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真真 王國寶
摘要:本文從翻譯實踐入手,探討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旨在說明翻譯文學文本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一是對人名的翻譯,根據實踐得知,在人名翻譯時,音譯居多,但也有例外的情況,直譯還是意譯則是譯者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二是對翻譯風格的處理。通過分析得出,在進行文學翻譯時,只有在“信”的基礎上,才能達到“達”和“雅”,要尊重原作。
關鍵詞:文學翻譯 翻譯策略 翻譯實踐
1.人名翻譯
1.1音譯情況
翻譯策略作為一種宏觀的原則和方案,其分類必須與翻譯活動的參與者緊密聯(lián)系起來。翻譯活動的參與者一般包括原文作者、翻譯活動發(fā)起人、譯者與譯文接受者。依據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對這兩者的取向不同,翻譯策略則可以分為歸化與異化兩類。同樣在這兩大翻譯策略之下,又有各種不同的翻譯技巧和翻譯方法。
對于人名的翻譯一般采取的是音譯的方法,音譯指把一種語言的文字符號用另一種語言中與它發(fā)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號表示出來的方法。
對于不同類型的文章,適用的人群不同,自然而然采取的翻譯策略則不同。
例如在文本Il Y A DEUX SEXES中,有獻詞: Antonia ma grand-mère maternelle, à Vincente, ma mère. 此處出現了兩個名字:Antonia 和 Vincente一般翻譯成安東尼婭和文森特,這就是根據音譯的方法,將法語的名字音譯成漢語。而不少人若注意不到Antonia是位女士的話,則很可能翻譯為安多尼亞。但凡認識到Antonia是位女士,那么“亞”在此便不合適了,需要將“亞”改為“婭”。
1.2 直譯與意譯
翻譯活動極其復雜,無論采用怎樣的翻譯策略與方法,最根本的是忠于原文,若是譯者自我發(fā)揮的余地太大改譯太多甚至是創(chuàng)譯太多,會損壞原文的風格,即使是譯者采用創(chuàng)譯改譯的方式成就了原來的文本,翻譯追求信、達、雅這三者是譯者畢生所追求的,要想達到“雅”則第一步便是做到“信”。
在童話翻譯中,為了便于兒童理解,經常會用人物身上的特質去命名人物,例如在童話翻譯La petite souris grise中,有一位仙女叫做La fée Détestable,在未修改之前,我們翻譯為“邪惡魔女”,在法語中fée并無魔女的意思,只是翻譯為仙女,翻譯為魔女,則是將此詞品質化,成了貶義詞;détestable一詞在字典中翻譯為“可惡的、可恨的”,是令人討厭的意思,也并無邪惡的意思。細讀文章,我們可以描繪出La fée détestable 的性格:不招人喜歡,邪惡。
那么這時我們應該采用何種何種方式?翻譯為“討人厭”仙女還是“邪惡魔女”?直譯還是意譯?考慮文章的類型以及忠實性問題將題目翻譯為“討人厭”仙女。類似的例子,在童話翻譯中尤其常見,例如在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人物Le prince charmant,如果按照直譯的方式則是“迷人的王子”,如今約定俗成,統(tǒng)一翻譯為“白馬王子”。白馬王子是出現在西方童話故事里的一個典型人物,通常這位王子出現并解救落難少女,最為典型的就是把她從邪惡的魔法中解救出來。雖然被翻譯為白馬王子,但是在原文中并沒有白與馬的意思,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白色則會讓人聯(lián)想到純潔,馬在古代則是作戰(zhàn)的武器,最早可來自西方的圓桌騎士原型,白馬王子則喻指為女人赴湯蹈火,身世是王子,瀟灑、帥氣贏得愛情的一類男主人公的象征。這時我們便是采用的意譯的方式。
在翻譯時,需要關注譯出國的風俗與文化,更要注重讀者的類型與接受國的語言習慣,在中文有時并不存在與法語可以玩裙對等的詞語,直譯還是意譯還是音譯,一定要以原文為基礎,在“信”的基礎上再求“達”與“雅”。
2.翻譯風格的處理
對于文本翻譯的風格處理,也因文本類型而異。文學類翻譯與社科類、工程類又有所不同,下面就拿這次翻譯的童話《小灰鼠》與文學類翻譯典型《追憶似水年華》為例。
例如《小灰鼠》中的“quel air effaré tu as, Rosalie?! ”這句話,我們翻譯為通俗易懂又帶有嬉皮笑臉、幸災樂禍的可以看到的表情的句子——“瞧瞧你那驚慌失措的樣子!”十分貼切,也符合兒童的理解能力,文字更加鮮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文字不甚考究,卻朗朗上口。
而對于文學類的翻譯,我們采取的翻譯方式卻截然不同。比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善用長句,經常用分詞、從句、標點符號去擴充句子的長度,為了保持句子意義的完整性又不破壞作者的寫作風格則需要不同的翻譯策略。周克希先生在翻譯時經常同普魯斯特一樣也用一句話的形式將原文內容完全翻譯表述出來,反倒沒有顯得句子冗長,而是句子意義更加緊湊。在此過程中,譯者運用了分譯的方式用標點符號中括號擴充句子的容量,在中譯的過程中,遣詞造句更加講究,文筆優(yōu)美,又綿延不盡。
對于翻譯風格的處理,從大的層面說是翻譯的美學。要想達到這一步,第一步便是理解,深刻理解作者之想,則所謂的“信”;第二部便是準確的將作者之思破譯為目的語;第三步,也是最難的步驟,便是將作者的寫作特點傳達出來。除了考慮原文作者的風格,也要翻譯的受眾,例如社科類文章一般針對的是高水平人才,要求句意精準,文學翻譯,則要求風格清晰等等,這些都是譯者需要考慮的內容。
3.小結
翻譯是建立在對原文的正確理解之上,在達到“信”的程度之上,才能去追求“達”與“雅”,雖然很多翻譯大家,都聲明在翻譯時并無一定的方法可尋,無一定的方法論指導,但是如今,翻譯學漸漸成為一門顯學,可以說譯者給了作品第二次生命。
翻譯涉及非常多的問題,與許多學科交叉,例如語言學,不能只將眼光局限于翻譯領域,一個好的譯者必定是一個好的作家,在法譯中的過程中,中文的功底深厚與否也影響作品的接受。
參考文獻
[1]Marcel Proust: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Paris?: Gallimard, 1954, p. 30.
[2]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載《中國翻譯》,2014年第3期。
[3]周克希;《追憶似水年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p. 19.
作者簡介:鄭真真(1992-),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東營市,碩士研究生,助教,單位:濰坊學院,研究方向:法國文學與比較文學.
王國寶(1987-),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濰坊市,博士,研究方向:特種經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