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中共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委黨校 新疆 阿圖什 845350)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就極其重視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繁榮發展,不僅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我國一項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寫入憲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確保各民族權益的實現,還特別明確國家要從財政、物資、技術等方面幫助少數民族加速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對少數民族給予更多關心愛護和扶持照顧,使新中國成立前很多處于農奴制、封建制、部落生活的少數民族盡快實現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將民族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謀劃,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等理念,道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共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決心。
柯爾克孜族是新疆8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原為我國漠北的游牧民族,其源可上溯到漢以前的堅昆,公元17—18世紀,因沙俄北擴,侵入葉尼塞柯爾克孜故地,柯爾克孜人被迫舉部西遷,在天山、帕米爾一帶融合舊部,形成現代民族柯爾克孜族。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重視關懷下,柯爾克孜族經濟社會文化得到快速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1.新中國成立前柯爾克孜族的歷史發展。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記載其族源于葉尼塞河流域。三國時期柯爾克孜族的一支向西遷徙,至唐代西遷的柯爾克孜族已遍布安西、北庭、韃靶等五地。遼、宋、金時期,其主要聚居在今阿合奇縣、烏恰縣地區。明末清初,柯爾克孜族主要在天山南北和東西帕米爾以及中亞的安集延一帶活動,新疆建省后北疆的柯爾克孜族屬伊犁將軍管轄,南疆的柯爾克孜族屬新疆巡撫管轄。民國時期,以柯爾克孜族為主的縣級行政建制烏恰縣和阿合奇縣相繼設置建立。
據考古和古籍考證,歷史上,柯爾克孜人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游牧民族,據《新疆圖志》載:新疆農民和城市居民所需的牲畜和畜產品,除個別地方自己生產外,絕大多數是依靠布魯特(清朝史書對柯爾克孜族稱謂)供應。柯爾克孜族雖是游牧民族,但也從事農業、狩獵、捕魚等生產,解放前柯爾克孜族沒有民族工業,只有極少數家庭作坊,主要為鐵、木器制造和皮毛制作。
新中國成立前,柯爾克孜族的生產水平很低,由于沒有圈棚,不儲冬草,缺少獸醫和必要的抗災保畜設施,加之連年戰爭、苛捐雜稅使柯爾克孜人生活地區的經濟衰弱,牧民生活極其貧困。據1949年統計,牧民需負擔的苛捐雜稅和差役有37種。伯克、大牧主、宗教首領、國民黨貪吏等對柯爾克孜牧民橫征暴斂,致使柯爾克孜族生產蕭條、生活艱辛、舉步維艱,如“烏恰縣吉根鄉1942年有200多戶牧民,到1944年,僅剩20多戶”。[1]
2.新中國成立后柯爾克孜族的發展概述。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柯爾克孜族總人口僅有66 145人。1954年7月14日,按照民族區域自治原則以柯爾克孜族聚居地烏恰縣、阿圖什縣、阿合奇縣為基礎,成立以柯爾克孜族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人口12.49萬人,其中柯爾克孜族4.86萬人。[1]除此之外,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阿克蘇和喀什地區還有闊克鐵熱克、夏特、博孜墩、亞曼蘇、科克亞、康克爾6個柯爾克孜族民族鄉,黑龍江省富裕縣也有零星分布。在國家民族政策的保障下,柯爾克孜族人口實現了高增長,至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國有柯爾克孜族143 537人。其中,新疆有141 840人,[1]約占全國柯爾克孜族總人口的99%。20世紀80年代末,柯爾克孜族人口增長模式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長”開始向現代型增長模式轉變。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時全國柯爾克孜族人口為186 708人,新疆180 472人,其中147 955人居住在克州,占新疆地區柯爾克孜族總人口的82%,2018年克州柯爾克孜族有163 863人,當年出生率為10.46‰。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把扶貧和開發作為發展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的主要工作來抓,為了幫扶克州各族群眾盡快實現小康,走上富裕之路,1990年克州三縣一市全部納入國家貧困縣市的范疇。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克州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1954年,克州生產總值僅0.12億元,當時各族群眾吃著定量的苞谷馕,住在干打壘土的平房里,夜晚用油燈微弱的燈光修補衣物,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1978年克州生產總值增長到0.58億元。改革開放后,克州各項事業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1985年克州生產總值突破1億元,2001年突破10億元,2016年突破100億元大關,2020年克州生產總值為169.24億元,[2],比1978年增長290.79倍。黨的十八大以來,克州各族干部群眾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克州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1+3+3+改革開放”工作部署,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全方位的變革,克州各族人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擺脫了束縛其身的絕對貧困枷鎖,正大踏步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鑒于克州作為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地的代表性,本文以克州為例,對柯爾克孜族整體發展概況進行了研究。
