在違約行為。另一方面,由于違約行為的發現對違約責任構成的重要性,還應對違約行為進行類型化研究,便于用戶更清楚地認知企業行為的不當。此外,對違約救濟的具體程序和制度構建還應健全個人信息公益訴訟和集體訴訟的激勵機制,根據理論實踐不斷總結損害后果的認定標準等,從而實現個人信息的有序合理流動。

艾明在《資訊科技基本權的創設及對德國線上搜索措施立法的影響——兼論我國網絡遠程勘驗措施的立法完善》中主要討論了德國資訊科技基本權創立的背景、過程及其對德國線上措施立法的影響,希望能對我國網絡遠程勘驗措施立法完善有所啟示?;诘聡摪钭罡叻ㄔ宏P于線上搜索的多次裁定,加之聯邦憲法法院認為面對新興的線上搜索措施,傳統基本權利存在漏洞,催生了資訊科技基本權,作為強化線上搜索法律規制的重要依據,并且對于德國警察行政法和刑事訴訟法產生影響。在增修刑事訴訟法方面,在充分吸收了聯邦憲法法院關于資訊科技基本權的指示精神基礎上,在實體和程序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實體方面的規定包括線上搜索的法律依據、具體發動要件、可搜索的對象等,并且規定了技術擔保和書面記錄義務,便于法院事后監督和受干預人的權利救濟。在程序方面的規定也相當嚴密,線上搜索的審批程序非常嚴格,其審批適用上級法院審批的加重法官保留原則。另外,關于線上搜索的核準執行期也有所規定,并且規定核準申請的決定應當采取書面形式,關于線上搜索的方法、范圍等信息也要詳細記載。除此之外,執行過程和結果還要受法院的監督,新法還規定線上搜索不得侵犯個人生活的核心領域及對受干預人的告知義務和救濟權利。這些都對我國的網絡遠程勘驗措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目前的網絡遠程勘驗措施立法上還存在欠缺客觀啟動證明標準和最后手段原則規定、未滿足法明確性原則等缺點。重要原因是因為未看到偵查措施干預基本權利的本質,為此,可借鑒德國的有益措施:第一,明確網絡遠程勘驗措施具有干預公民基本權利的性質;第二,增加客觀的啟動證明標準和最后手段規定,另外要加重審批原則,嚴格規定審批程序,嚴格規定數據銷毀義務,增加違法使用網絡遠程勘驗收集證據的程序性制裁規定。

四、人工智能法律問題研究

李婕在《公共治理領域中算法解釋權的本土構建》中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在算法自動化決策侵害公民基本權利的情況下,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我國應怎么構建算法解釋權。她認為,算法自動決策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知情權和法律救濟權,阻礙司法公正,對法律治理構成挑戰。為解決這些難題,歐盟和美國分別構建了內部問責和外部問責算法解釋模式,但是由于對政府監控與自由民主、技術創新與商業秘密的側重不同,導致兩種模式存在差異,美國的外部問責模式屬于事后救濟,算法解釋的對象是算法的具體決策,算法解釋權的標準根據訴訟類型決定,體現出重技術發展、輕權利保障的務實傾向。相比而言,歐盟算法解釋權的對象是算法系統,規定了公民的知情權、異議權等權利,標準傾向于易讀性,是具有主動性、前瞻性和個人保護全面性的事前和事中模式。借鑒國外經驗,我國構建算法解釋權時,應采用法律和技術的二元治理路徑。首先,算法解釋應用于公共治理領域時具有公共服務屬性,此時算法系統的商業秘密應讓位于公民基本權利保障,保持與公共機構相同的透明度要求,擴大信息披露要求的自由。在技術層面算法解釋權應公開算法模型和源代碼,接受公眾的驗證,在制度構建過程中要注重事前對算法邏輯的運算監督。為此,要明確算法解釋的對象是算法系統,貫穿算法運行全程,在數據收集和運算階段賦予個人知情權和異議權,事前公開測試踐行算法解釋權、對算法定期審計并賦予個人救濟權。算法解釋標準應以易讀性為原則,反設事實為例外。政府也可通過在國計民生領域自主開發、在國計民生領域外的公共服務領域資助企業研發獲得產權的方式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總之,算法解釋權的構建應遵循透明、公開、公正原則。

