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尊史、研史、學史、用史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延續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黨史的優良傳統,賦予了黨史以“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劑”“最好的老師”之價值定位。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1](P11)這對黨史學習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闡釋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內在邏輯及其相互關系,對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勝利,就在于以高度的戰略自覺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學史明理就是要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掌握“三大規律”,以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之理。
1.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明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之理。作為一種兼具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2](P7)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科學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的基礎上,將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改造成最具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彰顯出馬克思主義不可比擬的真理力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依據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之規律,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動和組織起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參加革命,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革命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依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之規律,激發起全國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昂揚斗志,在平穩有序完成“三大改造”的基礎上,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扛住了內外部敵對勢力的打擊,穩固了社會主義政權。改革開放以來,黨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不斷推進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創造了中國經濟長達40多年高速增長的人間奇跡。學史明理就是要從黨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推進黨和國家發展的歷程中,體悟馬克思主義為何能夠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產生如此強大的影響力,進而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看家本領”。
2.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以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之理。中國共產黨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P12)這種自信來源于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把握。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科學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作為黨提升執政能力、推進治國理政的重要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指的是共產黨執政時應遵循的執政理念、應確立的執政目標和應采取的執政方式等要素組合而成的規律整體。其一,執政為民的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的顯著標志。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先后提出“為民服務論”“人民有利論”“人民根本利益論”“以人為本論”“人民中心論”等執政理念,始終抓住了人民是黨執政根基的規律。其二,獲得和鞏固執政地位是實現政黨執政理念的首要目標。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大力整治黨內出現的不會領導、削弱領導或者異化領導的問題,提高了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鞏固了黨的長期執政地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4](P43)這揭示出“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中最具根本性、最具重要性的問題”,[5](P9)體現出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全面深化。第三,執政理念的落實和執政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科學有效的執政方式的支撐。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黨在不斷完善執政方式的過程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黨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黨才能不斷化解各類風險與挑戰,增強黨的執政合法性。學史明理就要從黨史學習中加深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理解,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之“能”在于其執政理念的人民性、執政目標的科學性和執政方式的先進性,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3.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之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6](P10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于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歷史進程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相關論述之中,勾勒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言,我所在的黨并沒有任何一勞永逸的現成方案,[7](P582)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理解,需要基于大量歷史事實和發展進程之上。因此,中國共產黨在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指導下,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展開了結合本國實際的探索。毛澤東強調,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在各國具體實踐進程中的表現形式應有所不同。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8](P3)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逐漸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及其基本特點、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等認識,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適合本國發展實際的政策,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學史明理就是要從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中,把準“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相結合這一根本規律,深刻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學史增信要從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全方位增強自信。“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是我們增強‘四個自信’最堅實的基礎”,[1](P8)可以幫助我們深度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1.感悟道路成就,以增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深深扎根于對這條道路優越性的自我確證和堅定信念之中”。[9](P7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判斷國家道路正確與否,關鍵看它走這條道路所取得的成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基礎上,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展了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建設。40多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 679億元升到100萬億元、人均GDP從155美元升到1萬美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常年超過30%,并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一大國。這一串串閃耀的數字,印證著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特色反腐道路、中國特色扶貧道路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就,用鐵一般的事實印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偉力。學史增信就是要從我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中,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與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必然性,領悟我們堅決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的深刻緣由,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優勢。
