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瑩
話本小說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不僅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階段,更是整個中國文學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過去九十多年的研究中,大量話本小說及資料整理出版、專論性著作相繼問世,為之后話本小說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此間對話本小說的起源、歷史地位、篇目考證、以及結構體制、藝術特征及文化蘊含等方面有著廣泛的關注,研究領域也在逐步擴大。近十年(2010—2020) 以來,隨著西方文學理論譯介不斷增加、學界對西方文學理論的認識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對話本小說本體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開始嘗試用西方文學理論對話本小說這一文學形態進行藝術特征、美學特征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對象也擴大到話本小說的文體特征、發展演變過程、語言學以及作家個案研究等多個方面。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解釋了話本小說中“得勝頭回”的作用,鄭振鐸先生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但不論是魯迅先生還是鄭振鐸先生,都認為入話、頭回是說話人考慮到觀眾而設置的。常鵬飛在《“明確頭回”與“隱藏頭回”——淺析宋元話本小說中的“頭回”》 (2012) 中,以程毅中所著的《宋元小說家話本集》中收錄的前40 篇話本小說為例,分析了“頭回”的具體表現形式,認為話本小說中的頭回可以分為“明確頭回”與“隱藏頭回”,并將“隱藏頭回”這一現象追溯到了敦煌變文。①張曉慶的《論擬話本小說“入話”成因》(2011) 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入話的成因,認為從口頭文學到書面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入話的形成有著多重原因:一是歷代“說話”技藝的繼承;二是受了詩經六藝“興”的影響;三是話本小說文人化的結果,從而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入話的新角度。②
在此期間,對于話本小說結構體制的研究頗多,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創新。郭俊超在《李漁擬話本小說敘事結構與形式涵義研究》 (2010) 中一方面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敘事學理論,一方面也借鑒西方文學理論研究李漁擬話本小說中的淺層的技巧型結構與深層的哲理性結構。③葉楚炎的《論宋元話本小說的連環結構》 (2016) 則闡述了話本的結構與小說敘事視角、本事改編及其體制特性之間的密切聯系。④王委艷的《論話本小說的奇書文體、轉折性結構和勸諭圖式 ——以〈八洞天〉 為例》(2011) 則以《八洞天》為例,探討了話本小說中的“奇書文體”。⑤
近十年以來對話本小說的結構體制的研究,開創了許多新的角度,同時接受借鑒了西方文學理論的研究方式方法和原理,研究也更為細化。
此前,張兵先生在《話本小說簡史》中簡要介紹了在全盛時期的話本小說的藝術體制及思想和藝術特征。他認為,在結構技巧上,南宋話本小說主要采用單線式縱向發展、多線式交叉推進以及運用“巧合”法進行故事的編織;在人物形象上話本小說中所出現的人物均表現出了特征非常鮮明的特點;對于語言藝術,南宋“小說”話本的語言,具有豐富的形象性和耀眼的色彩感,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口語化、個性化以及數字化的運用使話本小說的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⑥陳如毅《論話本小說的美學特征》 (2011) 基本與張兵持相同的觀點。⑦王委艷的博士論文《交流詩學——話本小說藝術與審美特性研究》 (2012) 對話本小說的“交流性”進行了探討,認為話本小說的“交流性”塑形對其文本藝術形式和審美特性具有強大的塑造作用。話本小說最核心的藝術和審美特性是交流性,并指出話本小說的這種“交流性”對話本小說的敘述模式、結構模式、情節模式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此外,作者在《論話本小說的敘事節奏》 (2013) 中探討了話本小說的情節的重要表現模式之一就是敘事節奏,因為話本小說的“擬書場”的特點形成了話本小說的獨特敘事節奏。指出話本小說創作時考慮到觀眾的感受,為了更適合用來講給觀眾聽,而形成了獨特的美學特征。⑧作者考慮到了話本小說的讀者,把對接受者的囊括了進來,為話本小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向。
話本小說中人物形象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的研究上,如底層女性的生存現狀、思想狀況以及悲劇命運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趙維《唐傳奇到宋話本小說中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內變原因》 (2008) 認為,從唐傳奇到話本小說的發展過程中,其中的女性形象發生了從貴族大家閨秀到平民市井女子的轉變。女性形象也由溫良恭儉對命運不反抗的女子轉變為大膽、潑辣的敢于反抗命運、封建禮教的女子。對于其變化的原因認為主要緣于女子身份、性格、婚戀觀和性欲觀等這些偏個體的因素。⑨研究者普遍認為話本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雖然出身底層、生活境遇較為凄慘,但是她們身上飽含著溫柔、浪漫等優秀特質并且有著極強的反抗精神。郝文靜的《李漁擬話本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09) 集中分析了李漁擬話本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包括閨閣女子、家庭婦女以及妓女、婢女、媒婆等形象。在文章中,作者對李漁筆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同時對這些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了探討。⑩
