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轉型中的中外文學關系研究
——中國比較文學第十三屆年會第一分組綜述

2021-01-27 15:05:19要文靜
社會科學動態 2021年11期
關鍵詞:文化

要文靜

2021 年7 月23—26 日,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廣西南寧召開。大會設多個分組,其中第一分組的主題是“文化轉型中的中外文學關系研究”。這個議題的設置實際上是沿著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將現代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大格局中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曾小逸主編的《走向世界文學》、龍泉明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歷史比較分析》等以比較的視野審視中國現代文學的學術思路走下來的。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暨南大學、湖南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廣西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以及美國格林內爾大學等國內外30 余所高校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山東教育出版社等科研與文化機構的40 多位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博士生參加了這一分組的理論討論。筆者全程參加了該分組的六場學術討論活動,并試圖對此予以較為全面的學術綜述。

一、主題發言:“五四”是文藝復興還是啟蒙運動?

作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的副會長與大會第一分組的召集人,中國人民大學長江學者高旭東教授在會上作了主題發言。他認為,“五四”對于現代文學的重要性就像先秦對于古代文學一樣,然而先秦是“依自不依他”,而“五四”則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結果。高旭東教授是“五四”文學的研究專家,在紀念“五四”100 周年前后,《南國學術》 《暨南學報》 《濟南日報》 《文藝理論研究》等報刊都曾向他約寫過關于“五四”研究的文章,而此次會議關于“五四”是什么文化運動的主題發言,則是他關于“五四”研究的新近之作。他認為,“五四”還沒有發生,胡適在美國就想發起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而在《文學改良芻議》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五四”經典文獻中,胡適都將“文學革命”與“文藝復興”相提并論,認為這是造就“但丁、路得之偉業”,一直到晚年的講演,胡適還是希望將“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新思潮運動”等統一到“中國文藝復興運動”這一稱謂上來。蔡元培也是支持“五四”是文藝復興之說的重量級人物。他在1923 年10 月于比利時沙洛王勞工大學所作的題為《中國的文藝中興》的演講、1934年寫作的《吾國文化運動的過去與將來》,以及稍后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中,都將“五四”與西方的文藝復興進行類比。然而,文藝復興是復興古典的文化傳統,而以反傳統以特征的新文化運動無論如何也難以說成是文藝復興,而且全盤西化正是胡適提出來的。

如果說從大革命失敗后成仿吾等左翼文人開始零零星星地將“五四”看成是資產階級性質的啟蒙運動,那么,在1936 年共產黨人發起的新啟蒙運動中,陳伯達、艾思奇、何干之等都將“五四”看成是啟蒙運動。雖然此時還將“五四”說成是資產階級性質的啟蒙運動,然而1936 年共產黨人的新啟蒙運動比早期左翼文人更強調“五四”的進步意義,原因就在于這個運動是對蔣介石1930 年代以“禮義廉恥”為核心的“新生活運動”復歸傳統的“反動”。但共產黨人將“五四”稱為資本主義的啟蒙運動到毛澤東1940 年2 月發表《新民主主義論》戛然而止,因為在毛澤東那里“五四”不再是資本主義的啟蒙運動,而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與愛國運動。不久,李長之接過了左翼文人將“五四”說成是啟蒙運動的旗幟,認為“五四”不是文藝復興而是啟蒙運動。改革開放后,李澤厚、舒衡哲等人又將新文化運動與啟蒙運動相提并論,汪暉還以長篇論文將“五四”與啟蒙運動進行了比較。如果將一般意義上的啟蒙與啟蒙運動加以區分的話,那么可以看到:五四時期陳獨秀、魯迅等人的啟蒙色彩是非常濃厚的;然而“五四”卻很難說成是啟蒙運動。從文化選擇上著眼,啟蒙運動為了讓人從基督教狂信的迷霧中走出來,不惜借助中國儒家文化的理性加以反撥,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就是一個孔子的崇拜者;而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特征卻是西化與反孔反傳統的二重奏。如果從思想特征著眼,歐洲的啟蒙運動是一切都要經過理性的檢驗,啟蒙思想家締造的是一個“理性王國”;而新文化運動的狂飆突進,在理性啟蒙之外更是打上情感的烙印——梁實秋稱之為情感泛濫的“浪漫的混亂”。而且,由于西方文化的正常發展與中國文化的早熟,使得西方的啟蒙運動以成熟為標志,如康德在《什么是啟蒙運動》中認為啟蒙就是脫離不成熟狀態;而“五四”卻不以成熟為追求,反而以少年、青年、青春為追求, 《新青年》、少年中國學會的命名是如此,錢玄同的“人過四十就應該槍斃”論調就更是如此。

