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治
(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081)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大飛躍,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勞動者的勞動境況,勞動者能夠享有更多的勞動產品。在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在勞動方面即勞動成為體現自身個性的活動和實現幸福生活的來源。因此,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實現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本文基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從勞動產品的分配到勞動力的支配再到人的全面發展三個方面梳理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在理論的研究中探索社會主義國家促進勞動者全面發展的現實道路,為實現社會主義國家勞動和諧,實現勞動者的全面發展提供啟示。
追求全人類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類社會最崇高的理想。從這個角度來看,馬克思批判以“解釋世界”為特征的先驗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舊哲學,把自己的哲學理解為“改變世界”,“在革命中批判現存世界”的實踐向度的新哲學,其宗旨就是在實踐中找到解放人類的道路。[1]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2](P527)馬克思跳脫出單純的思維世界,立足社會現實,以歷史唯物主義所指向“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視角,提出勞動是人類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闡釋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從“勞動實踐”這一現實出發,使人的自由解放問題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和確證。[1]馬克思不僅發現勞動在從猿到人進化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發現在人類社會孕育和發展之中,勞動所創造的巨大財富。他指出,人類正是在勞動這一自覺活動中創造了整個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因此,“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3](P89)
由此可見,人類從原始的進化過程到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勞動這一類本質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私有制使得勞動外在于勞動者而與勞動者相對立,即產生異化勞動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怪胎”。勞動解放旨在借助勞動這一人的類本質活動,在人類社會的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逐步解放生產力,使勞動者不再受制于資本的壓迫和機械分工的束縛,從而達到勞動向勞動者的回歸。《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作為異化勞動探索的起點,是馬克思勞動解放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作的時期,正是馬克思探索人的解放思想的關鍵時期,也是邁向科學共產主義的關鍵時期。1843年,馬克思完成的兩篇關鍵文章,即《〈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展現了“兩個轉變”的完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確定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論猶太人問題》則表明了“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的內在區別。因此,從時間脈絡來看,異化勞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闡釋,是馬克思在探索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過程中開始著眼無產階級的社會現實的重大發現,他也由此提出揚棄異化勞動,進而確立勞動解放的重要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見,不論是馬克思在思想上從“哲學社會主義”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過渡,抑或是從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向前推進,勞動解放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正是基于這一考察,在實踐中探索勞動解放的真正含義便成為我們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鍵。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充分論述了工人異化勞動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勞動產品、勞動、人的類本質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同工人自身相異化。從這四個方面可以看出,在異化勞動中,不論是工人所生產的產品還是生產過程本身,都已外化于工人并成為統治工人的敵對力量。人們之間關系的異化是人和物關系的外化,商品這一工人勞動的結果成為社會關系的物化。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交換關系,最明顯的反映就是資本家之于工人的剝削壓迫關系。因此可以看出,異化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的現象,究其根本是勞動這一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其社會關系與本質的異化。“因此,資本、地租和勞動的分離對工人來說是致命的。”[3](P6)馬克思說,哲學的目的在于能夠指導實踐使現實世界發生變革而非僅僅認識世界。正因此,異化勞動的主體性分裂,為我們提供了從物到人即勞動產品、勞動力、勞動者三個維度來分析勞動解放思想內涵的重要途徑。
勞動產品分配的不平等是私有制產生的重要來源,因此勞動產品的解放能夠為勞動解放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撐,是勞動解放的第一重維度。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2](P157)據此論斷,工人所支出勞動量越大,社會上商品積累愈大,而社會上商品積累越大,工人就越貧困。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所得即商品是人類一般勞動的結果,是人本質力量的物化,應當屬于勞動的工人。但在私有制的體系之下,勞動產品被看作生產資料經過加工后的產物而屬于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即資本家。工人只能通過出賣勞動力得到最低工資,甚至面臨著餓死的威脅。勞動產品作為人本質力量的確證與勞動主體相對立,勞動產品由非勞動者占有而不是勞動者占有。所以,對勞動產品的解放,意味著從資本主義社會最深處即商品,揭示工人貧困最根本的原因。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本應由全體社會成員共享,但在異化勞動的社會中卻由生產資料的占有者所獨享,這使得整個社會的購買力逐步降低,消費能力的不斷萎縮成為商品滯銷進而產生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4](P406)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4](P406)商品的生產與社會購買力成反比,社會商品生產規模愈加擴大,工人就越貧窮,整個社會財產就越向少數的富人階層傾斜。社會產品的相對過剩導致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而每一次經濟危機的發生都是對勞動產品的極大浪費和對生產力的極大摧毀。在異化勞動中,占整個社會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所掌握的社會財富與小部分富人階層擁有的巨大財富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異化勞動進行揚棄的勞動解放就是在克服生產過程中的不平等現象,讓生產成為滿足全社會需要的活動,而不是資本家們積累資本并持續擴張不合理生產的工具。因此,勞動解放首先應當解放勞動產品,讓勞動產品為勞動者所有,從分配領域實現對勞動者消費能力的解放,從而有力地促進工人在生產中的活力,實現勞動能力的進一步解放。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逐步深入,生產的社會化成為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分工逐漸細化,生產的各個環節出現越來越多的聯合,而此時,生產資料的少數人占有就成為阻礙生產社會化重大障礙,因此,全社會的工人聯合起來,形成對于勞動產品的全社會共同占有將成為實現勞動解放的重要環節。
