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布瑞克咨詢 沈園冰 林國發
2020 年即將結束,2020 年養殖產業可以用幾個詞簡單概況:虧損、高價、產能過剩、產能價格恢復。虧損及產能過剩用來描述禽類養殖,12 個月中禽類出現8 個多月虧損,1 個多月小盈利,2 個月盈虧平衡,其中蛋雞全行業虧損超過300 億;高價主要用來概況飼料原料及豬價,豬價雖未刷新2020 年10 月新高,但年度價格為歷史新高,行業處于暴利階段,生豬產能恢復,加上過去幾年玉米過度去產能,玉米價格年末較年初暴漲600 元/噸,豆粕也上漲超過400 元/噸;產能恢復加快主要描述生豬產業,引種持續及國內育種迅猛,種源快速恢復,生豬產能恢復加快,2021 年2 季度大豬供應逐步趨同于2017 及2018 年同期。生豬產能恢復,豬價進入大周期下跌通道,2021 年豬價下跌大趨勢基本明確,后期生豬市場面臨的主要風險在于豬價下跌和飼料成本上漲剪刀差問題,在兩者共同影響下,生豬養殖利潤將明顯縮水,且不排除2021 年末出現虧損可能,2021 年追高購進仔豬極為容易出現養殖虧損。
2020 年4 季度生豬產能恢復加快,據農業農村部消息,截至11 月底,全國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均已恢復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見圖1),預計2021 年上半年產能有望完全恢復,2021年豬價下行大趨勢基本明確。
非洲豬瘟爆發后,國家相關部門對生豬養殖生產傾斜政策,除財稅方面的補貼外,還加大了生豬養殖用地的支持力度。大型養殖集團產能持續擴張,不少房企也紛紛跨界養豬。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 年11 月底,2019-2020 年大型企業養殖項目(包括簽約、開工、投產、預案)總計新增肉豬產能約14.3 億頭(存在部分重復申報及無實際進展項目),母豬產能155.64 萬頭,祖代豬1.74 萬頭,按平均建設期2-3 年,預計2021-2022 年新增產能陸續投產。而截止11 月底,目前31%生豬項目已開工,且有約13%生豬項目已經投產,生豬產能恢復速度快于此前預期,而由于此前瘋狂布局,2021-2022年生豬產能擴張難剎車,在當前擴張態勢下2021 年生豬產能面臨過剩風險,2022 年或還將進一步加劇。
2020 年我國生豬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上半年豬價呈“v”型走勢,1 月初至2 月中旬豬價整體延續2019 年底上漲行情,豬價從19 年底33.21 元/ 千克上漲至2 月中旬達到37.46 元/千克;其后春節后季節性回落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豬價斷崖式下跌,由2 月中高位持續回落至5 月中旬26.41 元/千克;隨著前期疫情防控到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未再有大范圍發生情況,疊加季節性因素,5-7 月豬價再度上漲,漲幅較明顯,7 月中豬價約37.8 元/千克,漲幅達43%;其后8-9 月豬價整體高位震蕩,豬價波動區間在36-37.5 元/千克,4季度隨著生豬產能恢復加快,豬價整體弱勢下跌。豬價進入大周期下跌通道,2021 年豬價下行趨勢較為明確。
從引種數量上看,近年我國引種數量占我國核心群種豬數量的比例不斷降低,2016 年引種5524 頭,在我國核心群種豬數量的比例不到3%(見圖2)。進入2020 年,上半年種豬進口量暴增,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 年6 月,全國的種豬引種量已達到10591 頭,為歷史同期最高紀錄。而根據國內豬企目前已公布的引種計劃,2020 年種豬引種極可能創歷史新高。而生豬從引種到繁育還需一定時間,目前2019-2020 年引種產能逐步釋放,加快國內種豬存欄增加,2020 年末至2021 年產能過剩將逐步顯現。
生豬產能恢復,2021 年2 季度市場大豬供應逐步趨于正常,禽類及牛羊供應處于高位等因素,肉類供應將由當前供應偏緊轉為寬松,2021 年2 季度生豬價格階段性跌至12 元/斤,三季度初生豬供應處于年度階段性偏少,需求增加,不排除階段性反彈但上漲持續性短,且難上漲至15 元/斤附近,進入4 季度豬價跌破12 元/斤甚至可能階段性跌破10 元/斤。
2021 年豬價雖然大概率持續走低,但仍處于高位,而生物防治及新設備投入,生豬養殖單位成本增加,飼料原料價格持續高企,生豬養殖成本維持高位。新建豬場且在2020 年引進種豬情況下,養殖成本將達到10 元/斤。成熟養殖企業,由于生物防治要求加上飼料原料高位,養殖成本也在7.5~8 元/斤。隨著飼料原料不斷上漲,豬價走低,生豬養殖利潤將持續下降,甚至到了2021 年末部分新建養殖企業將面臨階段性養殖虧損情況。
豬價下跌已經不可逆,生豬期貨也即將上市,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生豬期貨,玉米、豆粕期貨主動管理豬價、玉米及豆粕價格風險,同時將豬養好,重心放在單位成本控制,將成本控制8 元/斤以下,2021 年全年養殖企業均可獲得正向養殖利潤。
2020 年,國內養殖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春節前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迅猛,由于疫情防控交通管制,2-4 月生豬產業面臨飼料原料供應緊張、生豬銷售受阻、飼養人員返崗困難等多重問題,但所幸的是我國對新冠疫情的大范圍防控有效地阻斷了疫情傳播,5 月以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明顯好轉,但全球新冠疫情發展態勢仍十分嚴峻,秋冬季我國輸入型病例也在多地發現,疫情尚未結束,生豬行業仍需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風險,尤其飼料成本方面。
2020 年以來我國玉米、大豆進口量增長明顯,但對于國內龐大的消費量來說仍未完全滿足,而隨著養殖產能持續恢復,飼料原料需求仍將持續增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 年1-10 月我國玉米進口量為782 萬噸,同比增長97.3%;2020 年1-10 月我國累計進口大豆8322 萬噸,同比增長17.7%。其中,10 月大豆進口量大漲41%。