張恩典在《算法知情權理論模式之批判》中主要討論了算法知情權理論的構建基礎及其弊端,在對其進行批判反思基礎上,提出了算法解釋權的本土化構建。其認為算法知情權并非是算法解釋權的代替,而是其弱化版本,是一種主張不揭開算法黑箱的外部算法解釋權。算法知情權建立在功利主義權利哲學基礎上,試圖實現算法自動決策效用最大化,支持者認為算法知情權理論符合機器學習算法決策的特征,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并認為其能夠平衡算法模型開發者、運用者和數據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根植于功利主義權利哲學的算法知情權理論針對算法模型的系統功能的事前解釋,不足以為數據主體提供有意義的解釋,可能危害數字人權。另外算法開發者和運用者過度追求效率,主張采用反事實解釋方法和最小披露原則,不利于保護數據主體權利,損害了公平價值?;诖?,可以看出算法知情權對于數據主體基本人權的保護不但無益反而可能有所威脅,因此,為更好地保護數據主體的權利,應在對算法解釋權制度進行理論奠基之后加以本土化構建。算法解釋權應以道義論權利哲學理論為基礎,主張尊嚴優先于利益、主張權利本位,以維護人的尊嚴為終極價值,并且以為數據主體提供真正“有意義的信息”為目的,在此基礎上建立超越算法知情權的加強版算法解釋權。這一強解釋模式堅持個人數據基本權利優先于商業秘密保護原則:首先,在解釋內容上,堅持系統解釋與特定解釋相結合,盡可能以數據主體易于理解的方式表達。其次,在解釋時機上,堅持事前解釋與事后解釋相結合。最后,在解釋標準上,堅持相關性解釋與因果性解釋相結合。以此增強算法決策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可責性,保護數據主體的權利。

鄭翔在《網約順風車的權利邊界和規制邏輯路徑》中討論了網約順風車的車主、乘客和平臺三者的權利邊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制網約順風車的思路和路徑。其認為網約順風車法律關系從民事法律關系角度判斷應認定為偶然普通民事合伙關系,車主的權利只能要求乘客支付以乘車成本為限的費用,乘客的權利是支付少量費用便享受出租車似的方便快捷的服務,平臺的權利則是對順風車的準入、雙方主體的信息公開、約供乘需匹配等。在明晰了網絡順風車的權利邊界后,其分析了為什么要規制網絡順風車,網絡順風車滿足了出行者個性化的出行需求,提高了締約和出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道路資源使用效率,但是如果不加以規制也可能會減低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增加道路擁擠,擠占出租車市場等現象,也有可能引發乘客安全問題等社會問題。因此,在制定規制網絡順風車制度時應綜合考慮其優勢和缺點,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同時將網約順風車作為公共交通補充形式適度發展,合理界定網約順風車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地位。而且,制度設計還要明確網約順風車和網約出租車的邊界,平衡交通效率和交通風險之間的關系,促進網約順風車良性發展。關于規制制度的具體路徑,應完善規制立法,發揮“軟法”優勢,推動國家“硬法”和民間“軟法”的良性互動,平衡私法自治和交通管理管制。除此之外,政府還需要創新監管思路,建立合作監管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和平臺在各自領域的優勢,構建政企互動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政企信息互通并及時反饋,在內外部雙重管制下,提高對網約順風車服務規制的準確科學性,實現維護公眾安全和網約順風車長效發展的目的。