近十年來話本小說的人物形象研究拓展到了話本小說中其他人物形象,如僧人、道士、清官等形象。項裕榮在《試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淫僧形象——以明代話本小說為討論中心》 (2012) 中對話本小說里的淫僧形象進行了分析,并且通過舉例說明認為明代話本小說中的淫僧形象塑造的是失敗的。?趙益《明代擬話本小說中的道教角色及其意義》 (2010) 以“三言二拍”中的話本小說為例分析了其中道教人物角色及其蘊含的文化特點。?馮英華的《明清話本小說中的清官形象研究》(2014) 對明清話本小說中的清官形象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并且對清官形象的文學淵源進行了考證,將清官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特點及成因進行了深入探討。此外,作者對創作者塑造清官形象的手法也予以分析,并闡述了清官形象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影響。另有施文斐的《宋元明話本小說中的性別書寫與價值觀念變遷研究》 (2017) 把小說人物性別形象塑造、性別氣質的流動與變化與其動因的形成上升到了意識形態的層面。
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中曾以五個篇章來介紹話本小說發展演變,從宋之話本到宋元擬話本到元明講史再到明朝擬話本。后來很多的研究者多接受沿襲了這一觀點。張兵先生的《話本小說簡史》 對話本小說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了簡略的介紹。他在書中將話本小說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萌芽期、發展期、全盛期、衰落期。他認為話本小說的萌芽期是在唐代,而唐代話本的出現正是隋唐時期說話的盛行所促成的。他考證分析了敦煌變文與唐代話本的區別,認為只有《廬山遠公話》 《韓擒虎話本》 《唐太宗入冥記》 《師師謾語話》 《秋胡》和《葉凈能詩》可以基本確定為唐代話本。話本的崛起則在北宋,當時娛樂業發展狀況較好,市民文化出現,因此說話盛行,促進了話本的崛起。這從《宋事實類苑》、蘇東坡的《東坡志林》以及《東京夢華錄》中都可以看出。北宋話本代表作有講史的《梁公九諫》以及說經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張兵先生認為,魯迅先生所提出的“擬話本”概念應為“準話本”。“一般認為,‘擬話本’表現為它對話本在藝術形式(或者說,是藝術體制)上的模仿,它的產生必定在話本之后而非相反。如果我們把魯迅在這里所說的‘擬話本’改為‘準話本’,無疑將會更接近于歷史事實。”?張兵先生提出了和魯迅先生不同的新觀念,對話本小說的歷史演變過程進行更科學細致地分析,分類也更明確。他認為全盛期則為南宋到清代中期,這段時期歷史跨度長,話本小說的發展速度快,作品眾多,流派紛呈,與此同時,話本小說中極為重要的“三言二拍”等紛紛面世。衰落期則為清朝中葉至清朝末年,這一階段中國小說處于發展的一個黃金階段,但是話本小說卻日漸衰落。
在話本小說發展演變的研究上,研究者們嘗試從多個角度解釋話本小說的興衰的原因。如馮保善的《明清江南出版業與明清話本小說的興衰》(2011) 通過大量實例的分析探討了明清江南出版業與話本小說興衰的關系,指出明清江南出版業既促進了話本小說的快速興盛,也因其急功近利的商業性,為話本小說的衰落埋下了種子。?吉玉萍的《明清社會心理與擬話本小說的興衰》 (2012)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探討了話本小說興衰的原因。?
隨著對話本小說研究的日漸深入,話本小說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向外拓展,近十年來,有較多關于話本小說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現。
毛向櫻的《明清時期聯合式復音詞構成特點研究——以擬話本小說〈石點頭〉 為例》 (2013),以《石點頭》為語料,對明清時期聯合式復音詞進行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界提供了明清時期復音詞的特征,有助于學界進一步研究明清時期的語言特點,也拓展了話本小說的詞匯學研究的領域。李穎的《〈型世言〉 語言價值新探》 (2015)則把明朝晚期陸人龍編撰的《型世言》作為研究明朝時期語言特點的語料。?由此可見,在話本小說的語言學領域,研究者多選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話本小說作為語料進行分析,從而一窺該話本小說所處時期的漢語語言狀況及特點。話本小說是作為研究漢語發展演變很重要的語料。
近十年對于作家個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漁、馮夢龍和凌蒙初身上。 郭俊超《李漁擬話本小說敘事結構與形式涵義研究》 (2015) 中對李漁創作的話本小說的淺層技巧型結構、深層哲理性結構及其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探討。孫多多的《凌蒙初小說理論探析》 (2014) 則對凌蒙初的小說創作理論作了較為客觀、全面和深入的論述,并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掘凌蒙初不被關注的有價值的理論。?羅小東《對歷史敘事觀念的突破——論馮夢龍和凌濛初的小說理論》 (2011) 中則對馮夢龍和凌蒙初提出的自己的小說理論進行了分析,認為兩人的理論極大的突破了歷史敘事觀念的束縛,顯示出了新的特質。?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近十年研究者們開拓出了許多新的領域,同時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細化,隨著西方文學理論的譯介范圍不斷擴大,新的思想也在不斷涌入,研究者們視野變廣,思想也在不斷更新,因此,對話本小說的研究可謂成果豐碩,但此時的研究依然處在比較零散、微觀的階段;不能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去把握,且忽略了話本小說最基本的口頭性傳統。在此,筆者就自己的思考,對話本小說未來的研究予以展望。
