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人們學會已知世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去探索未知世界奧秘的能力。初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善于思考,最終具備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狀態,學生只需把老師講過的東西記下來,考試時能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是完成了任務。殊不知已知的世界固然是可以“教”的,但人的能力是無法“教”的,更不可能通過“教”的方式得以實現。這樣的方式教出來的學生,他們被動、機械、呆板,大多的人不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別說對未知世界的認知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了。
一切能力的發展,都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是基于外在的誘因和強制性的,那效果就會很差,反之這個過程是基于一種內在的需要,是自主地去學習,主動地去獲取,那效果就會很好。如今教學不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簡單理解,而應該理解為教學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開展自主學習就是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如何開展自主學習呢?
第一、對學生和教材作理性分析,確定適合學生的目標和課題
在備課時,先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和學習基礎,確定一個學生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的學習目標和一個學生通過努力就能掌握的活動課題;其次看看本堂課的教學設計除了讓學生完成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外,是否具有激活、誘導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作用;算算自己預留給學生的個人空間是否恰當,預留給學生的創造、發現、表現的時間和機會是否夠用;要充分估計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狀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認真考慮活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否實現了轉變——由傳授者轉變為設計者和組織者。
第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采用恰當的方式或方法導入新課并激發學生對本堂課要學的內容產生極大興趣,喚起學生濃烈的求知欲望。可用的方法很多,比如可采用切題法、激趣法、比較式、活動式、懸念式、抒情式、故事式、提問式等來吸引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過程中。比如讓學生學習魯迅的《孔乙已》時,可以這樣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在咸亨酒店里,一個唯一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的人,他不愿承認自己窘境,還執意恪守著自己的“清高”,那件臟而破的長衫從不肯脫下,他迂腐卻又不失天真,也曾給人們帶來歡樂。但后來他因偷東西被打斷腿,不得不用手“走”來買酒,此后便不知所終。這到底發生了什么?再比如學李煜的《相見歡》之前,先讓學生欣賞臺灣盲人歌手張玉霞唱的《相見歡》,用那如泣如訴的旋律把學生帶入那種憂傷的情境,然后激發學生去探究為何李煜會有如此心境,他生活的那個朝代、他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興趣激發起來了,再向學生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并結合本課題要學習的內容推薦給學生完成本次學習任務的幾種途徑和方法。
第三、給予學生“三種權利”——參與權、選擇權和評價權
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用恰當的方法認真閱讀課文,進行自學。在自學的基礎上主動提出問題,并提出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規律。凡是教材中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分析和概括、就有可能找出規律的內容,都要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動手操作,以營造讓學生自己回味思考的教學境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所安排的內容要有必做的和選做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能力,對選做的內容進行選擇。學習內容完成之后,要給予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時間及權利。先讓學生對自己在本次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作出一個客觀的判斷,通過自評、反思、總結來達到一個自我提高的目的,同時也讓他們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再進行學生間的互評,并在評價過程中說出自己的理由和見解,如此不僅弄清了問題,還能讓學生之間有合作精神。
第四、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給學生讀,要求在讀時要圈點、畫、批等,指導學生在讀書時,要讀思結合,要帶著問題去讀;再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針對問題,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通過自己的思維理解語言,從而得出答案;接著再讓學生們通過議論、交流,在議論交流中改進,從而積極主動地吸收內化知識;最后當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課堂上設計一些練習給學生做,用來鞏固和擴大學習的效果。
在開展自主學習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自主學習過程中,老師并不是無所事事的,老師要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充分相信學生,把時間、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如果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老師要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如果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寫錯了或說錯了,要和學生一起分析錯在哪里,并肯定他們的積極表現,保護好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繼續努力。(2)檢查學習效果時,不要老想著這節課解決了什么問題,傳授了哪些知識,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而應該考慮學生有沒有提出問題,提出了多少問題,是否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問題以及他們對這些問題有什么解決辦法。(3)防止走入自主學習的誤區。即有自主學習之形式,無自主學習之實質。最明顯的表現為,老師是讓學生自主感受課文的整體內容或精彩片段了,但在交流時,老師又完全按照自己預備的教案對學生的問題和發現進行肯定或否定,把學生的“自主”變成了形式。
總之,在開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絕不是什么都不過問,而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問題上,不作過多的個人說教,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自我教育的環境,使孩子的素質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