辛巧巧在《算法解釋權質疑》中對算法解釋權的實然行、可行性、必要性及地位提出質疑,認為算法解釋權并非規制算法的有效可行路徑,并提出規制算法決策的其他合適途徑。其指出,支持算法解釋權的人認為算法解釋權可以打開算法“黑箱”,提高算法問責的可能性,是可行有必要的規制方式,但實際并非如此。首先,其對算法解釋權的實然性提出質疑,指出算法解釋權并非國際立法之通例。其次,其從算法解釋權的可行性出發分析得出面對機器算法,算法解釋權可行性不高,難以執行,即使賦予用戶算法解釋權,許多用戶也很難獲得理解、破除算法“黑箱”,難以矯正算法權利。設置算法解釋權,也可能流于形式,形同虛設,還有可能影響算法決策的效率和準確度,不利于社會多元利益的協調,加重用戶和公司平臺雙方的負擔。最后,從算法解釋權的必要性和地位進行分析,其認為許多決策沒有解釋的必要,解釋權難以規制算法決策,即使有解釋的必要,也無須以解釋權的方式實現,算法解釋權所欲達成的提高算法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提高問責和提供救濟目的等功效,很大程度上,可以由知情權、告知義務等法定義務、面向結果的問責機制等規范方式所分擔。而且,這些規范在不對算法進行解釋的情況下,能較好地平衡用戶權利保障和算法部署者利益保護的關系。為更好地實現正當決策,可以通過改善知情同意的具體形式和方式、完善算法決策使用的選擇權賦予個體權利,細化告知和披露等法定義務,加強算法應用平臺監管,事前算法方式的選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治理,技術治理等方式綜合性的規制算法??傊?,通過多項法律規范統合規制,才能實現算法決策正當,無須另設算法解釋權。

崔麗在《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私法規制的再思考——兼評〈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第1009條》中通過對《民法典(草案)》第1009條人體基因編輯條款的探討,反思了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私法規制。其提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在提高人類福祉的同時,其泛用和濫用也可能侵害人格尊嚴,對人格權保護和傳統的民事權利理論帶來挑戰?!睹穹ǖ洌ú莅福返?009條人體基因編輯條款在人格權編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中予以規定,但只是作了原則性界定,并未明確該規定的邏輯起點與規范構成。從人體基因的自然屬性看,其邏輯起點是基因與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存在內在關聯性,但是從法律規范構成要素出發,該條款屬于不完全法條,難以應對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引發的新問題,保護基因權利。因此,需要對人體基因編輯條款進行法理反思和規則重構,明確基因編輯行為的規制路徑。首先該規定關于“人體基因”的概念表述過于狹窄,忽視了對群體和人類的影響,關于行為模式中“客體”的表述也較為狹窄,未涵蓋基因編輯行為的所有活動,缺乏周延性。另外,規定中只有“三個不得”的禁止性限定,基因編輯行為的目的沒有明確。在反思了現有條款中的不足之后,為應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風險和影響,應對基因編輯行為的客體、主體及客觀方面等予以明確,明確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規范邊界,在此基礎上規定基因編輯行為“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及不得損害公共利益”的法律邊界。不得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包括人體的完整性與內在機理正常運行;不得違背倫理道德,基因編輯行為應增加倫理審查程序,確立倫理道德審查標準;不得損害公共利益,應明確“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在基因編輯行為中特定界限。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基因科技發展和保護個體權利的關系。

翟凱在《論人工智能領域被遺忘權的保護:困局與破壁》中主要討論了在現有的人工智能背景下,被遺忘權實施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可能性的解決方案。他認為,目前被遺忘權在發展中還存在如權利主體困惑如何使用該權利,被遺忘權的保護如何與社會、倫理和道德需要進行契合等法律爭議。另外,當前人工智能中數據遺忘的實施也面臨很大阻礙,被遺忘權要求刪除曾經的公開數據,但是AI和人類的記憶及遺忘不同,此要求不易在AI中得到解讀。其以智能數據庫管理系統為例分析,認為按照被遺忘權要求確保刪除并防止恢復數據可能會嚴重危害數據庫的一致性、穩定性,實踐中這種純粹的物理刪除不論在經濟性原則下,還是基于安全性和穩定性考慮都不可能完全實現。綜上,在AI學習背景下行使被遺忘權理論上需要理清被遺忘權與數據可攜帶權之間的位階和競爭問題,這是權利保障和技術發展的共同訴求,同時AI環境下被遺忘權的應用還要在“技術—法律”共生的背景下制定新的法律規制。因此,應制定一個新型、靈活的規制框架,具體而言,堅持以人為本,制定和實施被遺忘權運用的基本原則,結合軟法進行規制。在技術層面可以運用Vanish和“信息流控制”等創新技術。完善法律政策方面,在理論上需革新AI環境下被遺忘權法律概念,引入“有益遺忘”,平衡AI背景下使用被遺忘權和可攜帶權的使用規則及在遺忘權的設置中考慮如何發揮遺忘的優勢與效益。實踐中可在現有條件下實施“軟法兼治”,提供一些法律和政策折中方案的彌補,以及以新型芯片、程序和代碼為載體的“法技術性”創新工具所引導下的綜合性“技術、法律/政策集成式”解決方案。

