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從2011年,江蘇省在部分高職院校中試行注冊入學招生模式,使得民辦高職院校的生源從純粹的高中生源向高中生源轉變為普通高中、中職、職高生等多樣化的生源。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稱《方案》),《方案》中明確了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鼓勵建立 “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為了能夠貫徹《方案》的要求,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的培養高質量的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號召,自2019年開始試行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制度。在這一趨勢下,高職院校的生源情況更加復雜,也為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的實施和實踐教學的組織等都帶了新的挑戰,也成為了民辦高職院校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我校是江蘇省內第一批建立的民辦高職院校,同樣面臨著這一重大考驗。
(1)普通高考生。2011年以來,隨著高考生源數量的下降,民辦高職院校作為高考錄取中的最后一道門,留下來的生源越來越少。比如,在筆者所在的學校,在2017年共招生1567人,其中高考生源人數是357人,2018年共招生1829人,其中高考生源人數是525人,2019年以來,隨著招生范圍的擴大,開始在省外招生,高考生源人數有所回升,達到703人。
(2)三校生。2011年,江蘇省實施注冊入學制度,很多中等職業技術學院、職業高中和技校的學生通過入學考試,升入高職院校。2016年、2017年、2018年中職生比例依次是。
(3)社招生。2019年,江蘇省率先在全國試行向社會人員招生制度,很多社會中的有志通過考試進入全日制高職院校學習的人員參加“職教考試”,進入高職院校。2020年,我校也開始招收社會人員,第一批招收了32人,而且只集中于一些工科類的專業。
(1)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由于學生來源差異較大,不同來源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的表現上也不同。高中來源的學生,雖然經歷了高考中的挫折,但是,由于他們經過了三年高中的系統的學習,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系統化的知識的基礎。而對于中職生來講,他們經過了中等職業技術學院、職業高中、技校的學習,接受了比較完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是在高職階段其他的基礎科目,比如英語、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卻是明顯吃力。而社會招生人員,他們由于較長時間甚至是多年從事某一職業,使他們具備這一職業的某一方面的技能,而在基礎理論、其他文化知識和專業領域的其他技能相對薄弱。
(2)學習能力的差異大。不同生源的學生在高職階段所表現出的學習能力也存在著千差萬別。高中來源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以及語言表達和邏輯能力方面都明顯優于其他學生。而中職來源的學生在中職階段學習了某一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高職階段的學習中,也能表現出比較好的專業意識,對于一些技能類的內容接受更快,而且也更容易獲得學習上的成功。社招人員由于一段時間沒有接觸文化課、理論課的學習,對于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能力相對較弱,但是動手實踐能力更強,對于一些沒有特殊要求(如藝術技能之外)的專業技能學習起來更加容易。
(3)學習動機的千差萬別。在學習動機方面,不同的學生表現更是千差萬別。首先,普通高中來源的學生,一些因為高考的失利,不得不選擇了高職院校,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喜歡高職院校,更渴望通過專接本、專升本等方式,繼續深造;有一部分同學,進入高職以后,學習動機強烈,出于學好一門專業的目的,刻苦學習、訓練;一部分同學,自己學習動機不強,完全是被家長的意愿綁架而來,這部分同學學習起來完全沒有自主意識,學習愿望幾乎為零。其次,中職來源的學生,他們大多數都有深入學習下去的愿望,希望提升自己的學歷水平和專業能力,因此,往往學習認真;也有一部分同學為了逃避就業,而選擇了進入高職學習,這部分同學往往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不高,喜歡的、擅長的科目比較有興趣,而一些理論類的或者不擅長的科目,明顯缺乏學習的動機,在進入高職階段后,也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搖擺不定。社會招考的學生,他們學習動機明確,希望通過學歷的提升和系統的學習,掌握一門專業,并且通過學歷的提升,改善就業的環境,也能提高自己的薪資待遇,有更加廣闊的就業環境和空間。
1.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沒有及時轉變。招生制度的改革,彌補了高考生源下降,為民辦高職院校所帶來的生源不足的問題,給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送來了春風。由于民辦高職院校處于招生繩索中的最末端,生源規模直接關系著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此,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過于關注民辦高職招生的數量,而忽略了招收生源多元化、多樣化的特點。在省級主管部門的監督下,他們大多數都能為社會人員考試的生源,安排了專門的計劃,而對于中職來源的學生和高中生源的學生執行著同一套人才培養方案,很難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區分。
2.管理制度的落后。筆者所在的民辦高職院校地處長三角地區,是本省首批建立的民辦高職院校,建校后的教學管理制度相對比較完善。但是,隨著多樣生源的入校,在管理方面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遇到了問題,再來研究解決。在教學管理方面,比如,由于現在一些高職院校中的學生分批次報到,晚報道學生的開設課程與課程的學時不能與先報道的其他學生一致,導致大量學生積欠學分。由于一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校沒有完全實施學分制管理,導致部分學生到畢業時,仍然有課程沒有修習。在學生管理方面,不同來源的學生被分在相同的班級里,不同職高、中職來的學生被分在不同的班級中,這就給開展分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一些專業進行分層教學的嘗試中,遇到了選課系統的限制、教室資源限制等各種瓶頸。
