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靜 袁廣達 張悅斌



【摘 要】 石油企業作為我國能源產業中較有代表性的支柱產業,其整體發展影響著我國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的進程,也是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經濟發展的核心部分。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對石化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起著重要作用。文章結合三重績效理論,在參照環保部提出的建立行業環境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對中石油以及中海油兩家公司的環境績效進行量化分析和整體評價,以期為我國整個石油行業環境績效考核提供經驗數據和成功方案。
【關鍵詞】 三重績效; 石油企業; 環境績效; 評價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石油類國有企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并在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中處于主導地位。然而,隨著石油的不斷開采以及石化行業的快速發展,生產石油及其衍生品所產生的污染日益加重。經營中所體現的社會績效和財務績效是不可忽略的,研究發現,當前企業過于重視財務績效,對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重視度不足。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確立,在注重效益目標的同時也要重視品質。構建石油石化行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是目前我國石化行業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國內外專家學者已開始關注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問題,且普遍認為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水平的高低是我國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次,就環境績效評價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眾多專家不斷在鋼鐵、煤電、電力等行業進行探索與實踐,石油石化行業理論研究較為充足,但在實踐運用層面還有所欠缺。選擇石油行業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間的平衡關系時,石油行業是所有行業中具有一定研究意義的。石油行業作為國有企業中的特殊行業,過去的研究發現已經滿足了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效益,但是環境績效卻遠遠不夠,本文希望通過構建石油行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為其他企業帶來良好的三重績效樣本效應。
二、文獻綜述
Perotto[ 1 ]提出環境管理體系的目標是改善組織的整體環境表現,并通過指標進行性能管理,能否正確評估環境績效取決于選擇數據和數據標準,同時強調測量不確定度對有效的數據比較和正確的環境績效評價至關重要。在實際運用層面,Ueno等[ 2 ]分別采用美國及英國房屋環境績效評估方法對日本的獨立式住宅進行評估,并對各國環境績效評估方法進行比較分析。Aghajani[ 3 ]基于模糊邏輯建立環境績效評價體系作為一種獨立而有力的管理工具。Kim等[ 4 ]提出了一種基于多種績效評價特征的新型科研人員評價模型,借用模型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比較研究人員,以此對研究人員進行排名,并推薦特定研究領域的優秀合作者。Trumpp等[ 5 ]通過總結IS014031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提出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的兩個方向EMP和EOP。Klassen和Mclaughlin[ 6 ]研究分析了制造業以及石油企業共162個樣本企業的相關環境績效以及環境績效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指出企業環境績效將會極大程度影響企業的發展潛力。Qian和Schaltegger[ 7 ]提出,環境績效的水平能夠推進企業財務指標優化完善,增加企業效益。張正勇和李玉[ 8 ]以重污染行業中近百家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建設披露透明度低,高級管理層以此為借口逃避責任。