五、刑事法律中的新興權利問題研究

何顯兵在《幅度與精準之爭視角下量刑建議多邊互動機制研究》中提出量刑建議精準與幅度之爭的實質是審判權與公訴權之間的互動關系,幅度性量刑建議不會明顯改變檢法互動機制,但精準型量刑建議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基礎上則會重塑檢法互動機制。他從開展量刑協商充分、提倡參與司法的立場出發,贊成檢察機關盡可能提出精準化量刑建議,認為這只是轉移了量刑的事務性負擔,人民法院依然擁有量刑的最終決定權。而且量型化建議權特別是精準化量刑建議的實行會推動檢察機關與被告人、被害人、人民法院和偵查調查機關之間的多階段多邊互動。首先,在精準量刑建議的協商過程中需要檢察機關充分聽取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意見,加之被告人的心理原因,可能導致協商反復,促進檢察機關和被告人的實質互動,而被告人與被害人之間的協商離不開檢察機關,這也促進檢察機關與被告人、被害人的多邊互動。其次,量刑建議權雖只是對量刑的合理化“建議”,但其對法官的量刑權存在法定約束力,勢必會引起公訴權與審判權之間的多階段互動。在審查起訴階段為避免量刑化建議被人民法院否決,檢察機關會與人民法院溝通,在審判階段檢察機關也會與人民法院通過是否確認量刑建議的過程進行互動。同時,人民法院對認罪認罰自愿性、真實性與合法性的審查也促使了法官、檢察官與被告人之間的多邊互動。再次,由于量刑建議的最終形成建立在檢察機關全面審查證據的基礎上,而偵查機關移送相關詢問資料,加之《認罪認罰指導意見》中的“公檢法三機關配合機制”原則,使得檢察機關與偵查調查機關需要進行實體量刑證據和程序量刑證據的雙向互動??傊挥袡z察機關真正秉持客觀公正義務,貫徹落實協商理念,方能在各種權利互動中逐步確立量刑規則,促進案結、事了、人和。

郭旨龍在《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的規范結構與罪名功能——基于案例法與比較法的反思》中通過對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的案例法和比較法的討論,認為非法獲取數據罪行的核心要義是侵犯數據的機密性,打擊非法獲知、復制和下載的行為,核心要義指向數據的可用性。在論證了本罪的機密性和可用性的規范結構后,其闡釋了該規范結構與其他罪名體系之間的沖突。由于機密性本身承載著信息性,數據的機密性與刑法已經保護的個人信息利益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另外在刑法強化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之前,刑法就已經保護的國家秘密、軍事秘密和商業秘密這些秘密利益與數據的機密性高度一致,二者存在必然的重合與沖突。再者,本罪還可覆蓋刑法原來沒有保護的秘密利益。數據可用性內生的財產性則意味著非法獲取計算機系統罪不僅能涵攝刑法上已經保護的財產性利益,還覆蓋了刑法原來不保護的財產性利益。這就意味著本罪在法律實踐中成了一個超級口袋罪,不僅保護刑法范圍的權益,還開始保護信息時代重要性日益凸顯、案件變得常見多發的其他利益。面對這種龐雜的規范結構,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下,需要進行網絡時代罪情、刑法基本原則的權衡考量,達致刑法規范的明確性與合理性。而這一規范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對罪名標簽的時代性調解,本罪的罪名可以更改為“非法獲取數據致損罪”,這一新的罪名標簽適應了雙層社會虛實同構的態勢。數據和利益在雙層空間不斷協同的復雜行為模式,是在刑法中嵌入網絡風險控制的法律機制,有助于系統完善網絡風險的刑法治理格局。