1.克州扶貧歷史階段。克州成立后,國家和自治區非常關心柯爾克孜族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脫貧方面。從1978年至今,克州扶貧開發大致經歷了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扶貧攻堅、新時期扶貧開發、片區攻堅、精準扶貧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6年)。農村經營制度改革極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為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打開了出路。克州農牧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44元增加到1986年的306元,貧困人口由19萬人減少到15.8萬人,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比重由85%下降至59%。[3]第二階段(1987—1993年)。克州人民政府成立自治州扶貧辦公室,提前籌劃按步驟有組織地進行開發式扶貧,并不斷擴大覆蓋面。克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487元,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8.1萬人,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下降至26.8%。[3]第三階段(1994—2000年)。在國家和自治區以及社會多方力量的共同扶持和大力支持下,克州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貧困鄉村大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溫飽為目的,狠抓各項扶貧政策、措施的落實。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 001元;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6.9萬人,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下降至21.6%。[3]第四階段(2001—2010年)。克州乘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春風,十年累計解決23 744戶115 454人的溫飽問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 902元,年均增幅6.6%。[3]153個重點村達到了整村推進“五通、五有、五能”驗收標準。第五階段(2011—2015年)。國家對新疆各族群眾生活極為關切,分別于2010年和2014年召開兩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新疆工作的具體要求、主攻方向,對新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新疆2011年頒布實施《自治區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克州在國家、自治區、援疆省市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扶持下,突出貧困地區連片開發。第六階段(2016年至今)。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邊遠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扶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扶貧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制定了一整套開創性扶貧政策,投入巨額資金,動員政府系統內外大批扶貧力量幫助“三山三區”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脫貧攻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這一階段,烏恰縣、阿合奇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先后達到摘帽標準,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53.21%降至2020年的0%。
2.克州脫貧成效。一是農村經濟長足發展。1954年克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為0.15億元,糧食總產量3.13萬噸。改革開放以來,克州農牧業生產蓬勃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連續出臺多項支農惠農政策,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科技興農成為主旋律,克州農業生產實現量的突破和質的飛躍。2020年克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1 674萬元,糧食總產量27.2萬噸;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5年的1.1萬千瓦增加到54.4萬千瓦,農村用電量由0.1萬千瓦時增加到22 269.6萬千瓦時,農業化肥折純用量由296噸增加到2.2萬噸,農膜使用量從無到有,達到0.1萬噸;糧食畝產量由1954年的86公斤增加到356公斤,棉花畝產量由11公斤增加到124公斤。
二是工業經濟成效凸顯。1957年克州僅有四家企業,當年創產值67萬元。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大發展,克州三產比例由1954年的71.8∶6.0∶22.2調整為2020年的10.6∶28.8∶60.6,產業結構呈現多元發展、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門類體系日益完備,特色產業日益壯大。2020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4.9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4年的3.4%提高到14.7%。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克州堅持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和口岸優勢,興建工業園區,強化招商引資,新型工業化建設初見成效。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成效顯著。1960年,克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有326萬元,改革開放后,累計投資達991.1億元,是改革開放前累計投資的1 303.6倍。進入“十五”以來,克州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和項目支持,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2001—2018年累計投資977.7億元,2019年同比增長19.0%,2020年同比增長36.8%。
