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鄒燕
(1.定邊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2.定邊縣水土保持工作站,陜西 定邊 718699)
定邊縣地處陜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整個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1037~1907m,地形主要為北部風沙灘區和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位于陜北黃土高原的西部邊沿地帶,經流水沖刷及其外因力的侵蝕,完整的黃土高原被切割成梁、峁、塬、澗、溝谷等各種不同的地貌類型;北部風沙灘區位于毛烏素沙漠南緣,為東西狹長的帶狀灘地,占縣域總面積的38%。
定邊縣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春季風沙、初夏干旱、秋季陰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點。據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水量317mm,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2.1%,年水面蒸發量1487.01mm。
定邊縣城是定邊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處白玉山北側山前沖洪積平原前緣與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過渡地帶,城區地勢平坦低洼,平均海拔1368.0m,縣城周圍東、西、北三面4.0~10.0km以外均為風積沙丘堆積區,城南為沖洪積平原,地勢逐漸抬高至山前,是陜西省唯一的內陸河縣城,縣城周邊全為內流區。縣城南部主要有馬溝泉(含西大溝)、干溝和趙大溝三條較大溝道。
由于縣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年來,一方面,縣城城區主要受南部白于山北麓馬溝泉、干溝和趙大溝河等主要溝道洪水的影響,汛期易發生洪水災害;另一方面,縣城城區地勢平坦落差小、排水管徑小等因素影響,導致城區排水不暢。洪澇災害已影響縣城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已經成為定邊縣城人民群眾最大的安全隱患。
多年來,定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縣城的防洪排澇問題,先后進行了多次治理。主要有縣城南部的定邊縣干溝縣城段防洪工程,縣城防洪標準30年一遇,主要為防洪圍堤工程,建設內容新建堤防13.5km,其中東堤8.5km,西堤5.0km;加固堤防1.34km。防洪堤的修建對定邊縣城防洪減災起到積極作用。
在縣城北部建設有一座處理縣城污水的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污水量3萬t,實際日處理量2.2萬t。目前,處理后的中水均輸送至縣城西北的華馬池。縣城北部已開挖高池、低池兩座排澇池,承泄處理后的中水。
(1)本區洪水主要為上游山區暴雨形成,由于山區內植被差,暴雨歷時短,雨強大,根據水文分析成果,3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為1442m3/s,24h洪量為986m3/s。形成的洪水具有陡漲陡落、峰型尖瘦、峰高量小的特點。縣城南部防洪堤的修建加大了堤防以南區域部分村莊的防洪壓力,出現新的洪澇災害問題。
(2)縣城城區防洪排澇體系不健全,缺乏必要、完整的排澇工程,城市內澇排泄不暢;城市污水處理后缺乏妥善處置,任其自流,污染環境,威脅鹽化廠及周邊環境安全。
(3)洪水及中水缺乏總體的利用規劃,洪水及中水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縣城及周邊區域現狀沒有形成水系,縣城周邊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少單一,生物多樣性差。
水安全:蓄滯不足、排泄不暢、洪澇易發。
水資源:缺乏整體的水資源利用規劃,洪水及再生水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棄之可惜。
水生態:中水出路不暢,中水回用率低,植被稀少,生物多樣性差,缺少濕地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環境脆弱。
水景觀:縣城及周邊區域沒有形成水系網絡,城區缺乏以河流、湖泊為依托的景觀帶,親水性差,水文化缺失。