胡蓮芳在《我國親告罪的系統化研究》中從系統化角度著手,對親告罪的元素、結構、環境和目的功能等進行了討論,并對親告罪系統結構的多樣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出我國親告罪系統的缺陷與完善措施。她認為親告罪系統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其元素包括行為和追訴程序,通過對不同國家親告罪元素的分析,得出親告罪結構的六種模型,中國是親告罪名少,追訴程序為自訴模式的模型。從系統論角度出發,我國這種模型存在缺陷,首先,我國親告罪范圍確定考慮的因素主要是行為的危害程度,通過分析我國親告罪各要素組合關系表可發現我國確定親告罪范圍時忽略了影響因素的多樣性與層次性。另外,《刑事訴訟法》規定我國親告罪追訴程序為被告人向法院告訴的自訴模式,舉證責任由被告人自己承擔,割裂親告罪與公訴程序的關聯導致親告罪系統結構失衡,給被害人強加了訴訟負擔。并且沒有設置親害罪系統外的補足制度,導致親害罪系統無法通過外部環境實現系統內外的輸入輸出,難以實現系統平衡。為此,完善我國親告罪系統,首先應在確立親告罪范圍時考量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層次性及系統內其他因素,不僅要考慮行為的危害程度,還應考慮追訴行為是否會侵犯被害人的隱私和名譽及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間是否有特殊關系等因素,不僅考慮刑法本身問題,還應考慮追訴程序。其次要重建親告罪與公訴程序的關聯,以及優化外部環境,保持親告罪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交互,可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在親告罪系統外構建科學的類似自訴制度和訴訟擔當制度,不斷進行輸入輸出,實現親告罪系統的動態平衡及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制度目標。

自正法在《流通知情權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益及其刑事保護邊界》中認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行為持續發生,但是目前關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益研究存在方法論上的偏差,尚未形成有效的結論。其以個人信息保護法即將出臺為背景,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形式和實質法益兩方面入手,首先通過具體的法條解釋和自然法理性檢驗得出形式法益以流通為事實邊界,以個人意志為不法準則,保護的是個人信息流通中的個人法益;在此基礎上以實質法益方法即必要性方法進行遴選,確定僅知情權具有刑事保護之必要,經過文義解釋、自然法檢驗、必要性遴選,最終得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所保護的法益是流通知情權這一法益。在明確保護的法益是流通知情權后,其也通過自然法和必要性方法對這一法益進行解釋,以明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刑事保護界限。通過自然法方法得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是自然犯,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只是提示性規定。以必要性方法進行遴選,對濫用行為應保持一定的刑法克制和刑法定力,不應納入刑事規則,應當以法人主體身份和自然人主體身份為流通行為的界限和知情權的對象。總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是一項長久任務,應當充分發揮刑法的保障法作用,對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新型犯罪,有必要探究其形勢與實質法益,有必要采用自然法與必要性方法界定刑法保護的邊界。

張金科在《檢察主導下的精準求刑:基礎、困境與重塑》中主要探討了檢察主導下的精準求刑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及其適應的困難與重構路徑。他提出檢察主導的政策性話語分為“審前檢察主導”和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的檢察主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典型制度設計。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認罪認罰案件中提出量刑建議為公訴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必選動作,公訴機關具體求刑乃檢察權行使的正當內涵。但是檢察主導提出后也存在很多爭議,如是否侵蝕審判機關的量刑決定權等。另外,在精準求刑制度運行中由于被告人的啟動權利缺失等因素可能導致程序操作出現一定的偏離。加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從寬規定缺乏體系化構造,從寬程度難以激勵被告人,從寬后果未被刑法確定等使得實體從寬在司法實踐中難以體現,這些都制約了檢察機關精準求刑的適用。美國辯訴交易制度中,存在檢察官對最終量刑的決定性及美國學界對辯訴交易中檢察官裁量權過大,達成的量刑減讓缺乏透明度,權責不對等的質疑。以此為借鑒,其思考了我國檢察主導下的精準求刑中的控辯協商,量刑情節的情勢變更、量刑建議的調整方式,提出我國在構建檢察主導下的精準量刑時,首先,針對目前認罪認罰實體缺位現象,《刑法》再次修改時應將認罪認罰作為法定減輕處罰情節予以明確規定。其次,檢察機關應協助辯護律師強化有效量刑辯護,構建起新型友好的檢察官與律師關系。最后,檢、法應共同推進認罪認罰從寬的機制建設,檢法通過協商制定統一的《量刑指南》,使被告人在從寬幅度上有更具體的依據,明確量刑說理的主體由法院轉至檢察機關,量刑說理的對象和內容也應明確,對于案中存在的分歧,法院檢察機關應互相配合,以適當的方法解決。

