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凌凌
(蘇州科技大學,江蘇蘇州 215000)
1.文藝類社團是高校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高校文藝類社團從組織上呈現出比例高、人員眾、范圍廣的特點。筆者隨機抽取近十年部分高校的年鑒、官方網站等公開資料,一般文藝類社團在全部社團的占比在15%-30%之間。在近期舉行的全國高校學生社團影響力評選活動中,文藝類社團占到入選總量的34.3%;眾多的文藝類社團中,一些大類如:文學、戲劇、舞蹈、合唱、音樂、美術、書法等,幾乎在每個高校都有不止一個的學生社團;從活動的開展上,高校文藝類社團呈現出參與面廣、顯示度高、活躍性強的特點,這些社團吸引著高校學生中眾多文藝愛好者和積極分子,在各類校園主題活動中豐富形式、陶冶情操、展現才藝、傳播文化;相當一部分地區性、行業性以及全國性的比賽、交流也都是在這些社團及社團成員的基礎上逐漸展開并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同類社團之間的校內交流、校際交流以及不同類別文藝社團的聯合展示更是極大地促進了文藝類社團的發展壯大。
2.文藝類社團是校園文化和高校美育的重要載體。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精神生活的豐富和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不斷深入,非藝術類專業大學生中有文藝特長的學生比例逐年增加,形成了藝術類社團骨干成員的主要來源,文藝類社團的專業水平也有所提升,活動也日趨豐富。在活躍校園生活,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成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股重要力量。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改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對學校美育工作的目標定位有了更高的標準,把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作為一個主要任務來要求,尤其重視高校藝術社團的建設,要求文藝類社團的活動在參與度和影響面上進一步提高。這些要求在指出了高校文藝類社團美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對高校文藝類社團的建設發展指明了目標方向[2]。
3.文藝類社團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陣地。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早在2005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中就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文藝類社團有著較為鮮明的價值導向和意識形態辨識,更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陣地[3]。文藝類社團的組織建設、專業活動也對社團學生骨干的成長發展提出了全方位要求,尤其在思想政治方面,更加應該以更高的標準和更加嚴格的管理來鍛煉和使用學生骨干,使之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堅守者。
1.規范化程度不高。文藝類社團一般比較強調 “志同道合”,在管理比較松散,制度不全、剛性不強的問題比較普遍;跨年級、跨專業成員的大量存在,導致團隊成員之間的互補性、協調性、穩定性都需要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團管理團隊、業務團隊的建設和發展;一些學校對文藝類社團重視不夠,很多社團處于“自然生長”狀態,致使各學生社團規范化程度不一。
2.專業化程度不足。一些高校在學生社團指導教師的配備上存在虛化、弱化的傾向,以團委、輔導員全面充任指導教師的現象比較普遍;一些配備了指導教師的,由于管理歸屬、績效考核等因素,常態化的專業指導往往流于形式或不了了之;一些未設置相關文藝類專業的高校,相關的師資和專業人才較為缺乏,無法給予文藝類社團有效的指導和管理,只能倚重專業特長的社團成員,從而制約了社團本身專業水平的提升;很多文藝類社團是高校“第二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但把學生社團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里的少之又少,相關的績效也不在教師的考核指標里,“第二課堂、有堂無課、有課無師”正在變成學生文藝類社團的最大短板。
3.投入保障不力。雖然各高校都有學生社團的專項經費,但缺乏嚴格的預算和充足的投入,很多都只是停留在事后報賬的水平;在資源的投入上,因為重視程度和管理效能的因素,造成社團投入的不均衡、不充分,不能形成促進社團專業化發展的良性循環;文藝類社團大型活動的開展有賴于較大的資源投入,在場地、器材等方面的支撐需要學校多個部門協調解決,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文藝類社團的建設發展;內部經費籌措和外部支持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制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文藝類社團而言,必要的經費支持和資源保障,是保證文藝類學生社團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
