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沁怡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
民族唱法追求的是自然地聲音,在演唱歌曲時感情要求更加豐富細膩,民族唱法在經過西洋美聲唱法科學的發聲方法潤色后,在音色上更加圓潤飽滿。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有共性也有區別,常見共性在于都要求科學的發聲方法和豐富的感情處理,明顯的區別在于民族唱法對曲目的咬字行腔上要根據中國語言文字的發聲特點,依字行腔,講究“字正腔圓”。本文主要是對民族唱法如何自然地歌唱進行總結,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擁有一個良好的呼吸狀態有助于更好地歌唱。其次是對歌曲的咬字行腔。咬字行腔是歌唱的枝干,有了通順自然的語言,才能把歌曲撐起來且唱完整。最后就是情感的表達和處理,情感是對一首曲目錦上添花。單有好的聲音是遠遠不夠的,若只一味追求聲音傻唱,就會失去聽眾。我們要用“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用美好的聲音和豐富的情感去打動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一首作品。
唱好民族唱法,首先要學會說,然后再學會唱。這便是追求聲音的自然,語言的親切。我們可以先說后唱,邊說邊唱,隨音樂情感去訴說。因民歌都是中國字,中國的漢語言講究字正腔圓,發聲有字頭字腹字尾。[1]而外國的歌曲都是字母,本身設計也是根據五個母音“a”“e”“I”“o”“u”的發音特點。所以在演唱的時候咬字會更加方便。所以民歌中聲音位置的統一也很重要。應該在聲音自然的基礎上,達到聲音統一。
民族唱法的歌唱理念應簡單、自然。簡單就是心無雜念,在演唱過程中,不要總是想著方法以及唱的每一句應如何發聲,那樣會讓整個人身體和聲音緊張。自然就是像說話、朗誦樣的歌唱,是在旋律上進行激情、親切的演講。
母音“i”等于“a”,以前在唱“a”的時候,人們通常喜歡把嘴巴張得很大,其實這樣反而會讓聲音向后倒,憋在身體里出不來,聽起來便會悶悶的無音色。事實上可以在演唱“a”的時候保持著演唱“i”時候的口型,嘴巴不用張太大,這樣會既有音色也能達到聲音統一。
聲帶是我們發聲器官重要組成部分,在歌唱器官粒所起到的作用相當于鋼琴鍵盤,氣息就相當于手指,氣息和聲帶不斷地發生碰撞和沖擊,才能發出聲音。聲帶在唱歌中舉足輕重,如何用好聲帶是唱歌的關鍵。在唱歌中,很多人的聲音容易出現“小碎抖”,就是喉頭不穩定。原因在于沒有把聲帶拉緊唱。其實人的聲帶就跟器樂的構造一樣,大提琴的聲音低且寬,所以它的構造就是寬且大,而小提琴的音色細、高且亮,它的構造也是小而窄。所以音唱得越高,聲帶就要拉得越緊。而且在唱高音的時候,必須音量減小,直接點到那個點,不需太大聲音,不然音高便會偏低。在這里可以舉一個恰當的例子。我們可以聽鋼琴上從低音到高音按鍵的聲音,低音是寬厚的,而越往高,聲音越細越窄。同理,唱歌音越高,聲音的音量也要減小。
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動力和基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對呼吸的運用上是相通的。要準確的運用呼吸,才能將歌曲的發聲、頭腔的共鳴和情感的表達緊密結合起來。[2]歌唱時沒有氣息支撐,就會用其他地方發力,比如喉頭、嘴唇、舌頭及肢體的各部位,這時我們會發現,高音很難唱上去,中聲區的聲音也會顯得不自然,聲音不連貫不通暢,也就談不上怎樣表達歌曲情感了。我國古代民族聲樂理論就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3]可見掌握正確呼吸方法的重要性。
想要自然流暢呼吸,可以找平躺在床上睡覺的感覺,這時呼吸的感覺就很自然,而且吸的很深,直至橫膈膜。還有我們吹蠟燭的那一股勁,吸的氣也是非常深的,整個橫膈膜和胸腔都會打開。歌唱時要求吸氣無聲響,當我們聲音很大的去吸一口氣時,那口氣會吸的很淺,可當我們無意識的,就像正常呼吸那樣吸一口氣,這口氣反而會吸的很深。自然地呼吸不僅要求我們呼吸要自然,連換氣也要不知不覺中進行。正確的呼吸要求胸腔和腹部必須適度擴張,因控制氣息的力是向下的,所以會有種感覺:聲音是從肚腹部唱出去的,也就是所謂的“氣沉丹田”。在演唱歌曲時,正確的換氣處理有助好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在演唱歌曲前,我們需要先把歌曲唱熟,熟悉歌詞內容并與旋律相結合,找到合適的換氣點。初學聲樂時,唱的歌曲都較簡單,一些老師為讓學生自然換氣,通常選擇兩個小換一口氣,這種方法對初學者氣息還不是很足的情況下,在訓練歌曲的演唱和呼吸上效果不錯。但隨著歌曲難度不斷變大,歌唱能力不斷增強,這個方法并不適用于民族聲樂的每一首歌,在我們的肺活量不斷變大的情況下,尤其顯得死板。許多民族聲樂的歌曲有很多附點的音符節奏,我們可以根據歌曲感情處理的需要,在附點后面偷換一口氣,也可根據歌詞的意境來選擇換氣點。