高教授認為,“五四”將西方歷時性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共時性地“拿來”,就此而言將“五四”等同于西方任何一個單一的文化流派都是謬誤的。“五四”的文化選擇從思潮上看,主要有尼采主義(與“五四”推崇個性自由契合,因魯迅等人的倡導而在文學圈影響很大)、無政府主義(這一思潮在“五四”的影響很大,包括被周作人等推崇的“新村主義”)、實用主義(胡適的通俗宣傳加上杜威來華講學)、馬列主義(1918 年李大釗開始傳播十月革命后的馬列主義,后來隨著陳獨秀的轉向,《新青年》由多元共存變成了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 等。這些思潮沒有一個是19 世紀之前的,因而將“五四”說成是18 世紀的啟蒙運動或16 世紀之前的文藝復興,就難以令人信服。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五四”看取的西方文學主要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與18 世紀的啟蒙主義文學或16 世紀之前的文藝復興文學關系也不大。由此可以看出,“五四”的文化選擇的特點就是現代性,這也是后來超越資本主義的馬列主義更受追捧的原因。

二、晚清與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與變革

晚清既是古代中華文明的終結,亦是近代中國的開端,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中國社會和文化領域都開始偏離傳統的運行軌跡,在動蕩和交融的歷史背景下,開啟了向近現代中國行進的復雜歷程,此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寧波大學尹德翔教授認為,錢鐘書對晚清外交官“往往將眼光投注于工商科技等實用性的事物,無暇顧及文學藝術,對西方文學沒有好奇心”的判斷只有部分的正確性,因為駐英法公使郭嵩燾就是一個例外。其時郭嵩燾雖已年老,但他仍以一種熱心關注和積極學習的態度對西方文學傾注很大熱情,有著晚清中國保守的官員在時代變革中看取世界的樸素好奇心,這一點已經足夠了,這種對西方文化持續的關注與靠近,必然會對其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正如高旭東教授所言,“五四”的西化是從器物與制度層面拓展到價值與審美的文化深層,西方所有的文學流派都在近代文壇被演繹了一遍,每一位作家所接受的西方文學傳統和流派的影響也因此呈現出共時性的特點。在西學東漸背景下,外來的文學理論和變革觀念更多以鄰邦日本的研究著述為中介傳入中國,因為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已然走出了一條屬于本國的復興之路。湖南大學曹莉副教授考察日本明治時期“中國文學史”的書寫熱潮及其對我國文學史書寫產生的影響,認為當時日本師法洋學、引進西方的史學方法論,同時與漢文化對立,就此成就了對“中國文學史”的著述模式,此舉進而影響中國的學科建立。上海社會科學院狄霞晨研究員以晚清國學大師劉師培為研究對象,認為日本學界對西方“純文學”觀念的詮釋為其復興以“美”為核心的中國文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劉師培的文學理論靈感一方面來自傳統文化中的六朝選學資源及阮元的文筆論,另一方面也與日本學界的“純文學”理念互證互參。蘇州科技大學李桂全講師認為,中國“五四”時期的唯美主義文藝思潮與日本的唯美主義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系。早期創造社提出的“為藝術而藝術”和對純真純美的追求都可看作是唯美主義思潮在“五四”詩學史上留下的足跡。上海大學尚曉進教授和四川外國語大學徐臻講師分別研究了創造社成員郭沫若的馬克思主義轉向和成仿吾的左翼文學轉向的思想淵源。尚曉進認為,郭沫若1926 年的思想轉向是從接受新斯賓諾莎主義的一元論宇宙圖景,到民族復興和社會改革理想,到泛神論與儒道思想的融通,再到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一條清晰的因果鏈。而徐臻認為成仿吾的左翼轉向是由于他在1929 年以前便可從中國及日本兩個渠道獲取英國學者卡本特的著作,而他在日留學期間對卡本特的閱讀埋下了其日后思想中左翼傾向的種子,因此,成仿吾的文藝理論并非是對過往的簡單否定,而是受到卡本特文藝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理應受到成仿吾研究者的重視。

