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王宗陽 梁淑潔
5月21日一早,平陰縣孝直鎮店子村店子社區的陳濤照例在社區花園里晨練。他身后不遠的樹林里,有一間常年上鎖的鐵皮小屋,老陳說自打十幾年前社區建起來小屋就閑置在那兒,沒人知道里面究竟放的是什么。直到今年年初,水發集團的工程技術人員在鐵皮屋外安裝了幾個白色的污水處理桶,又不時來巡檢,老陳才知道,原來這是整個社區的污水處理站。
與此同時,山東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平陰水務發展有限公司的劉洋正在趕往孝直鎮政府的路上。作為平陰水務運營部主管,劉洋今天要給分管副鎮長柳勇匯報一下水發接手污水處理站的運行情況。
這樣的場景,源自半年前。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污水治理日益得到重視。2019年,《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方案》出臺。隨著《方案》實施,前期農村污水治理問題也逐漸顯露——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基礎薄弱、資金需求量大、專業力量不足等因素,導致過去十幾年間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配套設施大部分陷入了“停擺”狀態。在平陰縣孝直鎮、孔村鎮和玫瑰鎮,就有6座污水處理站已經“休眠”了近10年。柳勇介紹說,2006年9月,民政部下發《關于做好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通知》。隨后,平陰縣開始推進“全域城鎮化”,實施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程,污水處理站作為社區配套設施納入工程驗收清單,6座污水處理站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建設起來的。
“但是隨著社區居民陸續遷入,污水處理站的運行卻遇到了難題。”柳勇說,“當時農村污水治理問題還未得到廣泛重視,對農村污水特點、處理工藝技術、建設規劃等方面研究非常少,農村污水處理站普遍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狀況。”就這樣,平陰縣當時興建的6座污水處理站采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無法應對農村污水“小而散”“水質差和水量沖擊大”等難點,并且由于缺少專業技術運營人員,設備運行維護和工藝參數調控達不到出水穩定要求,污水處理站啟用不久就停運了。
直到2020年3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開展“四不兩直”暗查暗訪活動,通報了平陰縣大多數鄉村污水處理站處于停產或出水水質不合格狀態、沒有配備專業運營人員等情況。平陰縣立即對全縣污水處理站進行摸底整改,對陳舊的設備、設施進行改造,對處理工藝進行升級。改造升級結束后,日常運維難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為避免污水處理站“重蹈覆轍”,同時緣于平陰水務在平陰縣第一、第二、第三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中的專業能力和積累的良好口碑,平陰縣住建局主動聯系平陰水務洽談6個污水站托管運營事宜。
平陰水務隸屬于水發集團一級權屬公司山東水利發展集團。從2020年8月起,平陰水務技術團隊對這6個站點進行了近4個月的跟蹤分析,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優化運營方案,最終確定了確保出水水質穩定達標同時實現一定效益的方案,并且于當年12月與平陰縣孝直鎮、孔村鎮、玫瑰鎮政府簽訂了托管運營協議。在平陰水務的專業運營管理下,6個污水處理站被“喚醒”,重新進入24小時運行狀態。
“根據協議,平陰縣3個鎮6個污水處理站日常運營管理全權委托給平陰水務。我們負責污水處理站生產運營、達標排放的管理與技術服務,平陰縣向平陰水務按月支付技術服務費與運營服務費。”劉洋介紹說,“這一項預計為平陰水務每年增加353.7萬元收入,增加凈利潤預計在35萬-53萬元之間。”
在山東,像店子村這樣的行政村共有6.95萬個。據統計,2020年山東農村常住人口約3900萬,截至2020年底全省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標2.65萬個,占比38.13%,尚有接近62%的農村地區還未完成治理。根據省生態環境廳工作部署,2021年將新增完成4000個以上行政村污水治理和15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鞏固提升。
放眼全國,按照有關機構統計及預測,目前全國農村地區每年產生生活污水已經超過200億噸,農村污水治理產值近千億元。根據《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2020年底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率達到30%以上。按照國家規劃“到2035年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率將達到70%”推算,預計到2035年,我國農村污水治理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
6月2日,平陰水務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洪利在安徽出差,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山東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為了做好鄉村污水治理工作,山東水利發展集團目前在廣東翁源、安徽南陵、山東商河和平陰實施了一批小型污水治理項目,針對南方、中部、北方地區農村污水不同特點探索了不同的管理運營模式,逐漸形成了集工藝技術、設備制造、項目管理、后期運維于一體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形成了核心競爭力,并且正在向爭創鄉村污水細分領域行業首位度沖刺。
在李洪利看來,農村地區地廣人稀,污水集中處理難度較大。這對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要求高、回報周期長,政府財政資金支持有限且缺少制度層面的保障,而單個工程規模過小,對社會資本又缺乏吸引力,導致實際建設和運營維護中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
李洪利分析,目前,大部分地區農村污水治理處于“缺機構、缺制度、缺人員、缺技術”的狀態。很多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陷入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而管理和維護卻始終跟不上的尷尬局面,漸漸地淪為“擺設”。
此外,農村居民在用水方面相對節儉,水的反復使用率高,大部分家庭依然習慣于使用洗衣粉洗衣、清潔,導致生活污水濃度與較大城區相比要高很多,磷、氮含量高,對污水處理工藝技術和設施要求也隨之增高,很多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在新型農村社區,污水產生集中在“一早一晚”,高峰期污水流量成倍增加,對污水處理設施的抗負荷能力提出挑戰。此外,還有未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地區,人口居住非常分散,生活污水量比較小,難以形成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所需的凈流,這些都是農村污水治理的棘手問題。
再加上農村污水治理設施建設規劃不完善,以及村民過去對污水直接排放習以為常,導致農村污水治理難以推進。
由此看來,農村污水治理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屬于棘手問題,已經成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短板”。《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方案》提出了建設污水處理站、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等不同治理方式,鼓勵采用區域聯治、一體化打包、分區域打包、多項目打包的建設和運行維護形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專業化、規模化建設與運營。同時,越來越多的地區在接洽環保項目時希望將環保類項目打包合作。
一邊有治污需要,一邊有經濟效益,然而如何“吃進去”并“消化好”,是一道難題。由于農村地區污水治理投資大、收益低,目前行業內專注于農村地區開展項目投資建設的企業少之又少。這樣的局面,對于“以水而發,因水而興”的水發集團來說越發有利。水發在水務以及農村污水治理方面積累的優勢,或將成為拓展一個地區環保項目市場、搶抓鄉村振興機遇的“敲門磚”。
對時勢的精準把握,以及對當下和未來的清醒認知,正是水發集團成立12年來高速發展的密碼和源泉。如今,水發集團在鄉村污水治理領域的精妙落子,無疑又將打開一扇通往廣闊市場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