首先是在編創方式上。話本最初是作為說話人的底本出現的,而最初的話本小說則是由一些文人整理出版的;到了宋元時期,文人們模仿話本的結構體制開始創作,也就形成了“擬話本”;再到明清時期,文人們不再滿足于單純模仿,而開始按照自己的創作觀點開始獨立創作話本小說。在這個過程中,話本小說的編創方式經歷了從宋元話本形成開始,單純整理出版到模仿話本小說進行創作,再到打破原有體制開始獨立創作。因此,對話本小說的編創方式的發展演變過程進行研究,不僅對話本小說的發展規律研究起到很大的幫助,而且從創作學角度來說,以創作理論來研究話本小說,也可以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為話本小說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僅見學者梁冬麗對宋元話本小說的敷演的編創方式及明末清初的獨創話本小說的編創方式作出簡要的論述,尚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其次是在域外傳播上,中國的話本小說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文本傳播到了國外,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的作品,如孫楷第的著作《日本東京所見小說》就可以證明。當然,話本小說的傳播較多局限于漢文化圈之內,但是,如果對比漢文化圈內的小說發展過程,就可發現,話本小說對整個漢文化圈小說的起源以及在創作上的影響很大。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地的“翻案小說”就在不同程度上借鑒了中國的話本小說。對話本小說在域外傳播的影響,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話本小說歷史地位的認識,可以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在運用西方文學理論進行研究時,也可以有更新的角度出現。
此外是在受眾的研究上。從受眾角度上進行的研究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成果,但還未深入。話本小說的誕生就是因為“說話”伎藝的發展與興盛,而“說話”要有聽眾,說話人與受眾形成了一種或直接或間接的互動審美關系。為了獲得聽眾認可,創作者就需要根據聽眾的需求來對話本進行改造,話本小說的敘事模式、結構體制等都會受到受眾因素的影響。因此,研究話本小說不妨將受眾、甚至整個接受場所一起考慮進去,把話本文本還原到它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去進行考察,或將為話本小說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向。
注釋:
①常鵬飛:《明確頭回”與“隱藏頭回”——淺析宋元話本小說中的“頭回”》,《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3 期。
② 張曉慶:《論擬話本小說“入話”成因》,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 年第1 期。
③ 郭俊超:《李漁擬話本小說敘事結構與形式涵義研究》,山東大學2010 年碩士學位論文。
④ 葉楚炎:《論宋元話本小說的連環結構》,《文藝研究》2016 年第4 期。
⑤ 王委艷:《論話本小說的奇書文體、轉折性結構和勸諭圖式——以〈八洞天〉 為例》, 《社會科學論壇》2011 年 2 期。
⑥? 張兵: 《話本小說簡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3、18 頁。
⑦ 陳如毅:《論話本小說的美學特征》,《河北北方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 年第2 期。
⑧ 王委艷:《論話本小說的敘事節奏》,《三峽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 年第4 期。
⑨ 趙維:《唐傳奇到宋話本小說中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內變原因》,《青海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 2 期。
⑩ 郝文靜:《李漁擬話本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師范大學2009 年碩士學位論文。
?項裕榮:《試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淫僧形象——以明代話本小說為討論中心》,《明清小說研究》2012 年第4 期。
? 趙益: 《明代擬話本小說中的道教角色及其意義》,《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年第2 期。
? 馮保善:《明清江南出版業與明清話本小說的興衰》,《明清小說研究》2011 年第2 期。
? 吉玉萍:《明清社會心理與擬話本小說的興衰》,《河南社會科學》2012 年第11 期。
? 毛向櫻: 《明清時期聯合式復音詞構成特點研究——以擬話本小說〈石點頭〉 為例》, 《語文建設》2013 年第 14 期。
? 李穎:《〈型世言〉語言價值新探》,《語文學刊》2015 年第 18 期。
? 孫多多: 《凌濛初小說理論探析》,遼寧大學2014 年碩士學位論文。
?羅小東:《對歷史敘事觀念的突破——論馮夢龍和凌濛初的小說理論》,《人文叢刊》2010 年第1 期。
? 梁冬麗:《論獨創話本小說的編創方式》,《百色學院學報》2010 年第5 期;《敷演:宋元小說家話本編創方式考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6 期;《“白日見鬼”:古代小說編創的有效手段》,《古典文學知識》2016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