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逐漸閃耀,成為中國文化中特別的閃光點。歷經時代的轉變,云南保持著特有的歷史文化,將神林文化、神物文化、水土文化以及環保文化發揮得極具特色,成為云南生態文化的特有標簽。不僅順應時代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建設,更加促進生態產業向著良好的方向轉變,讓云南獲得更多的機遇,完美地展現著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制約因素;舉措與建議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存在的標志,文化具有普遍性都在整體的大環境下延續發展,不斷的融合創新;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孕育出的文化也是各具特色。正是由于這些文化的融合交匯,民族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完美結合,衍生出神林和神物等特色的生態文化理念。當然,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一定的制約,人的思想觀念、人口的增長和遷移、自然生態環境以及產業結構都會對其造成影響,需要不斷的改革發展,不斷的豐富傳統生態文化的建設以達到文化繁榮與發展的目的。
一、云南傳統生態文化重要性及價值分析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云南的傳統生態文化真實再現了保護生態的重要性與價值感。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文化的融入一方面為我們的生態保留了珍貴的動植物資源,達到人與動植物和諧相處的境界。另一方面讓我們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充分看到生態的價值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融入到產業結構中間,打造生態產業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這些方式不僅順應時代發展下的經濟發展,同時彰顯出獨特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分析
1、云南神林和神物文化分析
云南特有的神林文化和神物文化向我們展示了人與植物的關系、人與動物的關系,讓我們意識到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是生態環境的良好保障。不能為了經濟發展不顧環境的保護,打破這種和諧的關系。他們甚至有時候將動植物賦予神靈的標志,讓人們自覺的對其進行保護。同時,約定不能隨意地上山捕殺動物,很多民族甚至是明令禁止捕殺,要保護為主,并將動物用作自己的圖騰,來表現自己對自然的敬畏。正是這種敬畏動植物的文化,云南延續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促進了當地生活經濟的發展,是護佑當地生態的良好屏障。
2、云南水土文化分析
自古以來生態環境和水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文化延續的重要基礎,依靠青山綠水生活發展的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有著深切的熱愛,由此民族文化的發展也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通常情況下當地少數民族選擇靠山臨水而居住。水源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水源,也為當地農業提供澆灌的資源。尤其是在當地傣族水稻種植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經驗,滿足群眾日常的糧食需求,還能不斷的規劃人與土地之間的關聯,形成循環種植模式,涵養土地資源。而土地的利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哈尼梯田的運用將農業生產推向較高的層次,不僅結合當地獨特的地理特點,還能打造出創新的種植模式,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作物的發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云南少數民族對山水的應用真切的讓人體會到云南地區的獨特的環境魅力與人類的獨特智慧。
3、云南環保文化分析
環保文化的產生依賴于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態消費觀。從宗教信仰的角度出發,大多數少數民族信仰佛教,認為應該禁止殺生,在動植物的保護中就很好的體現出來。同時,他們還秉承著種植植物的理念,通過自己的種植區培育新的生命保護環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保護自然環境資源貢獻了力量。從生態消費觀層面分析,少數民族不愿向自然進行過度的索取,他們雖然停留在傳統的耕種生活中,但是所需的資源并不多,只要滿足生活所需足以,不會過度的、無節制的探索,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目前云南生態文化中存在的制約因素
生態文化成為近年來流行的話題,當然在實際的文化發展過程中卻存在制約因素。首先受人口增加和遷移的影響,隨著人口的增長當地的資源需求就也就變大,這就會加大生態環境的承載量,當人口需求大于自然的供給時就會產生過度的資源消耗。其次,產業結構也會對當地的生態產生影響,傳統的農耕需求能夠保障水土環境,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會向往當地的旅游發展模式,希望去體驗綠色的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可能會帶動經濟的發展,但是同時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也會損害當地的環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四、如何優化云南生態文化的舉措和建議
1.強化思想教育樹立生態價值觀
在生態文化發展建設過程中,思想教育觀念發揮極大的作用,有利于當地民眾樹立生態價值觀,繼續為生態建設貢獻力量。國家可以利用軟宣傳和硬制度兩方面來權衡,宣傳生態環境的價值,引導群眾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鼓勵群眾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保護自己周邊的生態環境。而制度將更加具有強制力,對破壞生態文化的行為嚴令禁止進行懲罰,根據法律法規規范自己的行為,順應當代生態文化發展的需求,成為生態文化的執行者,投身文化宣傳工作。
2.生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實則并不對立,二者如果能夠科學的融合,對生態產業的轉型升級無疑是良好的推動。在傳統生產方式不能夠滿足需要的時候,著力打造生態產業鏈或許能夠激活當地的經濟,帶來不一樣的發展前景。首先,云南作為生態資源豐富的城市,擁有獨特的生態旅游價值,可以開發生態旅游服務業,合理的規劃開放區域,進行宣傳打造,讓更多的群眾感知原始的生態環境,發現自然的魅力。其次,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也是產業可以利用的資源,將傳統的風俗文化形成獨特的風俗體驗活動,讓游客親自體驗,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才能真正體味其文化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形成特色豐富的生態文化,必然需要正確的思想引導,少數民族也應該響應國家號召,樹立生態價值觀念,與自然生態環境建造良好的共生管理,合理地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才是擁有生態文化的基礎保障。同時,也應該加強科學的思想教育觀念,反對迷信樹立科學的思想,以先進的思想帶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由利益為重轉向生態為重,最終實現傳統生態文化的延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柳勇, 周先陽, 王張雪.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探索[J]. 創造, 2020(6):24-31.
[2]彭麗莎. 淺析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科學性[J]. 好家長, 2019, 000(024):P.253-253.
[3]李雪芬. 貴州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多樣性及其價值考究[J]. 智庫時代, 2019(35):126-128.
作者簡介:魏金鑫(1983年5月-)女,白族,籍貫:云南省維西縣,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研究,所在單位: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民族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