我國學者基于三重底線理論從理論和實踐對績效評價體系進行了探索。Zhang等[ 9 ]根據電力企業的特點和環境污染現狀,建立相匹配的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基本指標和參考指標兩大類。也有學者結合綠色循環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鋼鐵工業企業績效分析體系。與上述兩者不同的是,楊莖和尤華[ 10 ]在評估環境績效的基礎上,以各石化行業指標的權重進行評估。而林享[ 11 ]則依據供應鏈的組成部分構建評價體系,通過定量計算不同石油企業的實際經營數據來進行評價。何平林等[ 12 ]以環保合規性、資源消耗、環境污染以及環境治理成效作為評價指標,這也是現在我國環境評估系統的標準指標。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的運用,針對人員選拔及管理方面,同時也提出了評價體系數據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數據的繁雜和標準的確定,這也是本文選擇案例公司相同指標數據的原因。相比于國外研究,我國專家學者對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更加全面。首先,研究發現環境會計信息失真、環境會計準則不健全、缺少第三方專業審計等問題有待解決,這也說明完善石化行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的必要性。其次,石油石化行業經濟敏感性強,受宏觀經濟市場的影響,規模經濟明顯,經營數據繁雜,研究難度增加,在研究方法上選擇層次分析法和一致性檢驗等措施,可以減輕工作量,增加研究結果的可信性。最后,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特點選取相應的指標,形成模型基礎,更加貼合企業經營情況。但是多樣化的指標計算方法,也造成了研究數據結果的不一致,研究時參照標準及其選值的方向不一致,會導致計算成果對比的偏差,從而無法系統地評價。
三、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分析
(一)三重績效內涵
三重績效,也稱三重底線理論,即企業必須履行最基本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1997年由英國學者John Elkington最早提出。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既要關注經濟的提升,也要關注社會以及環境的改變,以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的共同發展作為起點,同時保障三個方面共同進步。經濟績效是指對經濟與資源分配以及資源利用有關的效率評價,經濟績效主要是依據企業經營過程中財務指標計算分析,對石油石化行業主要從年度利潤總額、凈利潤收益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對企業進行考核,且考核結果分為5個等級。環境績效是指企業經營活動中由于環境保護和治理環境污染取得的成績和效果。環境績效指標是由挪威及荷蘭環保部委托非營利機構發展的,針對鋁冶煉業、油與汽探勘及制造業、石油精煉、石化等行業,發展出能源指標、原料用量指標、空氣排放指標、廢水排放指標、土壤污染指標、廢棄物指標以及意外事故指標。社會績效包含傳統的社會責任和對社會回應的新關懷。現代社會責任觀由鮑文提出,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社會責任相關文件的出臺為組織開展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提供規范化的指引,也為組織進一步開發適合自身需要的社會責任績效指標提供依據。
在三重績效理論的環境層面,企業完成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后,應當時刻關注對環境的有效保護。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要推動經濟的發展,而且要治理污染和節約能源,通過評價企業環境績效發現環境問題,尋求企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財務方面,三重績效理論在企業資本延伸、供應鏈發展、企業戰略和社會企業價值方面不斷被引用提及。該理論不僅是微觀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宏觀體系建設的有力促進者。
(二)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1.石油企業及其特征
石油企業作為資源密集型產業、支柱型產業,通常是國家控股,其經濟發展以及金融活動都會影響整個行業發展。石油企業往往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企業整體門檻較高,上中下游產業呈現出較高的一體化現象(上游指的是相關資源的開采與開發,中游則指的是存儲物流,下游指精加工以及銷售等)。第二,經濟敏感性強,石油企業為國家提供能源,容易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第三,規模經濟明顯,石油企業正是因為擁有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特征,生產規模極為龐大,規模經濟較為突出,容易形成成本優勢。第四,技術依賴性強,石油企業在進行上中下游運轉的過程中往往對高新科技以及設備裝備需求極為突出,較為優秀的裝備能夠很好地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第五,生態效益溢出,石油企業由于本身的獨特性,科技水平領先其他行業,自身研究成果突出,但同時也造成生態破壞,在產品帶來收益的同時還要負擔環境保護的責任。
2.指標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
評價指標可以說是評價相關內容的直觀載體,是評價方式的根本表述,在本文分析中,建立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最重要的是區分性原則。原因一是石油及其衍生品眾多,選取的原料及催化劑不盡相同,無法明確分離,區分難度較大;二是我國石油企業生產過程比較復雜,環境績效考核標準各異,無法系統地進行單一流程的對比;三是公司經營范圍較廣,所采取的企業經營環境信息披露不一致,重點關注的環境指標也不一樣,無法進行對比區分。
