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閩 王勝

摘要:桃源木雕是發源于武陵山尾脈沅澧流域的一種民間木雕,題材豐富,造型獨特,藝術范式謂是渾厚大氣不失細膩、夸張沖突不失整體、樸素質拙不失美感,圓潤飽滿不失留白,其整體審美意境蘊含著多面的融合。桃源木雕瑞獸造型是桃源木雕造型之經典,其造型為現實動物肢解重組或現實動物本體象征重組的構象,是人民心理需求與信仰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桃源木雕;意境
桃源木雕的“貘”造型與實際貘本體有所差分,差分是由審美主體不同的情感認知帶來的,作為現實動物本體象征重組的人心營構之象,是實際空間中為數不多可對應實際動物的造型。“貘”造型在本體外形特點上加以木雕匠人的臆造,其審美意境只有在審美主體的腦海中才浮動、呈現出來,產生碰撞、情感、信念、產生美,自然引入意境。
一、存于虛實兩境的瑞獸造型
人作為審美主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文化氛圍中,人的觀念、標準產生變化,因此桃源木雕瑞獸造型在審美活動中經歷了一定的演變,除龍、鳳、麒麟特征明顯的神化動物外,出現系列以龍、鳳、麒麟特征為基礎的衍生瑞獸造型。瑞獸造型及其表達的精神世界是借助現實動物符號與審美情感虛擬出來的。虛擬是藝術的本真樣式,這種虛擬造型的表象與內在為相互依存的整體。這些瑞獸造型在民間無準確的定義和說法,是審美主體自由創造的虛擬造型,虛擬造型刻于木上,便呈現為可見的實際造型。
其中貘本體是現實存在最原始的奇蹄類動物(圖1),保持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體型似豬但大于豬,軀體粗壯笨重,鼻端向前突生可自由伸縮,尾極短,植食性,是桃源木雕匠人雕刻創作中基礎的形象?!磅痹煨驮诒倔w基礎上多有變化,如“貘”造型(圖2)尾粗壯圓長,身體毛密,頸部和頭冠上生有短而直的鬣毛,銅鈴大眼;“貘”造型(圖3)尾結實細長,小眼圓耳,前胸呈節狀;“貘”造型(圖4)身型圓潤,毛被稀少,尾較前二者短,但耳極尖極長。鼻端向前突生為辨別“貘”造型的依據,是最為經典而獨一無二的特征。
這里的“貘”造型或許在他人眼中與貘毫無聯系,但作為純粹的藝術形象無需被精準定義,應隨心所感,自由自在。美是外在形式和內在狀態的沖突與融合,重組的造型是矛盾的、虛擬的、模糊的也是和諧的、實際的、清晰的。“貘”造型虛實相生,它們在造型創作的過程中生成特定形象,既存在于實境,也存在于虛境。
二、客觀環境下的情趣與氛圍
桃源木雕里獨有的“貘”造型之所以產生,必然離不開特定的生態環境。創作藝術造型的審美活動中,其特定的審美人文氛圍則受自然地理及社會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客觀的生態環境
桃源縣地處沅水中下游,設有沅水河上最大的碼頭,外能通五湖、內可接高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易守難攻,戰亂時期頗少受外界影響,桃源人民長期處于安定平和、豐水肥田、精神富足的生活狀態,堪稱“世外桃源”。
因水利運輸便利,從而吸引大量商人集聚于此風水寶地,桃源人民從商致富,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大戶人家通常會招收木雕匠在院宅里做長工,雕刻日常所需的木質家具用品、房屋構件,以及為小輩準備豐厚的嫁妝和聘禮。木雕匠在戶主院內靜心專注于雕刻作品,不受外界影響,衣食住皆無憂,且戶主對雕刻內容一般只定其主題性,圖案與樣式要求不作具體限制,予以木雕匠足夠的創作發揮空間。由此可知,在木雕需求的市場下,慢工細活下的桃源木雕質相上乘、趣味橫生、寓意祥瑞,不僅獲得人們喜愛,還助于營造良好的審美氛圍。傳統社會中的木雕已超出其本體的實用形式,成為桃源人民表達美好愿望和追求生活儀式感與信仰的一種具有深刻精神內涵的社會活動,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有生命力度的審美人文氛圍。
(二)“貘”造型的情趣與氛圍
桃源人民世世代代生活愜意,社會環境和諧,百姓豐衣足食,品格淳樸、隨性、粗曠、不拘小節。桃源木雕匠在當時審美人文氛圍的熏陶下,所雕刻的作品渾厚大氣,輪廓圓潤、邊緣平滑,不糾于精細處;構圖飽滿且講究留白,透有強烈對比;造型生動、比例夸張,畫面蘊有一股拙氣。以上藝術特色均可體現在刻有“貘”造型的雕板內,加入其他圖案樣式的場景大都表現著活潑純真、歡樂美好的情感趣味與氣韻靈動、我心由我的氛圍。