防洪排澇布局要緊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節約型社會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大力推進城區內生活、工業各領域的節水及中水利用,實現雨污分類,修復城市周邊水生態系統。采用生態循環流域建設理念,將 一片天對一片地的單元控制作為核心思想,以洪澇海綿化、用水最優化、污水清潔化為主線,實現雨洪循環、水系循環、用水循環。除了解決水問題,還要注重水與縣城發展的緊密結合,突出系統規劃理念,構建 人、水、城 三元融合、循環共生的城市發展體系。通過保障水安全、重構水連通、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智能水管理六位一體的全域水循環生態水系建設,促進城市轉型發展。
總體思路:南部山洪采取上攔,中分,下部滯蓄,城區內澇采取雨污分流、海綿城市建設,實現洪水、中水資源化綜合利用。
(1)南部山洪上攔,中分,下部滯蓄。在縣城洪水主要來源區的山洪溝道采取林草、梯田、淤地壩建設減輕水土流失危害,攔蓄洪水,蓄洪滯洪,削減洪峰,加大油氣開采等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的實施監管。
在洪水出山后,加強防洪工程措施,疏浚河道進行溝道整治,有效控制洪水。縣城以南進一步完善防洪堤防,攔擋縣城南部洪水,使縣城防洪標準達到防御30年一遇洪水標準,以確保縣城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縣城南部防洪堤的修建會加大圍堤以南區域部分村莊的防洪壓力,出現新的洪澇災害問題,考慮到此因素,在局部村莊修建護村堤,對丁寨子、王來灘等村莊進行局部防護。
利用縣城南部修建的防洪圍堤,以干溝為界,向東向西分別進行分洪,疏導引導洪水至南部風沙灘區低洼地帶形成滯洪區,在縣城以南利用地勢低洼地區開辟兩處滯洪區,分滯部分洪水,提高縣城周邊地區防洪標準。縣城內部結合城市景觀、防洪排澇要求,在東西兩側開挖建設兩條人工排洪排澇渠,遇超標準洪水可先匯集洪水至滯洪區,再通過人工排洪渠排泄洪水至下游鹽池附近的低洼地區。
(2)城區內澇采取雨污分流、海綿城市建設。城區內加強海綿城市的建設,依據《定邊縣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嚴格控制并大力推廣在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院落,公園廣場及新建道路中埋設集雨水設施,盡可能地收集形成徑流的地表雨水;同時,在各海綿單元中改造建設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花園等設施,利用上述設施的自然凈化及滲透能力提高集蓄雨水的水質,擴大雨水利用范圍,用于工業、環衛洗街、綠化灌溉、景觀用水等,減少對自來水的需求,緩解用水壓力。同時,加大中水回用、雨污水分流官網建設,減輕內澇壓力,達到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目的。
(3)實現洪水、中水資源化利用:①灌溉利用。現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2萬t,處理后水質可達到劣四類,可用于滯洪區周邊農田灌溉和城區景觀用水。②水景觀、水文化提升。東西兩側開辟滯洪區(兩湖之間還可以根據水系連通要求新建一條人工河道),周邊根據地勢進行人工濕地、植被綠化等景觀布置,日常形成人工湖泊,形成一定面積水面。水源可以考慮從污水處理廠調蓄池抽中水至蓄滯洪區,形成一定面積的水面。通過濕地、湖泊、沙丘等共同構建縣城周邊景觀風貌。
沿縣城東西兩側的排洪排澇渠道打造生態景觀帶,形成城市水系網絡。考慮渠道比降,日常流量較小,沿程布置一定數量的跌水、橡膠壩、液壓升降壩等蓄水建筑物,形成一定規模的景觀水面。水源初步考慮利用污水處理廠處理的中水抽水至西滯洪區,再自流入東、西排洪渠。縣城污水處理廠北部的調蓄湖和縣城西部華馬池已形成一定規模水面,也可以作為縣城水系的組成部分并進行水景觀提升改造。水景觀總體形成 一橫、兩縱、五湖 的景觀結構。
一橫:由于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可溝通東西兩個蓄洪湖,使兩湖之間自流連通,形成一條東西方向的排洪渠。
兩縱:結合城內防洪排澇和景觀需求,縣城東西兩側開挖兩條人工排洪排澇渠道,未來可以成為縣城生態廊道也是未來城市的動力之核、活力之源。
五湖:以水為帶,五湖分別為城南兩處滯洪區和縣城北部已開挖的排澇池以及縣城周邊已有的兩座天然湖泊華馬池和污水處理廠下游人工湖,除蓄洪、排澇作用,可以形成城鎮重要景觀節點。

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