勞動力的解放是勞動解放的主體要素,它以勞動產品的解放為物質前提,因而是勞動解放的第二個維度。對于勞動力的解放意味著勞動力的主體性與其社會性相統一,[5]即勞動力真正為勞動者本身所占有。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勞動這一人的自然能動能力始終被其所存在的社會性即生產資料所有權所支配。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不足、生產資料匱乏,勞動資料歸部落共同所有,因此勞動力也由部落中的成員共同所有。在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主掌握著全部生產資料,勞動力需要依附于奴隸主,因而勞動力被奴隸主支配。到封建社會,生產資料大多由封建領主或君主占有,但小部分土地等生產資料由勞動者占有,因此部分的勞動力由勞動者所支配。恩格斯曾對這種現象描述道:“工人們就這樣頗為愉快地度過時光……他們的物質狀況比他們的后代好得多;他們無須過度勞動,愿意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工作,但是仍然能夠掙得所需要的東西。”[4](P88)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在私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由少數資本家占有,由于工人并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而一無所有地進入市場,因此勞動力就成為一種隨著市場的需求而波動的商品,并同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社會性徹底支配了其自然能動性。由于勞動力被資本所支配,工人對于自身勞動力只有生理意義上的所有權而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支配權。正是在勞動力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二元對立之中,勞動力的解放進程得到進一步推進。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實行全體人民公有制,人民擁有對自身勞動的所有權和支配權。盡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還并未實現勞動力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完全統一,但勞動力能動性與社會性之間相互對立的局面正在得以改善。勞動力的解放并不能一蹴而就地完成,還需要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先決條件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社會條件,勞動解放是伴隨著勞動力內部辯證矛盾的運動,勞動力自然能動性的發展終將揚棄其社會性發展的束縛,為實現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提供現實性基礎。[5]
勞動解放是對人自身的解放,也是人向著本質的復歸。這一層面的解放以勞動產品和勞動力的解放為前提,因而是勞動解放的第三個維度。實現這一層面的解放將是勞動解放的完成。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實現“自由自覺的活動”,實現自我生存、解放與發展的手段。[1]《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由于異化勞動的存在,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異化竟表現到如此地步以致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自身就越貧窮”。[3](P48)在國民經濟學家眼中,工人被貶低為機器,工人“只得到不是為了繁衍人類而是為了繁衍工人這個奴隸階級所必要的那一部分”,[3](P11)工人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只有被壓榨和被束縛,人與動物的本質相互異位,人的本質成為人的桎梏,而動物的本質卻成為人的快樂源泉。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國民經濟學表面上承認人,其實是徹底實現對人的否定”。[2](P179)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提下,勞動變成了工人們維持生計的方式。勞動解放旨在克服人自身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只有“使勞動獲得人的身份和尊嚴”,[2](P167)在勞動中才能不斷實現人向人的本質的復歸。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勞動提供了人類所需的一切物質資料,在勞動中,物質生活資料不斷得到滿足,激發著勞動者的身體器官及勞動潛能發揮,使他自身在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勞動為現實的人提供物質生活資料,也為人的解放提供了基礎條件。[6]同時,馬克思指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鍵體現在對工人自由時間的無條件占用。本應屬于工人實現自身價值,提高自身素質的自由時間卻成為資本家賺取剩余價值的工具。因此,勞動解放也在不斷擴充著工人的自由時間,當物質生產力越來越先進,工人只需要工作很少的時間便能完成整個社會對勞動產品的需求,到那時,自由時間的極大擴充使工人無須受制于機械分工的支配,勞動變成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成為自我肯定的途徑,勞動者才真正實現對自身勞動的占有,實現自我支配。
勞動解放經過從勞動產品、勞動力再到人的本質的三重解放,從根本上擺脫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束縛。盡管馬克思的勞動解放思想發端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盛行的時代,但它所指向的核心問題——對資本的批判和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展,仍是當代社會我們需要探討的深刻問題。在新時代的中國,馬克思批判意義上的社會勞動正在被社會主義內部新型的勞動關系所取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制度,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開放性的理論體系,仍能為新時代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提供重要的現實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帶來的競爭機制促進了生產力的大幅發展,但是也出現了市場逐利與勞動者權益保障之間的矛盾。因此,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實現市場“看不見的手”與政府“看得見的手”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是實現勞動產品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建設現代化國家需要市場機制及市場競爭帶來的經濟發展活力,但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并不等于在資源配置中起全部作用。市場機制的不足之處需要政府的積極有為。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可以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資源更高效的利用和分配,實現生產力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落實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調節和指導作用,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條件。在非公有制經濟內部,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的利益與勞動者收入之間的矛盾張力,促使我們不斷探索更為高效公平的分配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是以人為本,注重共享發展的經濟體系,以人為本,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宗旨和目的。所以實現勞動產品的公平分配需要國家及社會各方面的主體力量最大限度地維護勞動者的利益。