四是人民群眾吃穿住行全面改善。首先是脫貧見實效。貧困發生率由1978年的85%降至2020年的0%,農牧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44元增加到2020年的10 074元,增長了228倍。克州黨委政府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扎實推進“七個一批”“三個加大力度”,深入落實“九個清”要求,逐步提升小康生活質量,讓各族群眾既有錢花又敢花錢,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四類重點對象”,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二是生產生活上臺階。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缺項補項原則、村級衛生室、村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幼兒園、惠民超市一應俱全、解決了貧困戶安全飲水、生活用電、暖氣入戶等問題,極大地方便了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三是交通便利物流暢通。新中國成立初期,克州交通運輸十分落后,僅有一條簡易過境公路,即現國道314線,一座客運站。1959年公路運輸靠28輛吉斯4噸汽車支撐,很多人一輩子未見過家鄉以外的世界。經過70多年的奮斗,克州已形成了公路、鐵路、民航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有效緩解了克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人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四是移風易俗現新貌。推進“三區分離”,抓好“三新活動”,使少數民族農牧民群眾“睡覺上床、吃飯上桌、做飯上灶臺、學習上書桌”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建成147個“靚發屋”,民族婦女“漂亮臉蛋露出來,美麗頭發飄起來”成為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
五是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克州科教文衛事業取得顯著成就,2020年克州有普通小學、普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180所,較1954年增長126所,小學、初中、高中入學率100%;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無失學輟學問題。共建科技示范園40座,科技示范鄉16個,各類專業協會205個,特色實訓基地21個。廣播電視全覆蓋,全民免費健康體檢全覆蓋。貧困人口大病、重病專項救治深入推進,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超過80%;貧困戶就醫實現了先診療后付費;農村低保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達到每人每年32 00元;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的23.14‰下降到4.61‰。通過積極樹立脫貧致富典型、培養脫貧致富能手,樹立帶頭脫貧致富、引領致富榜樣,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得到有效激發,扶智與扶志相結合,貧困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現代文明對沖宗教極端思想成效明顯。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克州脫貧的歷史,總結40多年來脫貧工作經驗,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克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踐探索,又為下一階段鞏固脫貧成果邁向新奮斗目標打下堅實的理論依據。
1.強化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克州黨委、人民政府始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上來,堅決落實黨中央、自治區黨委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實行州委書記負總責,四級書記一起抓,聯縣包鄉、聯鄉包村,進村入戶逐個過篩子、找漏洞、查弱項,帶頭轉作風,發揮“總領隊”作用。成立以州委、州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以及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下轄15個專項組,牽頭抓總,推動54個成員單位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堅持一線幫帶、一線扶持,跑項目、找資金,定期下沉抓對接、促落實,發揮“指揮部”作用。實現3.8萬名干部職工與8.9萬戶群眾結對認親,做到了“分片包干、定點干、責到村、責到人”,不退出不脫責任,不摘帽不下戰場,責任壓得實、落得實,形成了全員上陣,全員攻堅局面,發揮“攻堅隊”作用。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強化作風建設,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2.“七個一批”靶向精準脫貧。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克州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制定《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實施意見》,瞄準靶心,因人施策。一是培訓就業有錢掙。以技能培訓為基礎,廣泛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培訓,“十三五”時期,共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3.95萬人,實現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13.45萬人次,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和邊緣戶家庭人人有就業、天天有收入。