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妮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為了總結文化建設經驗、交流學術研究成果,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深化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與世界多樣化文明交流互鑒,5 月29 日至30 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山東大學(威海) 等共同主辦,以“中國共產黨百年足跡:政黨文化與世界多樣化文明互鑒”為主題的“第三屆世界文化論壇暨第二屆中國文化分論壇”在山東威海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黨委書記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以及山東大學(威海) 黨工委書記尹作升先后致辭,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諾夫發來錄像賀辭。來自10多個國家的100 多位專家學者緊密圍繞著“馬克思主義文化基本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問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文明的多樣化及交流互鑒問題研究”四個主要議題展開了研討。
美國學者卡爾·瑞特納爾認為,馬克思主義文化有三個要素,一是文化的特定形式,二是文化的具體內容,三是文化的具體政治內容,它們之間存在著有機的邏輯關聯。馬克思主義文化是從一種錐形的文化開始的,并以政治經濟學為基礎。這種錐形的形式造就了宏觀文化因素的具體內容。這些文化因素的政治經濟特征,使這些因素成為一個進步的元素,可以改革和完善整個社會的政治,這是馬克思主義明顯的特性。用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來概念化社會問題可以促成一個偉大的社會進步。
美國學者瓦迪·哈拉比認為,共產主義斗爭本質上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這些需求是廣泛的,表達方式是對立的,最終需要尋求一種平衡。我們建設的新文化應該自覺地以滿足人的需求為導向;工人階級組織,共產黨和工會都是革命前后發展這種文化的關鍵。必須揭露幾千年來隨著農業和階級社會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普遍的剝削文化。我們需要一種團結、尊重和講真話的文化,以促進我們集體和個人所需要的斗爭和發展。工人有領導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條件和利益,共產黨和工會在同剝削的方式和限制作斗爭的同時,還面臨著發展一種文化以滿足人類需求的嚴峻任務。社會主義革命不會自動滿足或達到滿足人類需求的平衡。從社會主義革命中產生的社會制度可能會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會受到各種未能滿足人類需求或未能集體確定和解決滿足需求方面的限制的威脅。通過識別對立的人類基本需求,我們可以在革命前后加強工人階級意識、力量、文化和團結,揭露資本主義的諸多弊端,推進共產主義目標以滿足人類需求。
俄國學者布拉夫卡·布子卡麗娜認為,市場已成為一種支配一切的形式,不僅是經濟,也包括文化范疇在內,藝術家是這一空間的主角。藝術家創造出來的作品不是由他的靈感所決定的,而是由市場關系、買賣關系所決定,這就形成了市場集權主義的陷阱:一是在文化中,藝術家生存的唯一機會就是成為主體,而在市場極權主義下,他不再自由地發展和諧的人格,而是各種形式的異化的奴隸;二是文化的市場標準化;三是市場極權主義,即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的狀況,是由標志上唯一的人為標志所創造的;四是藝術是一種商品;五是商業形式、甚至市場形式的的藝術轉變相關聯,但商業本身和信息技術是這種藝術轉變為商業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六是人格與現實的疏離。在此基礎上,她得出兩個結論:社會主義首先是人格和人的文化發展的文化空間和時間的構想,這是其重要價值和首要目標;我們必須將人格發展作為一個主體,而不是客體,人類是歷史的主體、文化的主體、發展社會的主體、創造社會的主體以及創造自我的主體,這是世界歷史和世界文化發展的結果;作為歷史和文化的創造者,新人類首先是公共意志的創造者,而公共意志是每個人都必需的,即新人類是解放的社會關系和自由社會關系的創造者,是人文主義文化的創造者。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洪曉楠教授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離不開文化的豐厚滋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給予支撐。這樣的判斷既是基于歷史發展規律和復雜國內外環境的正確認識,也是對建黨百年來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其中,綿延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是“中國之治”的基因底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知識寶藏和智力保障。因此,充分發揮文化之于“中國之治”的關鍵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厚植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這也是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思想保證。
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張國祚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物質硬實力不強的話會導致一打就垮、一打就敗,而文化軟實力不強的話則是不打自垮、不打自敗。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結底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自信,體現在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以及習近平“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等論斷中。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意識形態,也就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我們之所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因為這種文化源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蘊含著許多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當代價值、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標識。這種文化熔鑄于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所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集中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體現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沃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斷創造出中國速度、中國效率、中國奇跡。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洪曉楠教授認為,百年大黨的文化自覺體現在以下十大關系中:第一,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就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是一種真正的理論自覺,也是一種文化自覺;第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中國的命運與中國文化的前途問題;第三,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第四,由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的確立;第五,從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第六,中國共產黨批判地汲取了法蘭克福學派關于文化工業的相關理論和西方發達國家關于文化產業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關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以及將文化劃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領域,并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七,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第八,從文化成熟論到文化立國論的提出;第九,從文化自覺論到文化自信論的提出;第十,從文化自信論到文化強國建設目標的提出。