圖1 生豬、母豬月度存欄變化

圖2 種豬進口情況
不少機構近期都在上調中國玉米和大豆進口量,美國農業部在11 月份供需報告里將2020/21 年度中國玉米進口量從700 萬噸提高到1300 萬噸。國際谷物理事會將中國玉米進口預測值調高到1600 萬噸,高于早先預測的800 萬噸。高盛公司預計2021 年中國玉米進口總量將上升到3300 萬噸,到2023 年時進口量將最高達到5500 萬噸。荷蘭合作銀行預測中國2020/21(10 月到次年9 月)年度中國大豆采購步伐加快,有望首次進口1 億噸大豆。美國大豆出口協會(USSEC)中國首席代表張曉平在行業會議上也曾表示,2020 年中國大豆進口有望創下1 億噸。如果預測成為現實,將打破2017年創下的最高進口紀錄9554 萬噸。盡管國內玉米、大豆進口增加明顯,但飼料需求增長,飼料原料價格整體仍呈上漲趨勢。
截止12 月中旬,2020 年全國已經歷9 輪飼料漲價潮(見圖3)。12 月初玉米價格整體延續漲勢,同比上漲近40%。盡管從全國范圍看今年玉米有所增產,但前期臺風及惡劣天氣影響,東北主產區玉米產量下降明顯,市場給予優質玉米更高溢價,而在生豬產能持續恢復背景下,飼料需求持續增長,不少貿易商都有一定程度囤糧,進一步推高玉米市場價格。此外,冬季雨雪天氣影響,運輸成本增加也推動玉米價格上漲。
豆粕方面,2020 年4 季度進口大豆原料充足,豆粕供應正常。中國巨量采購美豆,美豆價格上漲,帶動國內豆粕生產成本提升,拉尼娜預期,美豆天氣炒作預及美國大豆庫存低,美豆維持較高水平,促使國內豆粕維持高位,而隨著2021 年油脂供應趨于正常,油脂價格走弱,也有利于豆粕價格,預計2021 年國內豆粕價格在3000~3600 元/噸,較2020 年平均價格上漲400元/噸,折算每噸飼料成本增加80 元。玉米和豆粕價格上漲,每頭生豬飼料成本較2020 年上半年增加150 元左右。

圖3 主要飼料原料價格走勢

圖4 生豬養殖成本以及養殖利潤
2019-2020 年生豬養殖整體利潤較高,2019 年11 月初生豬養殖利潤最大值達到3244 元/頭,全年平均利潤1013 元/頭,2020 年養殖利潤有所回落,但仍處于高位,2020 年生豬養殖平均利潤約1215 元/頭。但2020 年4 季度豬價進入大周期下跌通道,生豬行業利潤縮水明顯,截止12 月中旬生豬規模養殖平均養殖利潤已不足1000 元/頭。
從生豬養殖成本角度看(見圖4),長期以來,在我國生豬養殖成本中飼料成本占比最大約56%,其次是仔豬成本約占23%左右。2020 年仔豬成本、飼料成本以及防疫等投入持續限制全年生豬養殖利潤空間,2020 年下半年生豬養殖利潤整體呈回落態勢。據監測,2020 年8 月底生豬養殖成本最高達到年內最高值3330 元/頭,且8-9 月份成本均超過3000 元/ 頭,12 月中旬生豬養殖成本仍約2980 元/頭,主要是飼料成本持續上漲影響,生豬養殖成本總體下降幅度有限。而養殖成本中仔豬成本從2019 年低點不足300 元/頭,最高飆升到2100 元/頭。隨著2 季度后期仔豬供應進一步增加,仔豬成本有所下降,生豬養殖成本有所回落,但整體仍處于高位,截止12 月中旬仔豬成本為1500元/頭左右。此外,豬場管理及生豬防治等綜合成本也在上漲,人工、防疫、死亡損耗等綜合成本從2018 年280~300 元/頭飆升至今450~480 元/頭;飼料成本也快速飆升,從年初的620 元/頭,飆升至12 月中旬達到1030元/頭,預計2021 年生豬養殖成本仍處于高位,尤其是飼料成本。
2019 年三季度到2020 年企業重心在于拿地、并購、擴建產能。隨著產能恢復,2021 年生豬供應從緊張到過剩,加上牛羊供應創歷史高點,禽類產能過剩,豬價逐步走低,行業宜轉變思路,從之前擴張轉為存量精細化管理,控制單位成本,提高效率,重心在生產管理和飼料原料及豬價風險管理,充分利用衍生工具規避價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