謝登科在《論認罪認罰案件中被告人上訴權及其限定》中結合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對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被告人的上訴權進行了討論,以期為制度完善和司法實踐提供參考。其將被告人上訴分為“救濟性上訴”和“違約性上訴”,“救濟性上訴”指被告人因一審裁判實體或程序違法而提起上訴,分為量刑類救濟型上訴、定罪類救濟型上訴和程序類救濟型上訴,其是對法院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出錯誤裁判時的救濟途徑,有其必要性和正當性?!斑`法性上訴”是將上訴作為尋求控辯合意預期利益外其他利益的途徑,有違生效控辯合意,助長被告人投機心理,不利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提高訴訟效率的立法目的。為此合理的解決方案是賦予被告人救濟性上訴權,而對其違約性上訴予以必要限定,其限定模式有“效力維持型”和“利益收回型”兩種模式,前者禁止被告人針對定罪量刑提起上訴,在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之下并不具有可行性,而“利益收回”模式并不直接禁止或限制被告人上訴權,是通過收回從寬處罰利益實現對被告人違約性上訴的間接限制。我國司法機關在實踐中自生自發探索了“利益收回”模式,主要是借由檢察院抗訴并經二審改判收回被告人在認罪認罰中所獲從寬利益。但是由于“利益收回”模式程序設置與運轉的復雜性等因素可能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檢察官的“回應性抗訴”演變為“報復性抗訴”,為防止這一問題,應對其設置必要程序限制。一是抗訴前的詢問程序,通過詢問了解被告人上訴的真實動機和目的;二是抗訴前的告知程序,檢察院應當告知被告人違約性上訴的法律后果;三是利益收回的必要限度,被告人并不會因違約性上訴喪失認罪認罰以外的法定或斟酌從寬量刑情節,否則就存在報復性抗訴之嫌。

六、民生權研究

宋保振在《“數字弱勢群體”信息公平權益的法律保護》中主要討論了“數字弱勢群體”信息公平失衡的原因及現有的權利保障機制,并探討了其法律保護機制。“數字弱勢群體”指基于主體的經濟層次、技術水平、學習能力等差異,及智能社會新型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等因素,在獲取、利用網絡數據信息并享有數字紅利時處于劣勢的特定群體。導致“數字弱勢群體”信息公平失衡的深層原因主要是活動網絡化與社會層級化交疊致使信息獲取不公、數據信息商業化特征加劇信息分配不公、信息運用監管規則缺位使得信息控制不力。而解決該問題,保護“數字弱勢群體”權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個體間信息公平?,F有的權益保障機制主要是針對導致個體間信息權利失衡的“技術副作用”提出的,如完善信息技術、提升社會服務、加強信息監管。但根據深層原因可知,當下信息中的公平失衡不僅與現代技術治理不足有關,與新科技帶來的“技術索權”和“技術賦權”及智慧社會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變革也直接相關,加之目前的技術完善和服務提升保障機制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還應從法律規范層面保障“數字弱勢群體”的信息公平權益。具體的法律保障機制構建,首,先應結合智慧社會技術治理特點完善法律治理實踐,利用技術治理的優勢,增加法律治理的手段、拓寬法律治理邊界、優化法律治理結構。其次,從新興權利視角出發,明確“數字弱勢群體”信息公平的設權保護模式。最后,基于設權模式從一般性法律規范和有關數據權利、信息權的專門性法律規范兩方面入手完善相應的權利義務體系。總之,對于“數字弱勢群體”權利的保護也應在合理范圍內,避免“權利泛化”,平衡科技進步與保障人權之間的關系。

