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雙楠實驗中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形式,要求語文教師要建立在學科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整個教學環節都需要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最簡化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進而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逐漸的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語文能力[1]。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不再那么拘束,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形成和諧的教學氣氛,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比如,在學習《找春天》時,教師就可以借助聊天的形式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氛圍之中。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春天在你的印象里是什么樣子的?因為這個問題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回答的也會比較積極:“春天有花,很漂亮”“春天很暖和,可以郊游”。此時教師要及時表揚那些回答了問題的學生,其次教師可以接著說:“同學們說的都很好,那么今天就和老師一起在語文書中找春天,看看書里是怎樣形容春天的。”以這樣生活化的語言溝通形式,來激發出學生的興趣,進而讓學生更加投入到學習之中。
因為語文具有一些特點,可以通過生活化的形式來展示語文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的理解文本知識,還可以優化語文學習的效率,同時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比如,在學習《我不能失信》時,因為文本的對話比較多,教師也可以借助這一特征以生活化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邀請幾個學生來進行對話,其中一個學生讀白,另外的學生就分別扮演文章的主角。以這樣的方式來授課,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還能激發出其他觀看學生的興趣,與此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從幕前轉至幕后,做課堂的推進者,及時引導學生并用問題的方式深化學生的思考:什么叫做不能失信?從這篇文章中你學到了一些什么人生道理?再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進行討論,并鼓勵學生主動講講自己的看法。另外,教師還要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自發性學習,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般來說,生活是語文的供給者,語文又總結了抽象的生活。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對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進行充分挖掘,進而豐富語文內容,打開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并體驗生活,以便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書寫作文之前,一般都要為學生講解如何描寫細節,并對描寫的語句加以豐富,以“媽媽說我真聽話”為例子,可以這樣來增添語言細節的書寫“媽媽說:‘你真乖’”,再加上一些動作“媽媽一邊撫摸著我的小腦袋一邊說:‘你真乖呀’”,此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繼續分析,再將媽媽的神態加進去:“媽媽一邊摸著我的小腦袋,一邊笑著說:‘你真乖呀’”。以這樣比較簡單的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只有在寫作文之前對作文的內涵進行感悟,才能寫出真實的情感。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比較常見的主題,讓學生之間互相探討,比如生活中較為典型的“扶不扶”,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以這樣的方式帶領學生學會從生活入手,進而從生活中發現語文。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前提,再根據語文教學內容展開生活化的教學,并在整個實施過程中要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生活化處理,進而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強化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