歌唱中的咬字,其實就像說話一樣,除了要咬準字頭外,還要注意字腹的口型和字尾的收聲,結合情感的處理,做好“字正腔圓”。[4]
《藍色愛情海》是一首抒情的中國聲樂作品,這首曲目雖無太高高音,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它的后半部分抒情、激動的地方都是在小字二組的“fa”“sol”上,這對唱者的咬字有很大要求。在一句話里面,不能每個字都重咬,應把有的字突出,有的字則較弱,輕聲帶過就行。若整句話都咬文嚼字,便會沒有語感,唱起來也會很吃力。掌握好咬字唱起來也會更輕松。比如說其中有一句是“把心兒連起來”,許多人唱那個“兒”字的時候就會直接唱“er”,而這個“er”在小字二組的“sol”上是很難唱的,在慢慢了解了民族歌曲的咬字行腔后,我們可以用“a”來代替“er”,這樣就更利于行腔了。
有一首中國藝術歌曲叫《海的思念》,整首作品要求我們用稍慢、激情的感覺去演唱。這就更加考驗了唱者的行腔咬字。若字沒咬好,運氣也會困難。曲目第一句“站在海岸上”,“站”字占了兩個音的時值,許多人直接就發了“zhan”音,而沒有注重字頭、字腹、字尾。“zhan”的字頭是“zh”,字腹是“a”字尾是“n”,所以在發音的時候,字頭先有力的噴出,主要把聲音控制在字腹“a” 上,最后結束在字尾“n”上,而不是一口氣就把整個音全唱出來。還有后面一句“我遠望那一片白帆”,這句中的“帆”字一共占六個音共五拍。像這種在一個字上有很多音的變化,且停留很長時間的,在咬字方面要多加注意。“帆”字的字頭是“f”,字腹是“a ”字尾是“n”。若不懂行腔咬字,我們通常會在第一拍便直接唱出“fan”,然后后四拍全部唱“an”,這顯而易見違背了民族唱法的行腔咬字。正確的方法應是在第一拍的時候就把字頭“f”用力噴出,中間幾個音全部唱“a ”,最后才收在“n”上,這才是正確的咬字,聽起來更舒服,唱者演唱起來也會更加方便。
要想把一首作品唱好,就得唱它的情。歌唱藝術的目的就是唱“情”,以“情”感染聽眾。但是,怎樣去表達一首歌曲的情感呢。首先,我們得了解一首曲子的內容,仔細讀懂歌詞到底寫了什么,要表達什么樣的感情。然后,根據自己理解的意思將情感表達在歌曲中。在中國作品中,歌劇表達的情感是最為強烈的,我曾唱過一首歌劇選段《海風陣陣愁煞人》,選自歌劇《紅珊瑚》,其選段《海風陣陣愁煞人》是珊妹的唱段,唱出了在漁霸的欺壓下漁家遭受的不幸和苦難,表達了漁民盼望早日解放的急切心情。所以在演唱的時候,唱者必須把握好這種情感,把珊妹那種受了欺壓后的悲憤、思念愛人的心切和知曉人民解放軍要來解救漁民的興奮唱出味道來。
一首曲目,光去表達情感是遠遠不夠的,對其細節的處理也很重要。《海風陣陣愁煞人》吸收了河南地方戲曲和民歌的音調,第一段由歌詞“海風陣陣愁煞人”開始,將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展現出來,“海”字要用強音加上感嘆的語氣,“風”字由弱到強,富有激情地將其噴出,“陣陣”二字,仿佛那一陣又一陣訴不盡的苦難,所以這里的聲音要往低迂回,到“愁煞”二字要吐得鏗鏘有力,聲音要突然頓一下,等伴奏聲音出來以后,再用悲痛的情感激發出“人哪”,緊接著的高音“sol”需運用聲音的爆發張力把聲音送出去,待旋律轉入拖腔,聲音力度要減弱,這時的運腔可以稍作委婉。[5]在唱高音“re”時,顫音也是由弱到強,由慢漸快地將聲音送出去。第二段的演唱借鑒了戲曲“慢三眼”的板式手法,采用戲曲拖腔,演唱時要求音色柔中帶剛、百轉迂回,最后一句的“苦”字可唱的長一點,以表達苦難的深重及盼望苦難早日盡的心情。第三段主要表現出漁家人民盼望解放的熱切心情。這里的情緒要飽滿、激動、興奮,但速度要在“此話想必都是真”這里緩下來,突出“真”字;在拖腔中,要把終于從苦難中走出來的激動心情唱出來。最后一段仿佛又回到現實中,開始兩句用的是近似戲曲中“流水”的板式,這里要唱得細膩而堅定,到第三句時節奏漸漸放慢,作為鋪墊,引出最后一句,要唱出珊妹百般的忍辱負重和被逼無奈。[6]
歌唱學習是個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過程,我們的聲音也從自然—不自然—自然不斷改變,隨著歌唱理念的更新,人們的歌唱追求也在不斷進步,科學的發聲方法和自然的聲音是我們歌唱者需要一直去追尋和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