劉為勇在《民生視角下老年人福利權利體系建構研究》中主要討論了老年人福利權利體系與內容,以期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權益。老年人福利權是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基礎、福利法治的“靈魂”,明晰老年人福利權利體系及其內容,能更好地為老年人福利權提供司法保障,促進老年人福利權實現路徑更加多元。他提出老年人福利內容有基本生存保障、基本醫療待遇和康復服務、適當水準的生活、廣泛的社會參與及特定類型老年人的照顧等五方面內容。與此相對,綜合考慮老年人“活得久”及如何讓老年人“健康老去”,確保其在生存的基礎上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等因素,老年人福利權利體系應包括老年人生存權、健康服務權、適當生活水準權、社會參與權、特定類型老年人特定照顧權五大權利體系。老年人福利權利體系內諸權利又可劃分為生存、物質與精神三個層面,其中,老年人生存權主要有基本生活保障權和享有照顧的權利等;老年人健康服務權主要包括老年人享有健康預防保健服務、必要的基本藥物和醫療救助、獲得健康保健信息與教育的權利;適當生活水準權主要包括確保老年人獲得適當質量和足夠數量食物的食物權和有尊嚴的居住于某處的住房權;社會參與權囊括了老年人享有受教育、享有休閑、享有勞動的權利;特定類型老年人特別照顧權涵蓋了獲得經濟供養和免于受虐待的權利。因此,構建適度普惠型的老年人福利制度還應配置好國家、社會、家庭和老年人之間的權責利關系。

張園在《共建共享視角下城鄉養老保障資源協調性測度、空間效應與影響因素研究》中基于城市共建共享理念,從人力、經濟和機構等多維度構建城鄉養老保障資源協調度指標體系,引入耦合協調性模型,測試了2010—2017年全國城鄉養老保障資源協調水平。同時,其還通過引入莫蘭指數和空間計量模型,探究了省份之間的城鄉養老保障服務協調度的空間集聚特征、相互影響效應和空間差異及其存在差異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城鄉養老保障資源的耦合協調度從2010年的0.4978穩步上升到2017年的0.7947,協調等級從瀕臨失調逐步走向中級協調;各省養老保障資源協調趨勢可劃分為協調度顯著升高、先降后升、穩健上升三種模式;省際間城鄉養老保障資源協調度存在空間關系,其協調度呈現出東、中、西部空間關聯遞減趨勢的區域分割空間集聚性特征;人均GDP、城鎮化、人口撫養比、受教育程度對城鄉養老保障資源協調度具有正向影響,且各因素對東、中、西部地區影響不同。為踐行共建共享理念,其認為應分類別推進城鄉養老保障資源有序流動。首先,開展城鄉遠程醫療和發展城鄉區域醫聯體,促進城鄉醫療資源互動。其次,利用財政資金加快農村敬老院、幸福院等農村養老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城鄉養老保險基金調劑機制。再次,調整城鄉養老機構結構功能,利用農村可用宅基地和房屋資源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整合農村養老資源。另外,養老護理人才對于城鄉養老保障也十分重要,應通過多種措施加快培養和引進農村養老護理相關人才。最后,應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加快區域養老協同發展模式,在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教育協調布局等公共政策上,逐步向西部地區傾斜,為城鄉養老保障資源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條件。

王者潔在《反向抵押主體模式的反思與重構》中主要討論了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在我國未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及當下如何重構這一模式。她提出反向抵押是指以擁有住房的老年主體為對象,以其房產作為抵押擔保的一種貸款形式,旨在解決老年人擁有房產卻缺乏資金的現狀。但是從我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地區的情況可以看出,該模式在實踐中仍存在很多困難,發展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的參與實施主體單一,限制在保險公司,且準入條件嚴苛,加之保險公司本身還要承擔諸多潛在內部風險,內外雙重壓力降低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另外,現行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模式為“雙方主體”運行模式,缺乏中間風險化解機制,缺乏政府的參與支持保障,這也使得保險公司和老年人對該模式缺乏安全感和參與性。有鑒于此,應重構反向抵押主體模式,引入商業銀行作為反向抵押貸款主體,改現行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雙方主體模式為反向抵押“貸款+保險”三方主體運行模式,采取銀行參與、保險承保、政府支持的方式。相對于保險公司,銀行作為主體在合理合法性和可行性上更具優勢,實踐中也有先例,保險公司為商業銀行和老年人提供擔??梢越档碗p方風險,這些都有利于反向抵押的推行。當然反向抵押的推進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保障,政府應設立專門機構統籌協調監管,在頂層設計上制定具體政策和細則,輔之稅費減免、財政撥款等政策性優惠措施,此外,政府應適當放寬混業經營的限制,也需在反向抵押運行過程中加強金融監管,以保障銀保合作的順利進行,降低合作運行的風險。通過這些探索,以期能夠幫助當下反向抵押走出困境進一步發展,進而助力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

