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圓圓, 曹 蓓, 曹 旭
(南方醫科大學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廣州510515)
高校實驗室是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重要基地。在“雙一流”“雙創”等建設背景下,高校實驗室呈現出數量規模化、種類多樣化等特點,其安全狀況關系高校健康發展,更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1]。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導致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2]。加強實驗人員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識,強化安全意識,提升安全素養,確保實驗人員人身財產安全,對個人、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課程思政”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種教育方法[4]。其本質是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著重強化主流價值觀的倡導與引領,并將專業教育中所蘊含的隱性思政元素顯性化,推動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價值引領緊密結合[5]。
在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建設中從育人維度深入挖掘素質培養等相關德育元素的“觸點”和“融點”,在“供給側”中著重強調教學端供給改革,不斷調整供給結構和要素配置,建立更高水平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深刻剖析“課程思政”理念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的育人意義,闡述當前高校“課程思政”理念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構建中的現實困境,立足“課程思政”教學供給側改革視角,從實驗室安全教育育人理念確立、教育方式改革創新、評價體系重構和師資隊伍教育理念提升4個層面探討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模式建設路徑,以期為高校提供參考。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實現全面發展中體現知、情、意、行的統一[6]。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目的則是通過接受來自各類渠道的安全教育信息與習慣協調培養,實現實驗室安全責任與意識、知識與技能、素質與素養的有機統一。兩者均通過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個核心點,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方法,通過思想引領、道德教育、思政課堂等內容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7]。實驗室安全教育則是通過日常教育、課堂實踐、文化營造等手段讓學生敬畏生命、勇擔責任,不僅體現為對自身安全負責,更是對他人、社會負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兩者教育方法及內容具有關聯性。
頂層設計是推行“課程思政”理念改革的關鍵,忽視了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問題[8]。實驗室安全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需要系統研究和設計。但是,“課程思政”理念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建設推進的頂層設計、路徑與載體、政策機制沒有太成熟的經驗借鑒,效果良莠不齊。大部分高校還未從人才培養目標、思政資源共享、持續推進機制、師資隊伍培育、激勵評價機制等方面系統設計、深入挖掘“課程思政”理念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的有機運用。思政教育與實驗室安全專業教育“兩張皮”“兩條線”現象未能根本改變。
當前,大部分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開展的形式主要是入學后的集中教育以及專家講座等形式,未能通過開設實驗室安全教育課程手段將實驗室安全教育貫穿于實踐育人全過程;未能著重突出以人才培養為主體地位的教育模式;未能結合實驗室安全專業化特點樹立思想教育與安全知識講授緊密結合的整體安全觀,整體呈現出安全知識覆蓋面局限、缺乏實時更新,教學手段滯后、價值引領不足等問題,存在實驗室安全教育成效不佳等情況。
當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隊伍主要由職能部門管理人員、院系兼職實驗室安全員組成。大部分教師僅重教學管理,不重視育人[9]。突出表現在:①對“課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未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的育人作用;②實驗室安全管理教師隊伍缺乏系統的思政理論培訓,對“課程思政”理念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的設計運用及實施方法理解不全面、不深入;③實驗室安全管理教師隊伍課程思政能力較弱,只重視實驗室安全專業教育,思政教育方式多以簡單說教、生硬灌輸為主。
合理的評價是“課程思政”教育取得成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10-11]。當前,大部分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成效評價多由主管部門以未發生各類實驗室安全事故為評價標準,存在評價主體缺乏多元性特征、評價方式未側重于發展性評價、評價結果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反推動導向作用不夠明顯等問題。
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更高質量的人才[12]。因此,“課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終必須以學生的內化認同為檢驗標準。只有當學生將所受教育的知識內化為其成長的信念和發展意愿時才算有效完成了教育目標[13]。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頂層設計中必須牢牢把握住“以人為本”這個核心目標,讓教師圍繞目標而教,學生圍繞目標而學,才能使得“課程思政”不流于形式,同時避免教師在實施過程中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進行“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供給內容和渠道是關鍵[14]。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構建中,可通過以下3種方式改革創新教育模式:①建立“互聯網+安全”教育模式。搭建一套具有系統性、普適性特點的實驗室安全準入及考核管理系統,系統采取網上練習與網絡考試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在學生進入實驗室之前通過系統對實驗安全與規范進行認識與學習。②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途徑和載體[15]。實驗室安全教育走進課堂,納入學業培養考核指標體系,在強調理論教育基礎上,更加注重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實踐育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問題式、參與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探索推動課堂革命,將安全價值觀教育潛移默化置于實驗室安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③營造實驗室安全校園文化。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刊物、教學實踐等多渠道,營造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通過多維度“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促使學生在思想層面對實驗室安全產生價值認同。
探索多維度的實驗室安全教育評價考核體系,激發評價機制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改革中的內生動力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思政”理念下實驗室安全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可從以下3個方面出發:①評價主體應具備多元化特征。授課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學生等均應參與評價中來,以期從全方位、多角度觀測教育成效。②側重于發展性評價。實驗室安全教育中價值體系、安全素養、實踐能力的質量發展很難通過考試、調查問卷、專家評定等方式判斷,更應該注重描述性評價而非區分性評價。③評價結果主要運用于“課程思政”教學供給端改革,如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改革等,而非對學生安全素養與能力的定性判斷。
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是“課程思政”理念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運用中的核心力量。打造多元主體合力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師資隊伍,落實協同育人理念具有重要意義。提升師資隊伍協同育人理念:①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組建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管理人員、院系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以及具有專業背景的專家組成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并加強實驗室安全理論常識、管理要求、技術規范等方面的宣傳培訓。②校內教師要針對實驗教學課程制定和編排安全教育內容,在教學和實踐環節中體現育人職責,傳播安全價值觀,將教書育人的責任落到實處[16]。③通過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共享、專題培訓、集體教研等形式,不斷強化校內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模式構建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完善的系統性工程。融合并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從人才培養的育人角度出發,突出強調教學端供給側改革,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高度融合,寓價值引導于實驗室安全專業教育教學,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融合,一體貫通,提升實驗室安全教育質量水平,對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