晚清至“五四”時期,文化生活的另一個特點是西洋新式傳播工具的引入,報刊與印刷出版業的發行對社會的思想變遷和政治發展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這不僅僅是歷史及社會學納入研究的范圍,更是文學研究不可忽視的一塊沃土。中央民族大學文傳學院副院長高志強博士介紹了自己對《小說月報》翻譯文學的研究情況,尤其是其對法英文學的譯介宣傳。《小說月報》對法國自然主義和19世紀英國詩歌的大量譯介是由于沈雁冰對自然主義的倡導,對19 世紀英國詩歌的偏重則更多考慮到的是翻譯的功用與經濟原則。中國人民大學湯逸琳認為徐志摩1923 年在上?!稌r事新報》副刊《學燈》上撰文提及喬伊斯及其《尤利西斯》一書,可能是喬伊斯進入中國的真正起點,而這篇徐志摩寫下的作家作品介紹也影響到后世對喬伊斯的理解。

三、傳統與挑戰:文本細讀與全球化時代的中外文學關系

前文提到,翻譯文學在晚清及近代中國的大量出版離不開報刊發行的譯介,其中誤譯和錯譯也常常發生,更為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增添了復雜的變量,也呈現出放送者與接受者不對等的情況,這始終是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傳統且不可忽視的領域,在中外文學關系的研究中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一) 翻譯與文化傳播

外來文學的譯介開啟了晚清文學的新視野,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影響研究在刻畫作品的影響路線時,必然需要對譯本這一中介角色作出比較清晰的考據。外交學院蔣永影講師以18 世紀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作品的跨文化旅行為例,梳理了從晚清至新時期斯威夫特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情況,提出國內對于其小說《格列佛游記》的過度重視以及對其他作品的冷落情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朱佳寧講師以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為研究對象,認為其漢譯本作為“紅色經典”在國內長盛不衰的現狀與譯本傳播進程中的多媒介普及推廣密不可分,這本小說自建國初期開始就作為中小學課本上的課文,以學校教育為依托,后來又成為青少年讀物,家長和社會的重視使得這部小說不斷出現新的譯本,由此造成新一輪的傳播循環。巧合的是,《格列佛游記》出現多個改編本的傳播也呈現同樣的情況——被青少年所喜愛,擁有龐大的讀者市場。

青少年的閱讀會給譯本帶來持久的生命力,本次會議上對兒童文學譯介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與20 世紀《安徒生童話》 《格林童話》的譯介不同,21 世紀以來我國譯介了大量的新西蘭兒童文學作品。上海大學苗福光教授與郭欣博士梳理了近20年新西蘭兒童文學在我國譯介的情況,剖析了當前新西蘭兒童文學在我國譯介過程中所呈現的特點與不足,認為譯介呈現偶然性,缺乏計劃性,這種現狀并不適宜于國外優秀兒童文學在本國的發展。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胡麗娜認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無疑受到了西方兒童文學譯介的影響,擁有強烈的外源性。中國兒童文學正是由于主動對西方經典進行選擇和建構才發展出了自己的形態,趙元任對《阿麗思漫游奇境記》的兒童化和中國化的翻譯策略就是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生成產生典型影響的例證。

整個20 世紀的中西文學對話一直呈現出接收與放送不對等的狀態,國內引介了數量眾多的外國文學,卻缺少輸出本國文學的自覺。作品譯介的單一也會導致讀者認知的單一,并不適合雙向互動的文化交流需求。學界亟需更多從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傳播的視角進行探索。西安交通大學魏琛琳副教授認為,《覺后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研究便是一個較為經典的案例。通過對《覺后禪》20 世紀50 年代在西方學人的視野中出現至今進行了追溯和整理,提出其譯、研、傳相結合,以及自譯和他譯不均衡的特點。她認為,這種不均衡在作品的流傳演變中時常發生,正是異質文化間的碰撞和海外譯者的能動性為作品帶來的未知結局,更能彰顯出全球學術話語中的差異美和藝術作品本身經久不息的魅力。