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士海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文化領導權,這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百年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文化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一條就是要運用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文化領導權的核心問題就是意識形態的認同問題,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就是怎樣讓黨員、黨員干部、人民群眾更好地認識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今天而言,推動文化理論的建設就是怎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達成廣泛的認同和共識。這需要我們注意三個問題:第一,中國立場與世界眼光相結合;第二,現實需要和歷史反思相結合;第三,部分闡釋和整體把握相結合。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永貴教授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首先,文化建設的目標引領論:使命賡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實指向是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戰略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其次,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論: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體現了價值彰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必須恪守的原則;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是凝聚共識的應有之義。再次,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論:通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來涵養根基;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來傳承初心;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扎根時代。最后,文化建設的國際視野論:通過把當代中國價值觀貫穿于國家交流和傳播等方面來發出聲音;通過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來交流方案;通過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以及強大的精神動力去貢獻智慧。
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系中心田辰山教授認為,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背景下,西方以及全球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已走向了反面與失敗:由宗教迷信獲得解放變為另一種個人自由迷信;“個人自由”真正引出的現實是以“百分之一”的個人肆無忌憚讓百分之九十九人口”失去生存希望的“自由”。西方思想文明已開始了內部批判,得出“必須告別個人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告別資本主義道路,必須建立以東方文化作為參照的世界新文化秩序的結論。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建立了一個由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指導的、同資本主義世界本質決然不同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事實證明:沒有共產黨領導不行;沒有改革開放之前打下的紅色基因傳統和一切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不行;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理念煥發的精神不行。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社會主義事業的空前絕后的輝煌成就過程中,也應該看到失誤、彎路與挫折;尤其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是可喜的,空前巨大的代價,也是十分痛心的。百年未有大變局背景下呼喚新的覺醒: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斗爭,努力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突出絢麗的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余斌研究員認為,傳統文化是否優秀與其能否適應和促進歷史的發展有關。每當人類社會發生大的社會變遷時都會發生相應的文化革命。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是因為歷史的辯證發展是否定的否定,經過歷史變遷的現代文化包含著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那些能夠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合的中華傳統文化,是那些經得起今天的實踐檢驗,進而成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一種需求或者能夠成為推動實現美好生活的一種要素的中華傳統文化。擁有能夠長久保持的文化必然是最有前途、最有自信的文化,而新時代中國的文化正是這樣的文化。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威海) 孫克副教授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工作,以習近平文化遺產重要論述為主體,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遺產思想,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理論指南。習近平文化遺產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其根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其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是其形成最直接思想來源,三者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文化遺產重要論述的理論基石。
上海師范大學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高惠珠研究員認為,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是時代之需。破除某些不合時宜的“前見”遮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必由之路。縱觀我國改革開放40 多年來的文化建設實踐,以下三條創造轉化路徑,對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起了正向引領作用:跨越簡單化的唯物唯心之分,吸取傳統文化的精神真諦;跨越表面化的禮法對立思維,吸取傳統文化的法政智慧;跨越教條化的經學注疏式的傳統治學形式,面向現實、會通古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將使優秀遺傳基因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使中華民族以新時代的光輝形象,屹立于世界東方。
