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水電站庫區移民服務中心 福建 三明 365000
在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當今社會,我國給予河流治理工程高度重視,并大力投入了人力、物力、財力,雖然有效解決了農田防洪安全問題,但結合實踐情況來看,依然存在河流治理與生態環境相互矛盾的問題,導致河流周圍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不能充分滿足新時期可持續發展需求[1]。為了促進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求強化河流治理水平,并在積極探索水環境保護手段的同時融入生態設計理念。
結合傳統河道治理實際情況來看,大多采用人工截彎取直、清淤開挖拓寬河道等方式,并廣泛利用混凝土等硬質材料,以此來提高河岸強度和硬度。這種治理方式不僅成本較高,而且嚴重影響了河道周圍生態環境,具體如下所示:
(一)對生態持續發展產生影響。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河流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越來越受到社會群眾以及職能部門的廣泛關注。為了有效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各地區紛紛開展河流治理工作,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職能部門在河流治理過程中普遍將重點放在防護保障方面,只認識到了河流對農田和周邊村莊產生的作用,沒有協調好河道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導致河流治理方案不符合生態持續發展需求。具體來說,傳統河流治理方式大多為封閉式,使得河流逐漸向渠道化方向發展,為微生物滋生和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嚴重影響河道自凈能力[2]。另外,由于河流治理大多選擇硬性材料,導致水生物無法在堅硬結構上生長,使得水生動植物大量減少,不利于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發展。
(二)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影響。現階段,各職能部門在河流治理過程中大多選用人工防汛材料,這種材料不僅成本較高,而且會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尤其新時期背景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防汛材料種類日益豐富,在價格和質量方面不盡相同。部分職能部門受資金不足等條件制約,容易選擇價格低廉、質量較差的防汛材料,導致材料受河流長時間沖刷、侵蝕降低性能,并分解出大量污染物物質,最終污染水體。除此之外,在封閉式結構保護下的河流缺乏自然靈氣和精神,失去了休閑娛樂的作用和價值,無法滿足社會群眾親水需求。
(三)對景觀環境產生影響。在傳統河道治理過程中,職能單位為了節約成本,降低治理難度,通常會選用最簡單的改造方式,使得河道斷面較為單一。雖然從整體來看走向筆直、整齊規范,但卻與自然環境中的蜿蜒河流相差甚遠,無法充分滿足社會群眾返璞歸真、親近自然的需求。另外,傳統治理方式下的河道缺乏生機,河道周圍以及水體中動植物稀少,嚴重影響河流的美觀性和生態性。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人們環保意識逐漸提高,促進河道治理不斷向生態方向發展?,F如今,國內外已經相繼出現了河流治理的生態技術和生態材料。其中包括植草技術、土工材料綠化網等。雖然這些材料和技術的起源并非全部來自河道治理,但是可以為河道生態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河道形態生態修復。將生態設計理念融入到河道形態修復過程中,就是將傳統人工截彎取直的河道結構進行調整,使其更加貼近自然環境中彎曲河道,從而營造出不同流速和流路的水流,保證河流深淺不一、造型各異,一方面有利于恢復河流生機,另一方方面可以滿足社會群眾親水需求[3]。
(二)生態護坡
1.采用植被護坡。在河流生態治理過程中,職能部門可以利用根系較為發達植物護坡,一方面能夠滿足防沙固土需求,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能夠發揮造景功能,提高河道整體美觀性?,F如今,西方發達國家在河流治理工程中,采用水力噴播方式,將種子、肥料全部噴射到河道邊坡上,這種方式不僅速度快、效果好,而且能夠對人工施工難度較大的邊坡進行有效防護,并且這種方式不受土壤、氣候等條件影響,同時可以降低后期維護管理費用,充分發揮河道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采用鋪石或拋石方式護坡。采用拋石方式護坡,就是將卵石、石塊等天然石全部拋到河道邊坡處。這種防護方式操作簡單,并且可以有效阻擋洪水。另外,拋石過程中石頭與石頭之間會產生縫隙,有利于為水體中的水生物休憩和游玩提供場所。而鋪石護坡則是將卵石、石塊等天然石有規律的鋪設在河道邊坡,使石塊與石塊時間相互咬合,這種方式多見于水流湍急處,如果緩流處洪水時間較長也可以采用這種護坡方式[4]。在鋪設過程中石頭之間產生的縫隙無需填補,水下部分可以供水生動物休憩、游玩,陸地部分可以供昆蟲生存和發育。由此可見,采用鋪石或拋石方式護坡。不僅能夠保證生物多樣性,還可以突出河流的生態特征。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在閑暇時光親近自然、體驗自然,成為社會群眾的迫切需求。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各地區需要重視河流治理工作,在滿足其防護功能基礎上,充分體現其生態效益。這就需要職能部門在傳統河流治理基礎上融入生態設計理念,為社會群眾營造休閑、娛樂、安全、防護與一體的河道工程,從而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