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2019年5 月,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江西視察時強調: “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繁榮綠色文化, 壯大綠色經濟, 創新綠色制度, 筑牢綠色屏障, 打造美麗中國 ‘江西樣板’”。 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牽頭組織綠色文化、 綠色經濟、 綠色制度、 綠色屏障系列研究, 推動形成一批研究總結江西綠色發展,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形成的經驗成就,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階段性驗收的成果之一。 開展這項工作非常有必要, 也非常有意義,既是當前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設美麗中國 “江西樣板” 的戰略需求。
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 江西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全面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堅持全流域、 全方位、 全體系、 全過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扎實做好治山理水、 顯山露水的文章, 著力保護好、 建設好、 發揮好綠色生態優勢, 奮力打造美麗中國 “江西樣板”。 主要經驗可概括為以下五方面。
始終堅持思想引領。 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 “打造美麗中國 ‘江西樣板’” 的重要指示要求, 提高政治站位, 深化思想認識, 切實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鑄入靈魂、 融入血脈、 深入骨髓,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引領和推動全省自覺踐行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理念, 夯實筑牢描繪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 “綠色畫卷” 的思想根基。
始終堅持對標中央。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堅持節約優先、 保護優先、 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堅決貫徹黨中央、 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 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 深刻認識生態環境既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 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牢牢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 堅持黨委領導、 政府主導、 企業主體、 社會參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緊緊依靠人民, 廣泛動員人民, 構建全民行動體系, 調動各方積極性、 主動性、 創造性, 推動形成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
始終堅持綠色崛起。 持續推進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 統籌生產、 生活、 生態空間格局, 推進產業結構綠色升級, 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堅持產業生態化、 生態產業化, 著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堅定不移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道路, 努力在綠色崛起中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始終堅持改革創新。 把生態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聚焦 “源頭嚴控、 過程嚴管、 后果嚴懲” 建設機制,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 加快建立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發揚 “釘釘子” 精神, 著力推動生態文明改革落實落地, 將制度成果轉化為治理效能, 形成更多綠色發展優勢。
二
綠色文化是以綠色價值觀為指導,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文化理念, 是人們生產、 生活、消費的綠色價值取向, 以及社會精神活動及其成果的綠色統一。 綠色文化與生態文化含義相通, 綠色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 是生態形象的最直觀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 熱愛自然, 綿延5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 為了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 開花結果, 我們高度注重綠色文化建設。
加強綠色文化設計。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 實施方案》 明確提出, 要健全生態文化培育引導機制, 深入挖掘江西生態文化底蘊, 積極培育生態道德。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落實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江西) 實施方案〉 的意見》 部署挖掘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 創作一批文藝作品, 創建一批教育基地, 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文化需求。
突出綠色宣傳引領。 強化正面宣傳, 廣大新聞媒體充分報道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的江西實踐, 立體化呈現美麗中國 “江西樣板”。 建立環境污染問題媒體曝光及處理解決通報機制, 組織新聞媒體、網站定期曝光環境污染突出問題。 將生態文化培育作為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和文明單位 (社區) 創建的重要內容, 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納入文明創建指數測評, 不斷強化綠色導向。