“貘”造型與其他動植物的不同組合營造出各式情趣與氛圍,如尾巴高翹、昂首闊步走在花株間的“貘”造型驕傲霸氣(圖2);一頭貘抬首追著喜鵲、另一頭貘回首扭身,兩頭來回奔跑嬉鬧的“貘”造型喜慶祥瑞(圖3);花草茂密間,駐留沉于進食的“貘”造型生氣栩栩(圖4)。造此畫面,是因古人希望自己足不出戶,也能抬頭便見一派千里之外的美景,鳥語花香、生機勃勃,在四方天地里隨時隨地陶冶情操,感悟大自然的奧妙,沉醉于木雕創造的藝術世界里享受“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生命境地。
三、主觀心境下的聯想與幻想
桃源木雕創作的物是審美活動的實際表現,所傳達的意是審美活動的理想表現,創作中更強調“意”,即內在的審美心境。內在心境是審美主體對客觀環境回應的精神情感和轉化,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是引來的聯想與幻想,是積習在心境中的傳統、風俗、信仰等。
(一)主觀的審美心境
桃源人民的內心將桃源木雕看作是對自然與生命的領悟,是他們根植于客觀生態環境的一種精神風貌,他們的主觀精神世界,是長久以來形成在自己內心的習慣?!耙蛐脑炀?,以手運心”,木雕匠人以自己的心性精神情感,寄寓于實境中,經由聯想、幻想而創造出一種虛擬的境界,這便成為自身個性的審美心境。
木雕匠人在創作狀態中一切了然于胸,這些是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即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一種主觀心境體驗。匠人各有心性,從作品可感受因心性迥異帶來視覺與情感意境的差異,如德才美兼備的匠人所傾其心力雕刻的作品,必定多有幾層意境與更高的格局。
桃源木雕突出展現了桃源人民心中所寓之物的神韻,“雕自然之物借以喻人的生命精神”,是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心理,這種審美心理體驗是一種分析與綜合、邏輯與推理、感性與理性的心靈神會。如兩只蝙蝠刻門窗,喻雙福臨門;松鼠吃葡萄,喻萬代綿長;梅蘭竹菊,喻傲幽堅淡;白鷺蓮荷,喻一路連科;床架上刻瓶器,喻歲歲平安......都是觀其外在造型后還需聯想與幻想,領會其中某種內在的情感和意蘊。
(二)“貘”造型的精神想象
審美主體于外在生態環境與內在審美心境的互融互動下,“貘”造型引發種種聯想和想象?!磅痹煨陀|發精神聯想與幻想的表達可見白居易古文作品《貘屏贊》,“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白居易本有頭痛問題,請畫工將貘的圖樣畫于屏風上,因其皮毛保溫而形象辟邪,果然此后頭便不再為吹風所苦。
另在現代人的臆造傳說中有一種會食人噩夢的神獸“夢貘”,以夢為食,吞噬夢境也可使被吞噬的夢境重現。以此可知,桃源木雕瑞獸造型出現“貘”造型的緣由,是為驅寒辟邪除夢靨,寄希望于信仰求得健康安寧。
人在現實生命境界中受各種條件、境遇的制約、支配,只有把想象的、虛幻的生命境界融入現實生命境界之中,才能獲得身心滿足?!叭收咭娙?,智者見智”,不同審美主體有各自的心理需求,因而對“貘”造型的精神解讀不盡相同。正是為了滿足審美主體心理某種需求的本質,作為審美對象的“貘”則更具有審美價值與意義。
結語
荊浩在《筆法記》中說:“度物像而取其真。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桃源木雕的“貘”造型可通其參考:真即本真,即桃源人的精神需求;似即形似,“貘”造型中審美主體重其真,并未對形完全機械摹仿與表面理解;氣質則指心理呈現的活力神韻與精神想象。不僅“貘”造型,其他瑞獸造型亦可通其理,因此,瑞獸造型定為真者,是心理的創造,即心造。審美主體心造出虛實兩境相得益彰的藝術形象,表現了意興盎然的藝術氣氛;迸發著的寓意深遠藝術想象,最后無形中成就這獨一無二的審美意境。
作者簡介:任思閩(1995.10-),女,漢族,籍貫:江西贛州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學
王勝(1997.01-),男,漢族,籍貫:湖南永州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學
項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項目編號:CX2020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