本文選取層次分析法,結合三重績效理論在煤電行業及林業的實踐,使得環境指標標準化,實現案例橫向比較,針對石油企業環境相關績效進行合理評價。同時本文選取的權重計算方式旨在量化環境績效指標,便于兩家案例企業環境績效結果的對比,使獲得的相關評價指標可信度更高。
3.指標選取
在綜合考慮三重績效理論后,就環境績效來看,石油企業作為國民支柱產業,不僅會帶來厚實的經濟財富,而且需要履行社會責任,包括滿足人民的就業需求、福利產業的扶持等,最重要的是減少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在滿足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后,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應得到關注。通過評價企業環境績效,可以發現環境問題,尋求企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在進行環境績效評價時,最重要的是如何構建恰當的指標。本文主要結合兩家案例公司報告整合出一系列環境指標,以網絡問卷調查形式開展第一步篩選。問卷的調查對象是石油石化行業從業者和相關化工專業大四及研究生,通過網上填寫并及時匯總反饋進行。石化行業從業者數目較少,大多以化工專業學生為主,共發出350份,收回290份,回收率達82.9%;主要調查石油公司生產經營過程中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染、治理成效一系列環境指標,通過調查對象選擇指標的占比進行篩選,篩選的原則為比例值>60%,最終篩選出15項作為第二步專家咨詢的初選指標,如表1所示。
本文第二步主要采用德爾菲法,根據以上初選的環境指標,通過問卷的形式單獨發送給專家征集專家的反饋情況,將結合專家意見修改后的問卷及咨詢情況進行分析并再次咨詢,通過兩次咨詢來優化指標體系。
為了能夠有效地保障相關專家的權威度以及調查研究結果的精準性,選取在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估層面擁有工作經驗,同時工作年限超過五年的十位專家完成有效評估以及打分,構建指標體系。此十位專家涵蓋了石油相關企業員工以及高校相關專業教師。
4.指標體系確定
在完成兩輪德爾菲法針對專家相關咨詢意見結果選取后,最終獲得了九項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信度效度檢驗發現,所選指標符合研究要求,具體見表2所示。
5.變量解讀
廢水排放達標占比:污水排放達到合格標準的量在我國工業污水總排放量的占比。
廢氣排放達標占比:大氣污染達標量在大氣污染整體中的占比。
綜合能耗:在事件期中公司能源消耗值在我國工業消耗總量的占比,是能夠有效反映相關石油企業能耗高低的綜合評價指標。
SO2排放量:SO2是大氣污染物之一,石油含有大量S這種化學元素,因此在進行燃燒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定的SO2,當其溶于水時,會產生亞硫酸,亞硫酸極易在PM2.5環境中氧化形成硫酸,進而形成酸雨,造成嚴重的污染。
COD排放量:化學需氧量COD主要是依托化學的形式測算水樣之中所擁有的被氧化還原性物質量。廢水、工業廢水以及受污染水源之中經常能夠檢測出被強化劑氧化的物質氧當量,是污水處理相關工廠運轉過程中的有機物污染參數。
SO2下降量:SO2排放量較上年所減少的比率。
COD減少量:COD排放量較上年所減少的比率。
公司環境管理披露程度:主要指的是石油企業公布的相關環境報告確定的信息量多寡,該項指標依托企業可持續性發展報告之中官方評價的相關等級確認。其中,5星為滿分,采用數字1表示;4星為較好,采用數字0.8表示;1星最差,采用0.2表示。依據這一規律進行類推。
公眾滿意度:社會大眾對石油企業環保成果的肯定程度,描述了石油企業環保水平的高低。該項指標依托專家進行有效評價,憑借加權打分的形式計算出相應結果。
四、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實證分析
(一)樣本公司簡介
本文主要選取中石油和中海油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就兩家具有代表性的石油企業進行環境績效評價分析,兩家公司基本情況如下。
中石油是國家扶持的石化國有企業,國家能源行業,也是國內能源巨頭。中石油在2016年中國企業五百強之中名列第二位,2018年創造營收2.77萬億元,利潤總額達1 105.6億元,平均約每天營收75.9億元,凈利潤3億元,位居國內油氣企業行業利潤第一。同時2019年原油價格中高位震蕩,疊加天然氣需求強勁,公司業績將繼續向好。
中海油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自1982年完成組建之后,中海油依托多次成功的改組完成了跨越發展,整體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保持了較為突出的綜合競爭能力,由原本單純進行油氣開發的上游公司,逐漸轉型成為各產業鏈條較為完善的國際化能源公司,構筑了六大類經營范圍。2016年8月,中海油在我國五百強企業中排名第22位。兩家石油企業在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經濟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二)樣本公司環境績效計算及評價
1.數據來源及指標處理
(1)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來源于2011—2018年中石油及中海油兩家企業的年度報表、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及鳳凰財經網及其他相關的互聯網信息,選擇最大—最小原則對原始數據進行有效標準化計算,指標計算方法為:
