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蘋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北石家莊 050081)
近年來,文化產業日益受到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相應凸顯出重要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需求的提升,相關文化消費比例不斷擴大,具有生產性質的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預見具有廣闊的產業開發前景。本文將從非遺及相關文化的產業環境、基礎現狀和原則規律入手,探討新時代非遺相關產業創新發展的路徑。
文化產業的發展依托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消費升級的新機遇,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內的傳統美術、傳統工藝類項目具有直接生產產品,帶動就業,激發經濟活力的顯著作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1]指出,要“加強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創新,挖掘技術與文化雙重價值。將現代設計融入傳統工藝,推動傳統手工技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傳統手工技藝提升品質、優化市場、帶動就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要與時俱進,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當今文化消費激增的形勢,通過生產創造、產品創意和技術創新進行轉化,讓其在當下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依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2],我們梳理出非遺及相關文化的基本范疇,即為社會公眾提供非遺產品和非遺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和管理。主要包括傳統表演藝術、民俗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宣傳展示活動。
2.傳統工藝美術品制造和銷售。包括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項目相關的傳統陶瓷燒制、雕塑工藝品、金屬工藝品、漆器工藝品、花畫工藝品、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抽紗刺繡工藝品、地毯掛毯、珠寶首飾及有關物品、文房四寶制造、中樂器制造、傳統印刷技術、傳統玩具制造、其他工藝美術及傳統禮儀用品制造等。
3.傳統藝術表演。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及民俗活動中的表演部分。
其中“傳統工藝美術品制造和銷售”不僅具有社會屬性,同時具有經濟產業開發利用價值,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具有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促進產業發展、助力經濟振興的獨特優勢,這部分內容將作為本文重點研究的方向。
傳統工藝美術在我國歷史悠久,非遺資源品類豐富,特色鮮明,內涵厚重。以河北為例,河北省非遺及相關文化產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較好,形成了一批口碑好、品質強、市場銷路好的重點項目。據統計,990項省級以上非遺名錄中,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有346個項目,占比34.95%。其中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0個,18個項目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名錄。衡水習三內畫公司等5家企業列入全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現有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7個,非遺文創開發示范基地20個。形成了一批年產值500萬以上規模產業,曲陽石雕、蔚縣剪紙、衡水內畫、大營裘皮、寧晉工筆畫等已發展成產值達幾億至幾十億級的產業集群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古城香業、曲陽宏州石業等成為全國行業領軍非遺企業,安次區第什里風箏小鎮、大城縣宮廷木藝小鎮、曲陽定瓷小鎮、青縣中古紅木小鎮等正成為非遺相關文化產業聚集的基地,以上為非遺相關文化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一是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弘揚為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國家和各地出臺的弘揚傳統文化、傳統工藝振興的一系列政策為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
二是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對文化的需求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三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激發了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創新活力。《“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3]提出“以數字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文化創意與創新設計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關產業相互滲透。”新興技術對文化的影響日益突顯,互融共生,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一個新動力。
一是從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實力布局看,表現為“小弱散”的特點,即生產規模相對小,多為中小微企業乃至作坊式生產;企業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弱;經營相對分散,沒有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二是從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發展程度看,表現為“不合理、不平衡、不充足”,即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結構仍不合理,傳統工藝類產業和傳統產品比重大、非遺新興業態和表演類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發展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融合發展不充足,產業鏈不長、產業集群偏弱、市場開拓意識不強。文化資源利用率不高,文化產品創意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專業人才不足,品牌效應和國際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從非遺相關文化產業政策保障看,現有非遺相關文化產業政策落實不到位,非遺相關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力度小,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分類標準和統計規范尚不明確等。
(一)堅持科學保護,弘揚價值。遵循非遺傳承發展規律,根據非遺保護事業發展進程,進行分類保護、整體保護。尊重地域文化特點,保護文化多樣性,維護和弘揚非遺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價值。
(二)堅持守正創新,合理利用。以文化需求和融入生活為導向,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相協調。同時,以高品質工匠精神激發創造活力,挖掘創造性手工的價值,推動產品提升,鞏固品牌建設, 增強非遺相關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三)堅持培育產業,健全市場。尊重非遺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屬性,特別是發揮傳統手工藝原地就業、準入門檻較低、適合家庭生產的優勢,促進就業創業,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按照產業特點建立健全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市場體系。
(四)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管理。發揮非遺綠色發展的優勢,始終將生態保持放在重要位置,完善規范傳統工藝類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管理制度。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生產要符合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及安全生產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性創新發展要尊重非遺項目的活態性、傳承性和整體性基本特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市場運作,貫通歷史與現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生產生活,更好滿足人們文化消費升級的需要。
(一)建立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名錄。根據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區域發展布局,加快建設和儲備一批示范性強、帶動力大的非遺相關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在各地謀劃實施有基礎上,建立非遺重點產業建設項目庫。研究制定非遺相關文化產業重大項目扶持政策,充分調動相關財政資金或基金,對非遺相關文化產業重大項目予以傾斜支持。加強對重點非遺相關文化產業項目的招商推介活動,制定重點非遺相關文化產業項目投資指導目錄。
(二)加強非遺產業帶動。推進非遺相關文化產業與科技、旅游、工業、農業、信息、體育、教育、金融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拓展非遺相關文化產業鏈,建立文化與相關產業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融合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開展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示范企業、非遺工坊、非遺小鎮,形成各具特色的非遺相關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三)加大非遺產品開發。開展非遺產品創意設計教育培訓和創意產品評選推廣活動,發揚工匠精神,強化市場意識,提高傳統工藝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鼓勵傳統工藝項目保護單位引入現代管理制度,改進設計,改善材料,開展產品質量提升活動,實施品牌提升行動,以高品質的技藝附加值提升傳統工藝產品的整體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強化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保護知識產權意識,及時注冊產品商標,培育具有特色的傳統工藝知名品牌。
(四)激發非遺市場活力。理順非遺相關產品供求體系,完善供給結構,促進文化消費,明確市場定位。搭建非遺產品宣傳交易平臺,實施非遺電商專項工作推進計劃。推動跨地域交流合作和行業資源整合,促進非遺相關的技術、材料、人才、信息等文化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在一些影響力較大、非遺企業集中的地區推動建立行業聯盟,通過行業管理實現資源整合,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市場秩序。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豐富旅游文化體驗。擴大非遺相關產品對外貿易,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拓展國際市場。
(五)促進非遺科技融合。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及現代科技公司等幫助非遺項目分析明確產品的核心技藝、產品價值、目標消費群體及準確的營銷路徑,提升非遺相關產品在設計、工藝、服務形態方面的科技支撐。鼓勵和支持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非遺相關產業的傳承發展。運用現代傳播技術,通過直播、短視頻、動漫等傳播方式推進傳統表演類項目內容創作、表現手段等方面的科技創新。
(六)強化非遺人才支撐。鼓勵引入知名設計師、職業經理人參與非遺相關產業產品設計和項目運營管理。推廣建立非遺大師工作室。著力培養一批既懂技藝制作又懂管理和網絡信息的綜合型非遺產業人才。培養鄉村振興非遺工坊帶頭人,宣傳典型,鼓勵勞動致富。研究非遺職業技能培訓的補貼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強對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門管理人員的非遺產業專題培訓。
要將以上措施落到實處,還需要各地相關部門提高重視,健全機制,加大扶持,形成合力。同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建設非遺展示、傳習場所和公共服務平臺。運用市場和產業手段對非遺資源進行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促進非遺相關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