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結合,目的在于在政府與市場的共同作用下,實現勞動產品高效且公平的分配,依法保障勞動者權益,明確企業的責任,最大限度保障勞動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讓普通勞動者也能享受到國家快速發展的生產力帶來的紅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必須手段,需要多種生產要素同時發力促進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因此,要尊重多種生產要素的利潤分配,依法保護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在既緩解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矛盾的同時,又兼顧多方利益。勞動產品的合理分配是勞動者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共享發展是實現分配公平的最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實現共享發展,要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他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7](P25)切實維護好廣大勞動群眾合法權益,幫助廣大勞動群眾排憂解難,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8]
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工廠中的勞動意味著束縛和壓榨,意味著痛苦和貧窮。工人在工廠主的支配下并不能在勞動中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只能從事著枯燥無味的生產活動。因此,擺脫束縛壓抑的勞動環境,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潛力就成為勞動解放的重要方面。
創造性勞動是激發勞動者主體本質力量和體現人的個性的勞動。在馬克思的勞動觀中,勞動是自由生命的表現,勞動者在勞動中肯定自己的個人生命,勞動產品才真正成為屬于工人的財產。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卻變成了一種被迫的外在的活動。馬克思提出,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在一切文明國家中都是自由的”,[9](P174)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活動,勞動解放意味著勞動將成為一種充分肯定自身的活動,人在勞動中將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充分肯定。勞動解放的實現讓勞動相對于工人來說不再是外在的與自身相對立的活動,而真正成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勞動將不僅僅構成了工人生活的來源,也構成了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肯定自己而感到幸福的來源。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腦體分工、生產領域的內部分工同樣存在,緣由是這些分工形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勞動者自然能動性的發展。[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不斷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同時,國家的實體經濟也有了更長足的發展。實體經濟為廣大勞動者搭建了廣闊的平臺,讓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斷提升生產能力,在實體經濟的生產中提升自我。實體經濟作為一國經濟之本,是勞動者在經濟發展中自身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的平臺。在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現代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勞動者的創造性。勞動解放的根本是讓勞動者的勞動屬于自己,讓勞動者在勞動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創造性的勞動作為凝結人的智力與體力的勞動,不僅能夠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更能讓勞動者在創造性的勞動中不斷發現自身價值,超越自我,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此外,開放寬松的勞動環境是對異化勞動條件下工人受壓迫的勞動條件的消除。在這樣的環境中,勞動者的積極性可以被充分調動因而能夠最大化地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勞動不再只是簡單機械的體力活動。更多人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勞動真正變成體現自身本質力量,促進人的發展的手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創新創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鼓勵更多人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讓社會主義的勞動變成人的自覺行動,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性的勞動是勞動者自身的不斷提升,更是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的前提。
馬克思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中,看到了人類社會解放的光明前途:在未來的人類社會中,在更高級的社會制度之中,生產手段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升級所發揮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將不再是資本家剩余價值的生產機器,而是被用來服務整個社會。它們是節約勞動時間的利器,使得全社會成員能夠享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得到全面的發展。“正像在單個人的場合一樣,社會發展、社會享用和社會活動的全面性,都取決于時間的節省。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約。”[10](P123)勞動者自由時間的大幅度提升,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勞動者自身的素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一個國家發展能否搶占先機、贏得主動,越來越取決于國民素質特別是廣大勞動者素質。”[11]不斷擴充的自由時間為勞動者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全面發展提供了時間條件,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擴充了自由時間。
馬克思指出,自由時間是“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時間”。[12](P306)充分利用自由時間,可以讓人有更全面的發展,更多能力的提升,而不至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成為機器的奴隸。人們充分利用勞動時間之外的自由時間,全方面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素質,從而避免使現實的人成為機械地從事某一職業或某一活動的“單面人”。[13]如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之下,實現勞動解放既需要政府與市場的共同努力實現勞動產品更高效更公平的分配,亦需要現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斷實現自我的提升。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須借助生產力所創造的一系列設施、物質條件、社會環境才能得以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仍與我們的發展目標有一定距離,加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實矛盾,實現勞動者自由全面的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十四五”規劃中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準備了更加充分的物質條件、平臺和設施,讓勞動者有更多展現自身的機會和提升技能的平臺;另一方面,將有效降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者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實現自身的發展。
自由時間的增加為勞動者的全面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勞動者全面發展的社會,此時,社會的價值將由勞動者在自由時間中個性的發展所決定。在自由時間里,人不再以對財富的追求作為最終目的,人的自由創造才能得以充分彰顯。[14]對于自由時間的擴充凸顯了馬克思時間維度下工人解放的重大意義,時間的解放讓勞動者有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享受美好的生活,讓勞動成為真正自由自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