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南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50)
在討論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區別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一個概念,何謂現代化?歷史學家羅榮渠認為:“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狹義而言,現代化又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其中包括可利用的傳統因素),通過有計劃地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變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1](P17)何傳啟認為:“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變化。”[2]不難發現,現代化的定義具體包含了兩種層面的意蘊:第一層是時間尺度,即哪一時期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一般來說,18世紀抑或是工業革命是現代化的開端。第二層是價值尺度,即關于現代化帶來的實質性變化,包括經濟、政治、工業、文明等多形態、多領域的深刻改變。我們在這里討論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不同,主要是基于時間尺度和價值尺度進行的。西方國家長期把“西方化”“資本主義制度”當作唯一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實踐,讓這種唯“西方化”的“獨斷論”不攻自破。中國作為現代化起步較晚的國家,成功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道路,二者不僅在時間上相距較遠,而且在具體的現代化進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所要達到的目標均不同。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從落后狀態逐步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為世界發展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
“現代化是一個誘人的概念,是進步、繁榮、文明、富裕的別名。”[3]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是既體現進步、繁榮、文明、富裕,也包含侵略、剝削和壓迫的歷史。西方通過現代化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絕不代表著“歷史的終結”。
18世紀爆發的工業革命是西方現代化的開端,由此整個人類社會開啟了所謂的“現代性”社會。縱觀整個西方世界現代化的全過程,它不是從工業革命那一刻突然開啟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發展而來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西方的現代化就已經表現出侵略、剝削、壓迫的端倪。托馬斯·莫爾曾在《烏托邦》中記錄了“圈地運動”時期英國出現的“羊吃人”現象,封建地主通過所謂“立法”剝奪農民土地,造成了最早期的一大批無產者。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原本封閉的狀況,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原材料和銷售市場,同時也為歐洲的掠奪和“三角貿易”打下基礎。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后來的英國和美國,這些第一批走向現代化的國家以販賣黑奴為手段,獲取了大量原始資本的積累。馬克思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4](P871)在工業化大生產時期,由于大規模競爭和壟斷的出現,資本主義開始在世界各地瘋狂進行殖民擴張,通過侵略、剝削、壓迫的手段實現對資本的無限追求。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是西方現代化侵略、剝削和破壞本質的最直接體現。資本從萌芽時期帶著對“現代性”的追求開啟西方現代化的進程,這些西方現代化歷程中一幕幕戰爭和破壞的事實證明,西方的現代化是以剝削和壓迫為手段的。
西方國家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始終保持著“占有”的姿態。20世紀中葉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步瓦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眾多落后國家紛紛開啟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國家極力推行“資本主義化”的現代化模式,主導世界現代化格局。20世紀90年代美國提出“華盛頓共識”,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打著“援助”的旗號向世界推行“西化”的發展模式。此時西方意識形態領域“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日裔美籍學者福山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的最后一種統治形式。不難發現,雖然直接的殖民擴張結束了,但西方國家仍然在經濟領域“殖民”,在意識形態領域宣揚“唯西方論”,試圖把“西化”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推向世界各地。然而,自20世紀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按照西方模式,不僅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失去了發展自主性,錯過了發展機遇期,進而落入西方的發展陷阱。拉美一些學者在思考為什么后發展現代化的國家會遭遇這些問題時提出了所謂“依附論”。他們認為西方發達國家是世界的中心,而發展中國家處于外圍,前者在世界經濟中處于支配地位,后者受到前者的控制與剝削,從而形成一種“依附”的局面。拋開“依附論”的正確與否不談,這種理論很尖銳地指出了西方發達國家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對落后國家的剝削和占有,只不過從直接的殖民形式轉變為更為隱蔽的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剝削罷了。總體來說,不論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還是殖民體系瓦解后世界各國所謂“公平”發展時期,西方國家實現現代化都離不開對人的剝削和壓迫。
馬克思曾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以“擺脫了中世紀的雜質”“改變了形態”“或多或少地有了發展”來定義具有“現代性”的資本主義社會,[5](P444)但他同時指出,這種現代化進程中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只是暫時性的,是通往更合理社會制度的過渡性社會,資本主義的喪鐘遲早會被敲響。
第一,“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在對人的剝削之上,資本的競爭性積累形成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限制。“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對產業工人的剝削和資本的競爭性積累”,[6](P13)由此構成了資本與勞動力以及資本與資本之間的對立關系。其一,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對立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蘊含著“現代性”的社會財富來源于機器化大生產下對勞動者剩余價值的剝削,這種剝削狀態使得勞動者成為“異化”狀態。當“舊社會的胎胞”足夠成熟時,無產階級革命將會造成資本主義制度的倒臺。其二,資本與資本之間的對立將造成無法避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由對利潤的追逐而形成的資本主義無序競爭是資本主義制度形成的邏輯起點,因而這勢必會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從而引發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階級對立的深化和基本矛盾的限制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
第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不代表資本主義制度缺陷的消失。當今資本主義世界,面臨的不僅僅是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有經濟停滯、社會亂象、生態環境惡化等各個方面的危機。例如,西方現代化的典型國家——美國,在疫情中嚴重失控釀成人間悲劇;美式民主失序引發政治亂象;種族歧視惡化少數族裔處境;社會持續動蕩威脅公眾安全;貧富日益分化加劇社會不公;踐踏國際規則造成人道災難;等等。[7]西方通過現代化形成的資本主義制度越來越顯示出缺陷和弊端,如國外學者指出的那樣:“這是一個被各種矛盾的壓力所困擾的世界,因此,不得不經歷一場又一場的政治危機。當巨大的經濟幻覺被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所取代時,這一點變得很明顯。”[8](P275)