(二) 作家與作品影響

外國文學翻譯對中國作家群體有著很大影響,早已成為學界共識。可以說,沒有外國文學的翻譯便沒有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繁榮發展,沒有“他者”的介入,便沒有“為我所用”的過程中產生與創造的美學想象。廣西師范大學蔣永國教授通過史實梳理和文本對讀,深入探究了魯迅《野草》與波德萊爾《巴黎的憂郁》這兩部散文詩集中具體篇什之間的事實關系。他認為魯迅《頹敗線的顫動》的主體材源來自波德萊爾的《雙重屋子》,而在人物形象設置、故事編織及意象構擬上又有《老婦人的絕望》和《窗》的痕跡,這種從細節著眼入手的文本細讀,對了解魯迅作品所受到的外來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微觀意義。山東藝術學院郭筱博士同樣致力于研究魯迅的思想淵源,認為在思想精神和創作風格上魯迅都汲取了表現主義畫家梵高和蒙克的力量,歐洲藝術尤其是北歐藝術中啟示性的原創力量和宗教氛圍對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過客》構成了極大影響。

延安大學常海波講師和中國人民大學要文靜博士分別研究了毛澤東詩詞辯證和象征觀念的影響淵源及第三代詩人歐陽江河和張棗的西方師承。毛澤東詩詞固然有著與傳統中國詩詞的聯系,但也受到啟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西學背景的深刻影響,正是中西文化因素的復雜交融,使毛澤東詩詞成為調和與綜合中西浪漫主義各種不一致因素的最佳范本。在對歐陽江河和張棗的詩歌外來影響的追溯中,要文靜博士從“麗達與天鵝”這一其共同采用的古希臘神話著手,探討歐陽江河對葉芝的模仿和張棗對里爾克的借用,這種借鑒西方傳統的意象和主題變幻出新的詩意世界的努力,其實也是在為催生出新的漢語詩歌形態和表意系統做出努力。此外,天津師范大學博士生王曉林認為卡夫卡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反過來參與著中國當代文化的生成與建構,將卡夫卡這一經典作家及其經典作品的研究從文學領域延伸至更廣闊的文化領域。

(三) 全球化與流散寫作

20 世紀是開放多元的世紀,科技的發展把人類帶入新潮境地之中,交通工具不斷提速使得人類對空間與時間的感受時常容易發生錯亂,商業社會日益增強的流動性同時也在蠶食個體與社群之間的情感紐帶。西華師范大學周蕓芳教授介紹了文學達爾文主義這一新的理論方法,其要點是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性、社會、文化等有著自身進化的過程,比較文學變異學可以借鑒這一理論,來闡釋文學發生的跨國變異與文學自身進化之間的辯證關系。重慶師范大學王坤宇副教授提醒要杜絕人類中心主義的刻板模式,不妨將我們自身看作是地球的“他者”,對人類中心主義文化進行反思和梳理。不僅僅自然是人類的“他者”,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同樣是我們自身文化的“他者”,在流散的寫作和社群關系中,我們發現了“他者”,也正是“他者”提醒我們更加關注自身所擁有的無盡可能性。

本組參會學者將歐洲、美洲及非洲文學作為“他者”,在與中國的對照中對全球化寫作和未來學科建設展開了豐富的討論。電子科技大學鄒濤教授介紹了出生于加納的非洲著名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艾伊·奎·阿爾馬的文學作品。面對非洲國家民族獨立后依然無法擺脫殖民主義操控這一發展困境,阿爾馬深刻反思歐洲馬克思主義的局限,并認為應當借鑒中國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革命與發展道路走出獨特的非洲發展之路。中國政法大學宋慶寶副教授對加勒比地區當代作家喬治·拉明(1927—) 于1953年在英國出版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在我皮膚的城堡里》進行了分析,從種族、階級、語言和文化四個方面,探討了該作品中作家所表現的流散與身份認同危機以及消解此類危機所采取的寫作策略。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萬興細致地梳理了德國東方學的研究脈絡,并總結了中國的德國東方學研究現狀。當下,中國東方學剛剛起步,我們既有機會作微觀的探討,又有機會進行宏觀的理論研究,爭取與國際的東方學研究接軌,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促進同沿線各國建立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學者應當放眼世界,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