(2)指標權重處理。本文采用的計算方法為突變級數法與熵值法結合。突變級數法所進行的計算需要保障相關指標體系之中對指標進行系統排列,按照指標的重要程度梳理。
采用熵值法對指標重新排序,獲得相關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注意的是所計算的標準化指標數值之中出現了部分0.00的情況,而熵值法要求相關指標必須大于零,否則lnYij不存在意義,無法進行計算。為了使相關計算能夠完成,針對0.00的數值賦予微小值(1.00E-11),完成計算。
同時為保障兩家公司評價指標的一致性,將相關指標依照年份進行疊加,完成熵值計算,見表3。
同時,經過計算排序,環境績效指標體系見表4。
2.兩家石油公司環境績效計算
(1)中石油公司環境績效計算
其余年份環境績效計算結果見表5。
(2)中海油環境績效計算
中海油環境績效計算的過程同中石油相一致,整體計算結果見表6。
(3)兩家公司環境績效評價
對比兩家石油企業所計算得出的環境績效,得到表7和圖1。
如表7所示,兩家石油公司所得出的環境績效均值在0.5上下浮動,歸屬于中等水準,整體來說依舊需要進一步提升。這是因為雖然近年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石油行業也做出了巨大的改變,但是石油產業作為國有企業,規模基數大,且具有特殊性,為國民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財富,當然在社會責任中也做出榜樣,但面臨巨大的環境污染問題時需要更多的技術以及成本。石油化工帶來的原料污染相比其他產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可以看到,兩家石油公司的環境績效都在顯著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尤其是2014年以后,“一帶一路”的推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深入,環境績效越來越顯著。相比而言,中石油的環境績效更好一點。根據圖1,在2011—2018年,中石油企業環境績效的波動較為明顯,前五年整體趨向于“W”形態,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指標波動;2012年SO2排放量及2014年COD排放量數據權重為0,同時這兩項指標實際數值偏高,超過標準值,造成嚴重污染;2014年環境治理成效指標較高,但企業硫和氮元素排放下降量不足行業中等水平。以上說明中石油在滿足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環境效益,迎合國家政策節能減排,初步滿足三重績效的要求。中海油在2013—2015年環境績效上升較平緩,2016年因為資源消耗較多、產品利用率不高出現了下降,2017年之后得益于廢氣、廢水排放達標占比相對較高呈現穩定上升趨向,這些都說明該公司整體環境治理層面壓力較大,雖然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有所反彈,原因可能是公司在2016年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環境效益。中石油環境績效水平在近兩年都優于中海油,取決于其綠色金融業務的開展,環境污染治理成果顯著,同時行業環境信息披露透明度高。2017—2018年,兩家公司環境績效均接近于0.7,這也說明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環境績效較2011—2015年有了顯著的提升。
總體來看,2014年以后,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確立,兩家企業在注重效益目標的同時,也通過更新設備、優化節能技術和HSE管理體系建設等方式,降低產品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并在2017年環境績效較往年有較大進步,成為近五年最高值,凸顯了石油公司對環保理念的重視和投入所獲得的成效。作為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及石油行業龍頭,這兩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環境績效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也反映出近年來我國石油企業環境績效的發展還未達到理想的狀態。
五、結論與對策
(一)研究結論
2011—2018年中石油和中海油兩家具有代表性石油企業環境績效都值初期都在0.5上下浮動,表明這期間我國石油企業環境績效處于中等水平;后兩年,隨著科技戰略的實施,石油企業環境績效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兩家石油企業環境績效均值已經趨于0.7,表明了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建設的必要性。通過財務指標創收的同時,履行企業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提高行業污染排放達標率,推動企業生產后期污染治理。我國石油行業環境績效評價結果也同時說明了行業環境績效研究是推進企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
(二)對策與建議
環境績效水平提高,但石化行業需求不足、利潤增幅下滑,經濟績效無法同步增長,反之亦然。分析兩家案例公司近年來各自環境績效變動情況,同時對比同年兩家公司績效變動,結合公司環境戰略考量變動因素,針對本文研究的中石油及中海油案例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1.科技轉型,優化企業結構布局