2.感悟理論成就,以增理論自信。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波瀾壯闊史,就是一部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忠誠信仰馬克思主義,同時強調“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10](P533)創造性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觀點和理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共產黨堅持毛澤東思想,帶領中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推翻了反動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在創新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各個領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引下,黨和人民不忘初心、艱苦奮斗,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強起來的新征程。學史增信就是要從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史中,明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何以能夠成為經世致用的理論,進而在黨史學習中增進對理論的自知與自信。
3.感悟制度成就,以增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長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黨帶領人民創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就對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展開了探索,為黨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取得革命勝利提供了制度保障。1949年9月,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根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1](P342)1978年以來,以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改革為切入口,黨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和國家建設的進程中,黨尤其強調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聚焦制度主題,系統總結了“中國制度”的13個顯著優勢。學史增信就是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的歷程中,明確這一制度是黨和人民自己創造的、適合本國發展的、具有顯著治理效能的一套制度,進而在新時代更加堅定制度自信,不斷完善、持續發展這一制度。
4.感悟文化成就,以增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11](P349)是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部分構成的集合體。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清醒認識到“全盤西化”等主張均割裂了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因而持續推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相結合起來”,[12](P51)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比如,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民族精神,和“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論話語,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激勵著中華兒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洪流中奮勇前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文化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傳播中發揮著愈加強大的吸引力、輻射力、影響力。學史增信就是要透過黨的百年歷史,進一步體會優秀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深厚影響,進一步體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更加堅定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揚光大。
一百年前,革命先驅們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13](P8)學史崇德就是要在黨的奮斗史中體會和學習偉大建黨精神,崇中國共產黨人之德,以更加奮發向上的姿態建功第二個百年。
1.傳承求真精神,以崇堅守理想之德。真理指引理想,真理堅定信仰。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矢志不渝追求的是馬克思主義之真理和共產主義之理想。為了堅持真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科學的精神追求真理,在與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多次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使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種子成功在中國這片大地上生長、開花與結果。為了堅守理想,無數革命先輩不畏生死,帶領中國人民朝著逐步實現共產主義之理想不懈奮斗,不惜留下“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等“絕命書”。[14](P141)百年間,黨取得的一切成就,歸根結底在于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地堅持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一以貫之地堅持以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催人奮進。在現代社會各類思潮的侵襲、多重利益的誘惑下,黨員干部時刻面臨著想不想、能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堅守共產主義信仰的尖銳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把理想信念比作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告誡廣大黨員干部及時補好“鈣”、補足“鈣”,不斷提升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學史崇德就要從黨建立以來的光榮事跡和光輝歷程中領悟黨的求真精神,涵養堅守真理和理想的高尚品德,確保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
2.傳承踐行精神,以崇為民服務之德。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切實體現于黨救民、安民、富民、興民的實際行動之中。為求得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先驅們以開天辟地的勇氣,創立了一心為國為民的中國共產黨,拯救中國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之際;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以改天換地的精神,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確保了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中國共產黨以翻天覆地的膽識,實施改革開放,在保持國家長期穩定的基礎上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以驚天動地的魄力,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黨不僅在大事上一心為民、一心向民,在小事中同樣處處為民、時時利民。“半床被子”“一條棉褲”等紅色經典故事,無不彰顯出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之精神、為民服務之品德。學史崇德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牢記初心使命,站穩人民立場,崇尚共產黨員為民服務之公德,自覺將造福人民作為基本職責。
3.傳承斗爭精神,以崇勇于革命之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擲地有聲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政黨。”[15](P69)黨的歷史表明,“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斗爭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是黨戰無不勝的一大法寶。中國共產黨是在斗爭中實現了自身的成長、發展、壯大,也是在斗爭中率領中華民族迎來了解放、發展、復興。黨依靠“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同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作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依靠“艱苦奮斗”的斗爭精神,同極端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作斗爭,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依靠“敢為人先”的斗爭精神,同嚴重阻礙中國發展進步的僵化思想作斗爭,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依靠“刀刃向內”的斗爭精神,同所有破壞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黨內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將黨和國家的事業推向了全新高度。如今,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黨務必樹牢斗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13](P17)學史崇德就是要從黨推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承偉大斗爭精神,以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魄力,不斷將黨的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推向前進。
4.傳承奉獻精神,以崇對黨忠誠之德。“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精神的生動詮釋。[16](P144)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特質決定了為民奉獻就是黨的永恒追求,中國共產黨“兩個先鋒隊”的性質決定了對黨忠誠就是對人民忠誠。檢驗共產黨員是否對黨忠誠具有十分明確的標準,即是否能夠做到入黨誓詞中承諾的“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8](P71)為了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370多萬的革命烈士獻出了生命;為了保衛新生的國家政權,超過19.7萬名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生命;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1 800多名黨員干部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工作崗位上。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黨員在工作中獻出青春、獻出力量、獻出黨和人民需要的一切。學史崇德就是要從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黨和人民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榜樣力量中傳承黨的奉獻精神,在困難、苦難、災難面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踐行愛黨愛國愛民之德。