講好中國故事是全球多元時代文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劉麗麗副教授介紹了美國漢學家海陶瑋在1950 年初版的《中國文學論題》一書,認為這是美國首部中國文學史,不僅開創了“美國”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也讓美國學界對中國文學史產生興趣。北京語言大學于偉博士論及魯迅對賽珍珠評價的局限性時提到,賽珍珠從小在中國長大的生活經歷為其觀察中國社會提供了獨特的視角,這種與中國人民的身份認同心理使得賽珍珠的作品獲得了與其他來華傳教士截然不同的講述中國故事的視角與敘事模式。暨南大學王小英教授認為中國題材非虛構小說的頻繁出現構成了新世紀美國非虛構文學的新轉向,何偉(Peter Hessler)的《甲骨文》 《江城》 《尋路中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敘述者的解釋、評論、站位通常都包含了預設的文化價值判斷,講什么和怎么講都是精心選擇的結果,這是研究過程中需要警惕和辯證看待的。美國格林內爾大學馮進教授以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與華裔小說家聶華苓在愛荷華大學共同創立的國際寫作計劃(IWP) 為研究對象,認為大陸作家在這樣的場域中探索身份、錘煉寫作技藝并學習寫作教學,這些經歷日后又成為他們在中國大學建立創意寫作項目的模版。因此,IWP 不但是文學交流,更是文化外交的工具。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出版界的參與。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總編輯祝麗介紹了該社出版的17 卷《中外文學交流史》叢書,通過對文學關系史上的個案考察,透析了中外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精神實質。該套叢書已先后輸出英文版、印地文版、韓文版、波蘭文版、俄文版等10 余語種,并已相繼在海外出版。

四、女性與游歷:“他者”的文學書寫

本組研討中還表達了對女性主義和女性寫作的關注。國際關系學院康毅副教授介紹了當代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國內的譯介和傳播情況,與理論的冷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女性作家將身體書寫、女人腔等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學說大膽地實踐在小說人物創作中的努力。西南大學姚溪博士認為,作家陳染的身體寫作和身體話語的創建的確是受西方女權身體理論的影響,也體現了當代知識婦女對自我身份持續不斷的追索。女性覺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在當代才突然出現。湖南大學張曉恒和四川大學包宏偉分別考察了凌叔華與英國文學團體布盧姆斯伯里集團的交往和法國女作家在中國之旅過程中對中國婦女形象的建構。凌叔華游歷歐洲,其作品《古韻》 (Ancient Melodies) 體現了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女性的自我探索。20 世紀以西蒙·波伏娃為代表的一批法國女作家結合自身的中國之旅,對中國婦女形象的想象超越了從18 世紀以來愚昧落后的刻板印象。這從側面證明,實際深入“他者”的生活環境,有助于改變對“他者”的看法和自我中心的傲慢。山東大學肖霞教授談到,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交往頻繁。古代中國文化給日本女性文學以巨大影響,額田王、紫式部等人的作品從構思、意境到詞匯等都受到中國文學的影響。近代日本女性文學的發展卻比較復雜,不論是與男權社會合謀,歪曲、丑化中國,還是進行自我覺醒的反思,都影響改變著日本當代文學的發展走向。山東大學博士生段文一對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女作家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的戰爭書寫進行了深入批判,認為她們巧妙利用自己的女性從軍作家身份迎合軍部當局和大多數日本民眾的需求,鼓動了民眾的好戰情緒。山東大學博士生的徐蕊和李笑則通過研究同一時期游歷中國和參與戰爭的日本女作家野上彌生子和圓地文子的散文、書信及其他相關文獻,認為她們身上體現了一種從蒙昧到覺醒的女性力量,以真摯的態度面對文學創作,追求女性自我,并對中日知識分子之間的交流和兩國民眾間的友好交往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這都是值得肯定的。

文學關系的研究始終離不開對翻譯、出版、全球化、共同體的考察,同樣也始終離不開女性的參與。此次會議上對兒童文學和女性文學給予的關注就是文化轉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變化。隨著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試圖通過平等對話來尋求文化的共識,文學永遠都是溝通對話的重要橋梁,這既表現在遠距離依靠翻譯作品的閱讀中,也表現在實地游歷的近距離觀察中,在“遠”與“近”、“邊緣”與“中心”的辯證關系之間,中國文學得以具備世界視野并進入世界文學的話語之中。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青青国产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性69交片免费看| 综合色亚洲|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av在线手机播放| 色天天综合|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婷婷色狠狠干|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91久久大香线蕉|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午夜|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成人精品亚洲| 亚洲性影院| 欧美a在线看|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日韩专区欧美|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国产黄色爱视频| 日本午夜网站|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国产第八页|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99视频全部免费|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主播|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精品成|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青青青国产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亚洲成人精品| 免费高清a毛片| 久久国产热| 亚洲永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