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文
中國在快速步入智能化社會的同時,也正加速步入老齡社會。智能化與老齡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面臨的基本國情。縱觀人工智能6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人工智能從最初誕生到如今智能產業化,從圖靈測試到深度學習,已經引起全球各個國家的高度關注。當下,智能化不僅在基礎資源領域,更是在創新引擎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智能政務、智能金融、智能制造、智能醫療到智能養老,一場前所未有的智能化革命已然全面展開。作為全球人口大國,老齡化不僅關系著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還深刻影響著經濟結構調整、城鎮化進程、鄉村振興戰略、社會生活方式變遷等諸多領域。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尤其是智能化養老服務。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的第三十二次集中學習中提出,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2018年10月3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的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要深度應用于助殘養老等領域。
在經歷“十三五”人口老齡化減速重要時期后,我國人口老齡化將重新開始提速,特別是即將步入“十四五”時期,我國既要直面中度老齡化社會的階段性挑戰,又要為進一步的重度老齡化社會做足準備。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介紹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指出,截止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76億,占總人口的12.6%。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當一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可認為該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可認為該國進入“老齡社會”。可見,我國距離老齡社會只差“臨門一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務之急。實際上,我國部分省份的老齡化已經非常突出,從各地公布的2019年統計公報數據看,已有遼寧、山東、重慶、江蘇、浙江等不少省份的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面對與日俱增的養老服務供給壓力,僅依靠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與方法已然難以滿足新時代老年人的多元化訴求,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智能化手段,將智能養老嵌入老齡社會發展,抓住目前推進智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戰略期,努力實現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提出的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的共同愿望。
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目前已經存在的“無錢養老”和“無人養老”的困境將會進一步加劇,智能技術的支持作用將會進一步凸顯。我們不僅可以把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交給機器、機器人或者設備去完成,實現技術與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智能交互,有效解決傳統養老服務面臨的人手緊缺、服務不及時、不精準等問題,還可以將養老壓力轉化為銀發產業的發展動力,助推養老產業供給側智能化改造升級,真正實現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這一方面,由許偉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智能養老服務研究》一書做出了較有價值的探索。該書的寫作團隊不僅對湖北省武漢市開展智能養老服務具有特色的社區進行了深入調研,還觀摩了以僑亞集團、中愛養老產業等為代表的一批示范企業,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全面梳理了我國智能養老服務面臨的現狀、態勢、困境及實踐探索經驗,并對部分有代表性的社區與企業做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為我國進一步應對智能養老服務提出了不少具有操作性的對策建議。智能養老是對傳統養老模式的一場深度變革,它將深度結合信息科技的優勢與老年人的現實需求,為我國養老事業和老齡產業面臨的難點與痛點提供新的思路與實踐道路。
《智能養老服務研究》一書基于強烈的問題意識,從內涵與現狀、平臺構建與實踐探索、養老產業與新興行業等多個維度對“智能養老服務”進行了細致而深刻的剖析。每一個維度都兼顧理論視角與實踐應用,準確把握當前智能養老服務面臨的現狀與態勢,深入剖析智能養老服務中的難點與痛點。該書基于政府、社區、社會組織、企業與老年人等多方經驗教訓,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參考價值的應對之策。全書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針對目前智能養老服務概念較為模糊的現狀,系統梳理了智能養老的內涵與特征,并在全面整理我國目前已出臺的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對智能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與態勢做出了較為準確的研判。第二個特點是針對目前智能養老服務亂象叢生的現狀,深入探索當前在家庭、社區、企業以及各類機構中實現智能養老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并基于社區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系列智能養老服務的平臺構建模式與實踐探索經驗。第三個特點是針對目前智能養老產業發展緩慢的現狀,詳細分析了我國智能養老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基于企業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系列未來智能養老產業的拓展之策。第四個特點是針對目前國內智能養老服務起步較晚的現狀,著重剖析了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展智能養老服務的優缺點,并綜合對比分析國內外發展現狀與優劣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智能養老發展之策。該書規避了以往限于智能養老供給側的分析視角,綜合分析政府、企業、社區、社會組織和老年人等多方主體的不同需求,認為智能技術是對接迫切需求與有效供給的“智能渠道”,這無疑為當前與未來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提供了有益參考。
在智能化時代,智能技術的普及在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新的問題與挑戰。尤其是對老年人,不會、不能、不敢使用智能技術,導致出行、就醫、購物等困難重重,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給老年人帶來的“數字鴻溝”正逐漸變大。近年來,老年人因使用智能技術而帶來的不便案例比比皆是,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時期,老年人因不會用“健康碼”而難于出行;如老年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如94歲老年人為激活銀行社保,只能被兒子抱起完成視頻認證等等。可喜的是,國家已高度重視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1月24日出臺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從頂層設計角度全面規范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出行、就醫、消費、文體活動、辦事等七大方面內容,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智能信息技術在廣闊的助老領域大有可為,但目前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家庭與老年人自己等各方共同努力。在分析智能養老面臨的困難與可行性對策分析上,該書結合國家政策與湖北省的實際調研經驗,提出了不少可供參考的對策建議。如針對目前智能養老平臺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難以共享,過度注重技術、缺乏人文關懷,平臺監管不力、服務質量不高,功能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定制的不足;提出優先探索建立城市級別的智能養老平臺,分別打造功能各異的市級、區級、街道級、社區級和供應商級智能平臺,各級平臺高效聯動合力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如針對智能養老產業信息共享難、產品成本高、網絡安全不高、技術創新不強的不足,提出打通信息孤島、致力提質降價、防范網絡安全、注重技術研發的拓展之策。如針對智能養老服務政策不夠完善、投資主體過于單一、行業管理標準缺乏、人才隊伍建設緩慢等不足,提出提升支持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構建多元化智能養老投入機制、全面規范行業管理標準與持續培養高素質智能養老服務人才的應對之策。
總之,《智能養老服務研究》一書兼顧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具備鮮明的實踐導向作用,既為當前智能養老服務的理論探討進行了有益補充,也為政府、企業與社區開展智能養老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此書作為目前為數不多地積極探索智能化助老的研究成果,定會為推動我國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接入智能社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