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第一實驗小學 山東 新泰 271200
體育作為促進小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重點學科,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日常學習壓力,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育素質?,F階段,大部分小學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體育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落后,不利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制約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加強對體育課堂教學環節的重視,更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體育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小學體育教師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其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是促進學生體育素質發展的重要途徑,分層教學應用于小學體育課堂中,是教師根據學生不同身體狀況制定不同體育運動目標的表現,教師利用分層教學的方法,能夠對學生的運動能力進行區分,根據學生的運動程度制定教學計劃,有利于提升學生體育鍛煉的自信心,保證體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當前,我國效果體育教育在教學效果上呈現出發展滯后的特點,教師在開展體育實踐活動期間,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較深,不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其次,體育教師的教學內容單一,教學資源匱乏,無法對學生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導致學生喪失體育運動的興趣;最后,小學體育基礎設施及運動器材不完善,體育教師能力有限,體育教學過程流于表面,不利于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提升[1]。
3.1 制定體育分層教學的教育目標 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實踐活動前,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深入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計劃,完善體育教學流程,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制定體育分層教學的課堂教育目標,促進全體學生體育素質的提升。一方面,小學體育教師要將分層教學法作為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關鍵因素,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將不同體育運動基礎的學生進行層級劃分,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性格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科學分組后,制定難易程度不同的教學計劃,同時根據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靈活調整學生的運動進度,保證每一名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均能有所收獲,提升學生體育運動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體育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期間,將學生作為課堂實踐活動的主體,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探索意識,同時,體育教師要根據分層教學法劃分出來的中等生及后進生進行適當的教學指導和幫助,在中等偏下體育素質的學生與體育綜合素質高的學生之間開展“小組幫扶計劃”,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將運動經驗和技巧共享給能力弱的學生,加強學生的團結互助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觀念,落實體育教學的課堂目標。
3.2 靈活調整分層教學方法 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期間,要對分層教學法的本質進行分析,提高分層教學法的課堂應用效率,提升學生的體育運動效果。學生在小學階段受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成長環境的影響,體育運動方面的差異較為明顯,體育教師面對學生體育素質發展狀況參差不齊的現象,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根據學生的體育素質靈活調整教師的教學方法,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育,對部分體育意識缺失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跟上體育教學進度,進而完成教師布置的體育運動項目,激發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體育素質的發展。教師根據教學方式調整的結果,針對體育綜合素質強、體育運動基礎好的學生,適當增加體育運動項目的難度,提高體育運動目標的完成標準,優化學生的體育知識結構,促使學生在體育課堂實踐探索過程中,構建起完整的體育運動體系,掌握體育項目的運動技巧,促使學生在濃厚的體育運動環境下實現自我突破,提高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2]。
3.3 建立分層教學評價機制 學生的成長在小學階段呈現出動態化發展特征,這一點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因此,體育教師要對學生的體育發展狀況保持積極的態度,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挖掘學生成長規律,在教學目標設置期間,結合學生的發展狀況調整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體育定位,促使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教師在課程即將結束時,要針對學生的體育發展狀況,建立分層教學評價機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考察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發展情況,同時實現對教師教學目標的考核,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體育素養的共同發展。
在小學階段開展小學體育教育,對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學校應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養力度,引進先進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體育教師要積極拓寬自身的體育理論知識,更新教學方法,利用分層教學的模式加強對不同體育運動基礎學生的指導,建立完善的分層教學評價制度,保證各個層級的學生均能在體育課堂上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促進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