大力普及生態文化。 江西率先建立省級生態文明宣傳月機制, 通過多種形式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成果、 環境保護、 示范樣板建設等成效, 舉辦系列活動弘揚生態文化、 倡導生態文明行為, 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 各地各部門利用廣告牌、 櫥窗、 廣播、 閉路電視和電子顯示屏刊播生態文明公益廣告, 為綠色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深化生態文明教育。 加強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培訓, 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綠色發展、 污染防治等列入全省各級各類干部教育體系。 開展中小學生生態文明養成實踐活動, 引導中小學生養成節水、 節電、 節能、 節材、 降低生活污染排放的生態環保意識。 開展節約型機關、 綠色家庭、 綠色學校等綠色創建行動, 全省已創建 113 家國家級、 103家省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 加強綠色發展相關專業人才培養, 大力發展綠色科學技術, 為全省綠色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江西師范大學張艷國教授 (現已調任南昌師范學院任校長) 受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委托, 承擔了 “江西綠色文化” 專題研究。 張艷國教授是入選國家“萬人計劃” 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 “四個一批” 人才的國家級高端人才, 其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長江文化, 近年提出整合多學科多角度研究長江文化, 在 《光明日報》 《中國社會科學報》 等重要刊物發表生態文化、 長江大保護等相關成果, 在學術界引起共鳴, 應該說與綠色文化研究頗有淵源。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 張艷國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認真梳理文獻資料, 深入開展調研, 掌握了豐富的政策文件、 研究文章、 調研成果, 并通過反復研討、 深入論證, 多輪修改、 反復打磨, 最終形成了研究成果 《江西綠色文化研究》 一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年5 月出版——編者注)。 這本書回顧了江西綠色文化歷史, 總結了綠色文化江西模式, 提出了構建江西綠色文化體系的對策建議, 在綠色文化中兼顧生態文明建設, 實現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 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 據我所知, 這是目前為止較為全面總結研究當代江西綠色文化、 生態文化的著作之一。 這既體現了研究團隊較高的專業能力, 更展示了江西省生態文化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先水平。
本書體現了幾個難能可貴的特點:
一是展示了深厚的理論分析功底。 本書大膽地從學術界、 理論界關于綠色文化的討論出發, 展開了綠色文化理論研究, 闡述了綠色文化的基本內涵, 提煉了綠色文化的特征, 分析了綠色文化的價值。 追溯綠色文化的理論來源及其發展流派和演化脈絡, 層層揭開綠色文化的面紗。 旗幟鮮明地提出綠色文化作為一種處在時代前沿的先進文化, 需要進一步認識綠色文化、 宣傳綠色文化、 發展綠色文化, 并充分發揮綠色文化的社會功能與實踐價值。
二是堅持了多元的學術研究視閾。 本書在傳統和現代、 國內和國際、 興起和傳播、 經驗和啟示之間穿梭、 跳躍, 向讀者展示了國外與國內、 歷史與現代之上的綠色文化。 作者深入到中國傳統與當代實踐中探尋綠色文化傳統中的孕育形態及其當代和未來可能的理論愿景, 發微啟例。 參考發達國家綠色文化的有益經驗, 在比較中思考中國特色綠色文化發展。 同時, 梳理各地以中央部署的綠色發展目標和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 競相發展綠色農業、 綠色工業、 綠色旅游業、 綠色生活而形成的不同綠色文化。
三是突出了獨特的江西生態元素。 本書始終立足江西、 緊扣江西、 聚焦江西, 從江西綠色風俗傳承, 到江西綠色理念創新, 再到江西綠色發展實踐, 生動翔實地還原了江西綠色文化歷史。 作者獨辟一章闡述了江西依法治綠護綠的主要舉措和取得成效, 別有新意。 在歷史和現代的長時段中, 總結江西提出綠色文化的典型模式, 比如綠色文化+生態保護、 綠色文化+環境治理、 綠色文化+現代服務、 綠色文化+現代農業、 綠色文化+生態工業、 綠色文化+社會風尚, 等等, 凝聚了江西綠色文化繁榮壯大的寶貴經驗, 孕育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力量。
四是回應了當前的文化建構需要。 本書提出綠色文化內涵豐富, 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 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江西綠色文化建設, 應當立足長遠, 從戰略高度長遠系統規劃, 既要繪制江西綠色文化建設藍圖, 打造江西綠色文化建設樣板, 也要加快綠色文化產業發展, 還要講好江西綠色文化建設故事, 塑造江西綠色文化品牌, 推動江西綠色文化縱深發展, 持續打造江西綠色發展的文化高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 在 “十四五”時期要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到 2035年, 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總地來說, 要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項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根子在文化, 關鍵是要深化綠色文化建設, 實現社會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 這正如作者所述, 綠色文化是江西生態形象的最直觀體現, 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核心要素。 我希望全省各地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進一步凝聚共識, 切實保護好、 傳承好、 發展好江西綠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