學習黨史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從學習中“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1](P4)經過百年的歷史沉淀,黨積累了諸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堅持推進理論創新。
1.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以保證事業順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16](P165)歷史表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現得越好,全黨的執行力就越強,黨和國家事業就越一帆風順。幼年時期,黨就堅持集中統一領導的原則,因此展示出了超乎尋常的強大領導力。1927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首次提出“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17](P753)有效促進了全黨思想和行動的統一。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繼續強調:“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18](P32)正因為如此,黨才能在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保持國家的統一與團結。1983年的整黨運動,黨以各級領導班子是否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是否形成了團結一致的堅強核心為檢驗標準,肅清了十年內亂的流毒,為全國人民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強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有力整治了黨內存在著的對黨中央權威無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搖擺、在貫徹黨中央決定部署時打折扣的問題,進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16](P7)學史力行就是要明確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一往無前的根本保證。
2.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6](P310)黨的歷史證明,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是黨奪取政權、穩固政權的制勝法寶。黨的二大就提出,黨的目標是組建成為一個大的“群眾黨”。[19](P162)在28年的革命歲月中,正是由于黨與人民群眾形成了水乳交融、休戚與共的魚水關系,才相繼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及時建立信訪制度、鼓勵干部多到基層單位開展調查研究,初步建立起黨與人民群眾直接聯系的渠道,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同。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將宏觀層面的部署與微觀層面的舉措統一起來,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群關系更加和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使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得以保持和發展,黨群關系得以進一步改善和密切。學史力行就是要從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的歷史過程中明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意蘊,[1](P15)傳承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日常工作中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3.始終堅持推進理論的創新,以有效破解現實難題。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歷史進程中,表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與創新勇氣。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從中國革命實際的豐富內容來看,黨現有的理論還難以到達與革命實踐相匹配的高度、還難以走在實踐的前列,必須“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20](P820)這一論斷的提出,有效解決了黨內存在的“把共產國際的指示教條化”“把別國經驗神圣化”的現實問題,使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方向。[21](P94)1977年,鄧小平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22](P38)有力破解了黨內存在的思想僵化問題,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決定。新世紀,江澤民強調,沒有理論創新,“一切新的發展都談不上”。[23](P336)因此,在國內外發生重大轉折的背景下,黨堅持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繼續贏得了人民的支持。胡錦濤指出,要“不斷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24](P139)不斷將黨和國家的事業推向前進。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旨在“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4](P66)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國成功打贏了反腐敗斗爭、脫貧攻堅戰、疫情防控阻擊戰。學史踐行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理論創新的百年黨史中,明確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切實增強推進理論創新的意識,善于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推動工作,為“強國夢”的實現提供動力引擎。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本身有其內在邏輯,四者之間又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系。深入辨析四者的內在關系,才能明確各部分內容的重要性及其著力點,進而從整體上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效果。
1.學史明理是首要前提。明理是增信的前提,是崇德的指引,是力行的基礎。理不明,則信不真、德不正、行不實。因此,在黨史學習中我們應始終將探理、學理、明理放在首位,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線,以樹立中國共產黨人正確的歷史觀、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抓手,以明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為重點,以學習黨的重要歷史事件、重大轉折點及具體的歷史知識為補充,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理論素養,促使黨史學習教育往深處走、往實處走,達到自身對黨史的重大問題、重要道理、重要理論學得明白、辨得透徹、講得清楚的學習實效。
2.學史增信是重要支撐。增信是明理的彰顯,是崇德的保障,是力行的動力。堅定的自信可以激勵人去探知、修德、篤行。四者中,我們需要充分發揮增信的能動作用,增強明理、崇德、力行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而自信是建立在了解事實和具備實力的基礎之上的。無知而信為迷信、無實而信為盲目自信,既有正確的認知也有深厚的底氣方能形成真正的自信。所以,在學習黨史時,我們要進一步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發展史的系統了解,熟悉我國在各時期、各方面、各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發自內心地增強“四個自信”,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學史崇德是關鍵環節。崇德是明理的升華,是增信的支柱,是力行的導向。如果失去了“德”的保證,就無法實現學理、增信、力行間的轉化。政黨崇德則得民心,政黨無德則失民心。同時,政黨崇德與否、崇什么德最終表現為政黨成員個體的內化過程,深刻影響著個體行為的傾向與判斷。中國共產黨之“德”形成和體現于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堅守理想、為民服務、勇于革命、對黨忠誠的價值追求中,也突出表現在優秀分子身上所體現出的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黨的性質宗旨的先進性和奮斗目標的崇高性,內在要求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要努力從黨史中汲取榜樣的力量,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16](P10)
4.學史力行是實踐旨歸。力行是明理的目標,是增信的源泉,是崇德的表現。首先,無論是明理、增信還是崇德,都屬于人的內心狀態,最終都會外化為個體的行為表現。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黨員干部在實際行動中的擔當作為就構成了明理、增信、崇德學習效果的判斷標準。其次,明理、增信、崇德均屬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旦離開了切實的行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無法形成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力量。鑒于此,在黨史學習中我們必須以實踐為根本,結合自身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努力將理信德行各方面學習內容吸收轉化為化解現實問題的能力本領和行動。
綜上,學習黨的歷史,不是為了回首過去、回顧成績,而是為了走向未來、開創新的輝煌。在“七一”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滿懷信心地向全國人民宣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13](P7)在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需要我們更加努力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實現回望歷史、立足現實和謀劃未來之間的有效聯結,增強夢想成真的定力、動力和能力,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