新領域及市場環境優化的趨勢下,應轉型升級適應環境保護時代要求,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強化自身企業責任踐行力量。石油行業、智能電子化學品市場從一個陌生的新型市場概念逐漸發展為當前行業發展轉型的新目標,就像本文中的石油作為市場嗅覺敏銳的科技型企業代表,從2015—2018年開始科技轉型調整,以智慧型環境監管不斷提升環境績效。
2.強化生產過程能源消耗管理
根據本文的指標權重計算結果,中海油綜合能耗值高于中石化,并且兩家公司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都屬于行業較高值,生產過程中新鮮水、原油、原煤、電力消耗值也相應較高,在生產時應積極尋找工藝消耗的最佳數據值,提高半成品的利用率,降低廢氣、廢水、廢催化劑及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促進節能降耗工作的推進,提升生產經營全生命周期清潔化水平。
3.環境治理
應增強污染源排查力度,重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對石油石化行業所造成的污染進行針對性的治理。例如,利用土壤修復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石油及其衍生品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是中海油溢油事故對海洋造成的污染更為嚴重,應進行分解處理,凈化吸附。
【參考文獻】
[1] PEROTTO E, CANZIANI R, MARCHESI R,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in EMS context: a case stud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4):517-530.
[2] UENO E, YOKOO N, OKA T.A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load reduction by spreading houses rpplying the local resources:part 2 a evaluation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 of houses[C]. Technical Papers of Annual Meeting the Society of Heating, Air-conditioning and Sanitary Engineers of Japan,2009.
[3] AGHAJANI H, ALIABADI A N, NAZOKTABAR H.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fuzzy logic[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Section1,2011(5):432-436.
[4] KIM D J, HWANG M, GIM J, et al. Intelligent research performance appraisal model based on internal/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features[R].2013.
[5] TRUMPP C, ENDRIKAT J, ZOPF C,et al. Definiti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126(2):185-204.
[6] KLASSEN R D,MCLAUGHLIN C P. TQM and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 in manufacturing[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6,93(6):14-22.
[7] QIAN W, SCHALTEGGER S. Revisiting carbon disclosure and performance:legitimacy and management views[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17,49(4):365-379.
[8] 張正勇,李玉.企業環境績效與高管薪酬激勵有效性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8,32(4):126-133.
[9] ZHANG C, XIE P, CAO M. Research on r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valuation index dystem of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C].International Forum on Strategic Technology.IEEE,2011.
[10] 楊莖,尤華.石油石化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分析[J].金融經濟,2014(16):82-84.
[11] 林享.基于EVA指標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以中石油為例[J].財經界(學術版),2015(8):38-39.
[12] 何平林,石亞東,李濤.環境績效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一項基于我國火力發電廠的案例研究[J].會計研究,201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