李慈強在《論納稅人財政監督權的理論邏輯及其實現》中主要討論了納稅人財政監督權的合理性和實現路徑。首先,由于現有財政監督制度“財稅分離”、理念滯后及缺乏民主土壤等因素,目前我國財政監督在認識與定位上具有偏差、獨立性精準性較低、監督體系具有封閉性、不完整等困境。為解決這些困境,基于公共財政社會背景,應重塑納稅人的角色,賦予納稅人財政監督權。源于現代的國家架構理論與政治上的委托代理理論,納稅人財政監督權是其權利體系的自然延伸,是納稅人權利與義務的有機統一,也是整個財政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合理正當。在論證了納稅人財政監督權合理性的基礎上,其提出該權利的目的、對象和具體內容等,該權利目的是監督財政、提高財政運行的效能,對象是財政運行的全過程,就內容而言,納稅人財政監督權包括對財政運行情況的知情與詢問權,異議權和救濟權。強調納稅人的財政監督權也使財政監督發生了一些轉變,監督重點從結果轉向過程、績效,監督模式從身份轉向共同治理,監督理念從事后評價轉向預防為主。因此,在實踐中實現該權利應從政治化實施、社會化監督、司法化救濟方面入手,具體而言,政治上提高納稅人的參與意識,發揮政治民主鼓勵納稅人積極參與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發揮黨組織的模范作用等。充分利用公共媒體、自媒體、公益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力量強化社會監督。在納稅人訴訟的司法救濟方面,應科學規范名稱,建議使用“財政公益訴訟”、明確訴訟主體、理清訴訟對象、合理配置舉證責任,以此明確財政主體的權利與責任邊界。通過以上途徑最終實現公共財政、增進社會福祉。

朱茂磊在《教師教育懲戒權新探:法理基礎與權能構造》中從學生、教師和師生關系三個維度對教師教育懲戒權的法理基礎進行了探討,分別是學生受教育權、教師職業權和隱形權利義務化的師生關系。他提出學生的受教育權包括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科學知識的獲得權和規范行為的塑造權,而學生的價值觀和規范行為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對其負向價值觀和行為的矯正是必要合理的。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構建者,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養成優良行為,除了正向教育激勵,也需要教育懲戒權輔助,這是教師完成職業使命的一個重要手段。另外,當代社會師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需要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這些都說明了教師教育懲戒權作為一種規范意義上的權利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在明晰了教師教育懲戒權的法理基礎后,其引入權能分析方法系統探究了教師教育懲戒權包括哪些內容。首先,從師生關系維度分析教育懲戒權包括針對學生失范的個體行為進行言辭批評和訓誡的批評指導權、維護課堂秩序的課堂管控權、對學生攜帶的非學習物品的物品處置權和實踐中常見的罰寫作業等義務科處權。從教師與學校、教育行政機關關系維度上分析教育懲戒權包括懲戒請求權、懲戒建議權,即教師無法獨立管控時請求學校和教育行政機關介入及向其提出懲戒建議的權利;責任免除權,即教師作出的教育懲戒沒有超越合理標準并且懲戒過程中盡到合理義務,由于學生自身原因導致的不利后果,教師不承擔責任的權利,這兩個維度上的權利便構成了教師教育懲戒權較為完整的權能結構??傊?,教師在行使教育懲戒權時要關注不同對象的特殊性,教師教育懲戒的具體制度形態也要處理好國家制度規范和學校制度規范之間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一区在线|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成人第一页|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91麻豆视频|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麻豆精选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日韩久草视频| a毛片免费看|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产91蝌蚪窝| 国产91线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a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午夜不卡|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五月天在线网站|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产天天色|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干| 欧美一区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日韩aV在线|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 色综合日本|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国产黄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日本在线亚洲|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欧美啪啪精品| 男女精品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九九香蕉视频|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97国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