二是產業發展為根本。5年來,克州對27 287戶貧困戶實現統一供種;對克州40萬畝冬小麥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推進傳統畜牧業改造升級。累計建成衛星工廠40座、培育扶貧龍頭企業8個,帶動1 500名貧困群眾就業,引進泰昆集團公司、禾邦牧業等農副產品加工、商貿物流、建材、鞋業、電子裝配等方面項目72個落戶克州,帶動5千余人就業。強化與京東商城、新疆生鮮館、1688平臺等知名線上平臺合作,建成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4個、電商分揀物流配送中心4個、鄉級電商服務站31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44個,加快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和支持農貿企業轉型升級。全面落實旅游興州戰略,先后成功舉辦瑪納斯國際文化旅游節、中國環塔(國際)拉力賽等活動,帶動貧困戶537戶、2 181人就業增收。2016年以來通過產業發展帶動7.3萬人脫貧。三是護邊固邊保穩定。克州堅持把提高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將16 178名邊民轉為護邊員,落實護邊員家庭成員低保及意外傷害保險政策,切實解決護邊員后顧之憂,形成了“一座氈房就是一個哨所、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的守邊格局,夯實了“邊民不流失、守邊不弱化”的戍邊穩邊基礎。四是生態補償利長遠。克州“十三五”時期共選聘生態護林員、護草員等公益性崗位5 211名,積極落實國家草原生態補助各項獎勵政策。五是土地清理增效益。2016年以來,克州積極探索建立土地經營與貧困戶直接掛鉤的利益分配機制,累計發包清理土地20.2萬畝,帶動3萬余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六是易地搬遷穩得住。克州認真落實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要求和規范標準,對13個鄉鎮、71個村、3 168戶、13 855人實施了易地搬遷安置,搬遷的9個安置點全部配套水、電、路、氣、訊等基礎服務設施。推動社區化管理,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有效推進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七是社會保障兜底牢。克州扎實開展社會救助各項工作,聚焦特殊群體和群眾關切,認真履行民生保障、基層治理、社會服務等職責,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及時、精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5年來,通過綜合社會保障兜底帶動2萬余人脫貧。
3.整合資金,項目提效益。為全面落實中央“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要求,加強項目績效管理,克州制發《自治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扶貧發展)項目管理辦法(暫行)》等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5年來,整合涉農資金73.3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資金19.1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 829個;投放小額貸款11億元、風險補償金達1億元、財政貼息1.2億元,受益建檔立卡貧困戶2.9萬戶。[2]
4.加強返貧致貧預警監測。2019年克州建成了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每月定期更新63 301戶監測對象(56 3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6 963戶邊緣易致貧戶)“綠、黃、橙、紅”四級預警信息,實施多部門數據交換、多維查詢、智能分析,實時預警,及時核實,及時幫扶,實現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全覆蓋。
5.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克州始終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增強支撐貧困戶優先發展的“造血”機能。以技能培訓為抓手,以感恩教育為突破口,通過“點菜式”“引導式”“訂單式”的技能培訓,拓寬貧困群眾就業創收渠道,共選樹州級以上脫貧攻堅先進典型725個,將全國、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典型人物的脫貧事跡進行巡回演講宣傳,強化示范教育引導作用,引導貧困群眾參與項目選定、建設實施全過程,開辦“立志講習所”“扶志學堂”,設置“光榮榜與曝光欄”,加強貧困群眾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6.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堅。克州始終將廣泛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作為社會幫扶的重要任務。一是與援疆省市加強對接。“十三五”時期,江蘇省、江西省累計投入援疆資金31.4億元,實施援疆項目443個,全力推進基礎設施、產業就業、教育醫療、基層黨建等重點援疆扶貧工程。二是發揮國企中堅力量。5年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能和中國華電三家中央定點扶貧單位累計投入資金1.93億元,實施幫扶項目97個,帶動貧困戶脫貧3 982人。三是區內協作不斷完善,全面推進與昌吉州共同制定的扶貧規劃,投入資金2.7億元,實施協作項目210個,受益貧困村180個,受益貧困戶2.3萬戶。四是推進“百企幫百村”。2016年以來,克州119家非公有制企業累計投入資金700余萬元,幫扶124個貧困村,增加就業崗位960個,實現勞務創收1.2億元,資助貧困大學生300余名。五是廣泛引導、動員、支持和鼓勵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共有69個社會組織投入幫扶資金8 616萬元,7.5萬貧困群眾受益。
綜上所述,克州扶貧開發歷史是新疆柯爾克孜族樹立信心,增強自信,奮力擺脫絕對貧困的歷史,充分彰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新疆柯爾克孜族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只是全國56個民族共同發展繁榮進步的縮影,充分反映出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全面發展的重視關懷,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