3.教師因材施教的意識與能力不足。首先,一些學生中職已經學過的課程再來學習,明顯缺少興趣,而在一些基礎課程中如數學、物理、英語等課程中,由于沒有經過高中三年的學習,明顯學習吃力。一部分高中生源的同學,由于沒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在職業技能的課程的學習中也遇到困難,這些都極大的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一部分學習自律性差、堅持性不足的學生,出現自暴自棄、隨遇而安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特點和課程內容,開展分層教學,明確不同層次學生的目標、內容,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法。現實中,一部分專業教師對于多元化生源的認識不強,他們看到了生源多樣化的帶來的教學中的一部分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學不會的問題,由于受到教師評價機制的限制,教師改革的意愿不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關注學生的差異化。在知識的流動和傳播中,只重視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課程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的變革,無意于對學生開展不同內容、不同目標的教學。另外,民辦高職的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的把握,對于學生評價與分析能力不夠,導致因材施教開展困難,不利于學生培養,提高教學質量。
4.課程體系整齊劃一,區別度不大。在教學實施中,不同的學校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在筆者所在的學院,2011年后,就開始探索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學生半工半讀,完成在校的學習。近幾年,一些專業也開始探索現代學徒制的教學。雖然教學模式不同,但是在課程設置和培養規格上,相差不大。目前,除了社會人員的來源的學生有著單獨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日歷外,大多數學校中還是采用整齊劃一的教學體系,一些學校也在鼓勵各個專業探索開展中高職銜接課程,但是,最后由于投入不夠,各中職校、職業高中課程設置也有差異,導致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改革最終流于形式。
1.研究學生,轉變教學與管理觀念。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首先應該轉變管理者和教師的教學觀念。處理好辦學規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關系問題,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學校的標尺,時刻把學生的發展擺在首位。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引導教師和管理者充分的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知識、能力、情感與道德方面的發展,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和基礎,完善管理制度,組織開展不同的形式的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潛力,真正的實現因材施教。
2.完善針對不同學生的管理體制機制。結合不同學生的生源特點,民辦高職院校應不斷完善針對多元化學生的管理體制機制。在教學管理制度中,積極解決現階段所遇到的管理中的難題,加強管理問題的預見性,明確管理的職責和管理流程。針對不同類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將中職院校、行業、企業、校董事會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委員會中,討論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共同制定不同類別的培養方案。
3.建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開展分層次教學。生源的多元化需要獲得學習機會和個人發展的公平,為了能夠促進教育公平,保證并有效提升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規模,優化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改革課程教學模式。一方面,對于生源數量相差較大的專業,可以構建差別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針對不同來源的學生的特點,建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采用分類編班、按類教學的形式,根據學生的類別開展教學。對于數量差異較小的專業,可以采用混合編班的形式,在不同的課程中,采用課內分層次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4.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改革教師評價機制。教師作為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的主導者,他們決定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敗,是保證民辦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關鍵。開展分類、分層的教學實踐,離不開教師這一改革與實踐主體的參與,因此,生源多元化背景下,要求必須加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為開展不同來源學生的教學活動提供基礎,使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具備分析學生、設計教學、選擇內容、開展課程評價的能力。其次,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將依靠工作量評價和科研評價的體制,轉變為教學能力評價、教學改革與建設評價為主要內容的評價上來,推動教師積極開展中高職銜接、分層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5.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立體的、多層次的教學資源。新時期的學生,他們在信息技術發達,各類快餐文化交織的社會中成長起來,更易于接受新穎、多樣的互聯網文化,他們獲取知識的方式除了書本外,更多的來源于互聯網絡。這就要求民辦高職院校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需要滿足多元化的生源對教學資源不同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建設立體的多層次的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為學生開展小組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的學習提供資源支持。立體的、多層次資源的建設,也是教師開展分類、分層教學的需要,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有利于開展翻轉課堂、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