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劉麗紅副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自覺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中國共產黨是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主體,其歷史經驗可以為今后中華文化的創造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特別是伴隨著學科的不斷分化,轉化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立足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基本原則、創造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現代語言形式,是中國共產黨轉化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偉光教授認為,20 世紀中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文化擴張”戰略,企圖以一種更隱蔽、更欺騙的方式延續帝國主義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全球統治。通過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和市場化運作,在全世界大行“文化殖民”與“文化霸權”,迫使文化弱勢國家趨于“美國化”,給世界文化多樣性生態造成極大破壞。這種“新文化帝國主義”有四個方面的新特征:一是通過美元與知識產權壟斷,形成不平等的國際分工和兩極分化的全球經濟和財富分配;二是通過全球信息資源壟斷,利用國際信息秩序不平衡性的結構性矛盾,構建“媒介帝國主義”和“信息帝國主義”;三是通過對世界文化產業體系的壟斷,文化資本化帶來文化上血腥的“剝奪性積累”,推行文化“圈地運動”和“可口可樂殖民主義”;四是通過國際話語權壟斷,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輸出,威脅各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主權。
越南學者阮明環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潘金娥研究員進行了中越比較研究,認為越南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90 多年中,始終以“加強革命道德教育”作為黨的文化建設的根本,這為越南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創造了內生動力,使黨的純潔性和堅定性得到全面鞏固,領導越南民族解放、國家統一和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了解決黨的建設中現有問題,越共十三大報告提出了三條重要措施:一是著力加強黨的道德建設;二是集中精力抓好各級干部特別是戰略家和一把手干部隊伍建設;三是進一步加強黨和人民的聯系,依靠人民建設黨。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都強調黨的思想文化建設,胡志明關于黨的思想文化建設論述與越南共產黨的實踐經驗,值得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學習借鑒。
尼日利亞學者查爾斯·奧努奈伊朱進行了中歐比較研究,他認為嚴格貫徹“實事求是”這一實踐過程,產生了令人驚嘆的中國國民經濟總量的全面增長。2021 年1 月,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兌現了讓中國所有農村貧困居民脫貧的莊嚴承諾,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脫貧對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對非洲產生的主要影響是,貧困并不是宿命,而是一種社會災難,只要具備必要的政治意愿、目標明確且有一致的政策規劃安排,就可以實現脫貧。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通過與幾個政黨,尤其是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政黨合作將這一中國經驗分享于世界。希望非洲的許多政黨能夠認真汲取中國共產黨的經驗,吸取重要教訓,以提高它們尋求解決釋放國家潛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難題的能力。
加拿大學者杰夫·努南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使世界經濟暫時癱瘓,還暴露了資本主義的普遍缺陷,近40 多年來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模式”也被它撕下了偽善的面具。我們應該把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聯系起來看,社會資源應該先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為了讓全人類過得更好,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自身價值,建立社會關系,在有限的生命內更好地享受生活。疾病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使在社會主義社會它也不會完全消失,但社會主義制度會致力于更好地分配社會資源,以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健康。
土耳其學者阿德南認為,新冠肺炎大流行證明了資本主義是如何扼殺人文主義的。私有財產和個人利益的制度導致了更嚴重的剝削和壓迫,破壞自然,消滅人性,它無法解決任何人類問題。今天人類面臨的問題只有通過集體財產、對社會的愛和偉大的全球工程才能解決。人文主義的旗幟會再次升起,但它會由那些追隨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鋒黨扛起。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艷玲教授認為,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有三重邏輯。第一,從理論邏輯上來看,文明交流互鑒是馬克思主義文明交往觀的當代表現。走出去的文明交流思想是馬克思文明形態多樣性的認知和升華,是馬克思主義開放交往論的深化。從中國共產黨的譜系來講,毛澤東的“洋為中用”思想為文明交流互鑒確立了態度和原則;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為文明交流互鑒指明了發展方向;江澤民的文藝多樣性主張為文明交流互鑒夯實了前提和基礎;胡錦濤的科學世界思想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外事參考。第二,從現實邏輯上看,主要表現在對現存不合理的文明觀念的批判,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文明優越論(文明中心論) 和文明沖突論。從迄今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過程來看,人類文明發展既有沖突也有融合,文明是在沖突中走向多樣化,在融合中走向了文明的整合,這是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一條基本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思想是對上述兩種理論的超越。第三,從實踐邏輯上看,文明交流互鑒理念要落地生根,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名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教授總結指出,通過大會和分論壇的演講和研討,與會者大體形成以下幾點重要共識:第一,總結了百年中國共產黨平等開放的政黨文化。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內蘊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核,汲取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養料,傳承著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秉持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理念,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政治要求,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遵循。第二,回顧世界文化千年交流互鑒的歷史貢獻。人類文化的交流互鑒史長達千年之久,不僅推動了歐洲和西方進入嶄新的近代文明,也開啟了亞洲和中國近代文明進程。第三,抵抗西方文化新帝國主義的霸權。21 世紀,美國通過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和市場化運作,在全世界大興“文化殖民”與“文化霸權”,迫使文化弱勢國家趨于“美國化”,給世界文化多樣性生態造成了極大破壞。它引發了多重文化危機: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各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主權受到威脅;人類精神文明總體發展進程受阻。第四,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生態平衡。尊重和維護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世界和平與繁榮發展的必要遵循。世界一切愛好和平和發展的進步人士和力量應團結起來,共同為世界和平發展與增強勞動人民福祉、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