我們在這里討論了西方現代化的歷史是包含了侵略、剝削和壓迫的歷史,資本主義制度是充滿危機的制度,但這并不是否認西方現代化所帶來的經濟快速增長、文明發展進步的事實。西方的現代化給這個世界帶來的變革比以往任何時代所發生的變革都要巨大得多,然而,這些“美好的”巨大變革無法超越其自身的理論缺陷與實踐困境,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晚清時期中國被動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之所以說是被動的,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分析。第一,晚清時期中國是被動卷入世界歷史,被迫與世界“接軌”的。清政府在這個進程中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拒絕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在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下被迫打開國門。第二,晚清時期的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采取的一系列追求現代化的措施,都是一種“應對式”的舉措,不是主動尋求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是為了抵御列強的入侵而進行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因此談不上主動。維新派雖然對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但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治。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其固有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革命的果實被竊取。只有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9]其一,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革命斗爭為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有人認為革命談不上現代化,革命主要是“破壞”,而現代化主要是“建設”,因此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談不上為現代化建設打下基礎。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面的。革命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通過革命將帝國主義驅逐出去才能實現民族獨立,為現代化提供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通過革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人民政權,為現代化提供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證”。[10]這不僅是對上述片面觀點的反駁,更是對黨和人民在革命階段為現代化奠定基礎的充分肯定。其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由被動轉為主動,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新紀元。新中國的成立既是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重要時刻,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一方面通過借鑒蘇聯經驗,另一方面通過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們的積極探索,雖然經歷了曲折和磨難,但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偉大成就,為改革開放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物質基礎。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進程。此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中國在各個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化建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總體來說,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人被動追求現代化的開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為主動尋求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的現代化建設正式從被動轉入主動,在曲折中找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第一,中國是從一種落后的狀態主動開啟現代化進程的。從時間尺度來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肇始于19世紀中葉的洋務運動,大約比西方國家晚了一百年左右。不僅如此,近代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斗爭遲滯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毛澤東曾指出:“中國現在經濟上文化上還很落后,要取得真正的獨立,實現國家的富強和工業現代化,還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各國同志和人民的支持。”[11](P64)因此他才提出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努力改變這種落后局面。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諸多困境。其一,現代化起步階段基礎薄弱。毛澤東指出:“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12](P302)其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環境惡劣,現代化建設缺少穩定的外部環境。同時,隨著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系惡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面臨兩難局面,一方面要面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孤立;另一方面蘇聯撤出對中國的各項支持和援助,使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國際環境急劇惡化。其三,西方現代化已經形成既定的現代經濟秩序,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難免受到西方國家建立的規則和制度的影響。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趕超。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程度是衡量現代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中國在工業和經濟增長上實現了巨大突破,堪稱“增長奇跡”。中國的經濟和工業化進程從蓄力期、探索期,逐步轉變為加速發展期、高速發展期,如今已經轉為換擋期,[13]既注重發展速率,也強調發展質量。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中國的GDP總量已突破一百萬億元,僅次于美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跨越式的趕超。“經過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我國完成了許多‘從無到有’的跨越,建立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第一,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并且正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14]此外,中國的現代化在文化、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這都是對西方現代化的趕超。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的深化演進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首先,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15](P1081)“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對改變落后面貌的初次探索。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又陸續提出要實現工業、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現代化,同時還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分“兩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用15年的時間建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使我國工業走在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周恩來在196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16](P10)自此,“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展現代化的理論主線。
其次,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不斷豐富和完善。鄧小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堅持“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他指出,“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17](P165)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8](P15)鄧小平進一步把“兩步走”的戰略目標上升為“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了黨的十五大,江澤民提出21世紀的“三步走”目標:要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二個10年達到富裕小康水平,到2050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想,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從“三步走”戰略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演進,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作出一系列創新。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作出了更新、更加明確的部署: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可以看出,把原本“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提前15年完成,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的戰略部署,這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的又一次創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又作出新部署,確保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穩定推進。