4.發展定位不清。文藝類社團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商業環境的影響,這既有有利的一面,客觀上提供了較好的培育土壤和一定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功利化傾向。一些所謂的“商業演出”“特約贊助商”等等,成為一些高校文藝類社團的主要活動和生存方式,客觀上偏離了學生社團的宗旨和初衷,非常不利于大學生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過度的娛樂化和商業化,還造成了文藝類社團文化底蘊缺失、價值導向不明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而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校園文化娛樂化、商業化的不良傾向。“豐富的娛樂,貧瘠的文化”成為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普遍現象。
1.加強文藝類社團的組織領導。加強文藝類社團的政治引領,具備條件的學生社團原則上應建立臨時黨支部或團支部,承擔政治理論學習、研究社團重要事項等職責,黨團骨干要在社團活動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黨委學生工作部門和共青團組織要切實承擔起學生社團建設發展、統籌管理的職責,加強研究規劃,登記年審、骨干遴選及考核評比等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項,推進黨的領導具體化;加強黨建、團建,把黨建、團建與社團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辦法》的要求成立學生社團管理部門,全面負責學生社團的具體指導;配備專職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落實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評議機構的日常工作和社團建設管理具體事務等[4]。
2.厚植文藝類社團的底蘊土壤。高校文藝類社團日常活動的開展既要堅持立足校園,也要重視結合專業、結合地方、結合行業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行業文化的內涵;注重在內容上和形式上與學校定位、地方特色、行業優勢形成有機結合,進一步拓展外延,促進文藝類社團的可持續和特色發展;依托學科專業優勢,圍繞文化傳承創新開展專題研究,進而指導和引領文藝類社團的建設和發展,增強文藝類社團的創造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3.激發文藝類社團的創新活力。創新是五大新發展理念之首,也是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命力所在。目前高校文藝類社團在建設發展中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還略顯不足,應該在創新上下功夫。在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探索機制、營造氛圍、引入資源,逐步激發文藝類社團創新、創業的活力,為文藝類社團傳播創新創業文化提供支撐;進一步加大鼓勵創新、激勵創造的力度,在鞏固基礎的同時,廣泛開展觀摩、交流,鼓勵相同相近的社團之間加強互動,互相砥礪、相互啟發;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培育,以原創基地、創新大賽等形式鼓勵當代大學生綻放自己、展現風采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
4.塑造文藝類社團的品牌形象。文藝類社團的品位、質量是建設水平的集中體現,文藝類社團的品牌是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高校文藝類社團受到社會上娛樂化、商業化的沖擊,導致文藝類社團活動也相應出現功利化、低俗化的傾向,對原有的品牌形象形成一定的傷害,只有不斷加強社團內涵建設,以優秀的作品和豐富的活動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社團品牌的校園形象、社會形象。在文藝類社團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品牌意識。一個優秀的社團品牌是幾代甚至十幾代社團成員接續奮斗,長期積淀才逐漸形成的,也承載了學校發展的歷史和多少校友的青春回憶,一定要注重把文藝類社團的社會文化教育功能具體化、品質化、品牌化,不斷擴大品牌在大學生和社會上的影響。
5.構建文藝類社團的支撐體系。文藝類社團的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從學校層面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指導思想、目標定位、規劃舉措,把學生社團的管理架構、支撐體系和激勵機制和學校的整體改革發展結合起來,形成長效機制,這樣才能孕育更多更好地文藝類學生社團。學校的主管單位和各級管理部門要通力合作,在專業設備、專業場地和專業指導老師等方面的支持,在日常運轉、重大活動、專題攻關等方面提供足夠的資源保障,構建運行資源保障體系;依托高校“第二課堂”的育人體系,統籌推進人才培養和學生社團建設發展的有機結合,形成較好的教育支撐體系;把社團建設發展的成果和目標納入學校的工作考核體系中,統籌完善社團專業指導教師的目標責任、績效考核,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目標體系,充分調動專業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文藝類學生社團的建設發展。
文藝類學生社團始終是高校學生社團重要組成,辦好、辦精文藝類社團需要從頂層設計、制度規范、氛圍營造、專業引領、資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貫徹落實教育部、團中央的工作要求,緊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抓好學生社團的內涵建設,做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讓各類學生社團活動在“五育”并舉中發揮作用,把文藝類學生社團做成價值引領的陣地、校園文化的高地、學生成長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