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征途中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綜上所述,從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相結合,取得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過去200 多年來,現代化成為西方經驗和“西方化”的代名詞,西方模式似乎成為唯一可以模仿的樣本。而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強有力地證明了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種現代化發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現代化模式的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具體來說,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理念和實現方式、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以及領導力量和制度安排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的現代化,在實現理念上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欺負、壓迫、奴役過其他國家人民,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19]“但遺憾的是,21世紀的今天,來自守成大國的一些勢力依然陷在舊思維怪圈里,常常把新興的創新力量臆想為威脅,行盡‘圍追堵截’之能事,用過時的霸權論揣度新興力量拼搏奮進的初心。”[20]事實上,中國人民在現代化道路上提出“中國夢”的藍圖,與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合作交流,倡導“一帶一路”,都是為了實現和平發展,沒有稱霸世界的企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21](P247)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以一種和平的理念,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獨立自主的現代化,在實現方式上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就,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多次提出要重視獨立自主,革命中要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獨立自主地掌握“槍桿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要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22](P225)拉美一些國家掉入“陷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堅持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偉大長征精神時指出:“只有立足實際、獨立自主開辟前進道路,才能不斷走向勝利。”[23](P51)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在價值目標上超越了資產階級剝削人、壓迫人的方式。西方的現代化表現出對資本的無限追求,是以資本邏輯為中心的現代化。“西方的現代化,在經濟基礎層面就是市場化和工業化,在上層建筑層面就是西方話語中的民主和人權。”[24]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5](P53)中國式現代化是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作為首要前提。“人民群眾是實現現代化與民族復興中國夢實踐成效的根本評判者。”[26](P186)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人民利益為宗旨開展現代化建設,構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體系。中國共產黨的目標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朝著共同富裕之路前進。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在價值追求上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始于工業化,從起點上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一種全面的發展模式。而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建設伊始就認識到全面的重要性,提出要發展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新時代我們追求的現代化以更高的姿態對西方現代化模式實現了超越:在經濟上把握質量和發展速度的均衡,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上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在文化上堅持文化自信,推進文化現代化建設,促進社會整體和人的自身現代化的文化發展;在生態上把“綠水青山”當作“金山銀山”,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現代化建設。總之,在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的選擇上,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領導力量上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從領導力量上來看,西方國家難以形成推動國家進程和現代化發展的“合力”,在治理效能上表現出遲緩、低效等特征;從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連續性來看,具有天然的不足,前后政權交替使得一些政策不能持續推進,難以形成現代化進程的“接力”。中國的現代化大發展時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推進的,黨領導下的現代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能夠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純潔性和先進性也保證了這種“合力”在運行過程中的穩定。此外,黨的長期執政破解了西方多黨互相斗爭造成的“接力”問題,“中國領導人換屆,但路線、方針、重大政策一以貫之,保證自覺接力,能夠長遠地進行現代化規劃和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形成強大‘接力’”。[27]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制度安排上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西方的現代化源頭在于自由、競爭、民主等思想,這是西方國家的主流價值體系,在理論上認為自由競爭形成的市場應決定一切,但在實際操作中總是在市場和政府之間搖擺不定,在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之間來回切換,導致政府和市場不能同時發揮效能,更不能有效面對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其他各方面體制機制的有效結合體。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有效保障現代化進程中人民的主體地位。基本政治制度體現了黨領導下的合作與協商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基本經濟制度既注重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規范、引導作用,創造性地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現代化進程中大大釋放了生產力。
總體來說,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優勢,在領導力量上形成了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的現代化建設也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黨的領導和制度優勢的結合,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
回顧西方現代化的歷史,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看透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梳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脈絡,有助于我們更好總結歷史、展望未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尋求,從落后狀態逐步形成了趕超。和平的現代化實現理念和獨立自主的實現方式,超越了西方以侵略、剝削和壓迫為特征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突破了拉美等國家受制于西方的困境。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目標和全面現代化的價值追求,超越了西方唯資本邏輯是從和單一進程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領導力量和制度安排上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超越,體現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巨大優勢。在現有國際秩序下,想走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老路子是行不通的,在西方發達國家“援助”下的現代化路子也是一種被牽著鼻子走路的方式,只有力圖擺脫以往的舊觀點、舊經驗,通過自身的建設和摸索,走出一條適合本國的現代化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近。“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28]這樣一條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凝結著歷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為世界提供了一種非西方化的現代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