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繪畫在兩宋時期獲得了長足發展,確立了中國繪畫的審美規范,開創和豐富了傳統繪畫的藝術語言,形成了“文人士夫畫”這一代表性的繪畫風格,期間寫意文人畫的興起,對當時的宮廷“院體畫”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這與特定時代的政治環境、社會背景、哲學、宗教思潮有著很大的關系。
關鍵詞:宋 文人畫;傳統;禪宗;變革
“禪”初創于北魏,盛行于唐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力圖超越現實的物質和精神束縛,追求在現實平常生活中實現心靈的解放與思想自由,這一精神對由唐至宋的繪畫風格之轉變有著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當時,禪宗思想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繪畫顯露出濃郁的“書卷氣”,這為文人畫價值體系和風格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觀念基礎。
一、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禪悅傾向
禪宗倡導借審美式的頓悟來達到理想的境界,即一種寧靜和諧的自由境界。從宋王朝開始,由于晚唐五代的分裂混亂所引發的嚴重社會變革,導致了士大夫階層出現了信仰危機,經過幾朝的積累,至北宋中葉,文化出現全面繁榮,禪宗文獻作為一種人文資源、精神傳統,得到了世人的重視。官僚或文人士大夫與禪僧建立普遍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禪宗的發展。諸如蘇軾、黃庭堅、惠崇、道潛等文壇藝壇的大家對佛禪思想的推崇傾向,也推動了禪悅之風滲透到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
蘇軾因在文學、詩詞、書法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享有崇高威望,他的藝術評論觀點對宋朝的繪畫風格形成有著較大的影響。蘇軾不僅是北宋時期文化全面繁榮的杰出代表,他還是禪宗臨濟宗南岳十三世、當時的禪宗大德東林照覺禪師的弟子。蘇軾認為,詩文字畫這類藝術活動是可以體現禪宗的“游戲三昧”的,即超越一切名數束縛,追求超然隨意的自在狀態。他對繪畫的看法也是崇尚禪境,隨意即是作品意義所在。在蘇軾的倡導下,繪畫講求自我表現、直指人心,追求意境、“神似”的風氣,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認同。
在北宋之后的畫壇,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畫作有著極大的聲望。蘇軾曾評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對繪畫的貢獻在于他最早將禪宗的思想觀點和意境說融入繪畫創作。沈顥《畫塵》評:“禪與畫皆有南北宗,分亦同時,氣運復相敵也。南則王摩詰,裁構淳秀,出韻幽澹,為文人開山。”據史書記載,他經常邀約數十名禪僧共飯談玄,游心物外。他的畫在山水中融入了禪宗的虛靜氣質,皆為以清淡為宗的自然景物,人物畫也多作佛、禪內容,將詩畫的藝術特點融會貫通,詩作用于繪畫,即是蘇軾所說的“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了。
二、兩宋參禪的畫家
巨然,他少年出家,生卒年代不祥,在公元975年南唐歸宋之后隨李煜去了汴京,是五代宋初人,與南方山水的開創者董源被畫史并稱“董巨”。巨然的繪畫受到禪宗精神的較多影響,在《層崖叢樹圖》中顯現尤為突出,在淡墨的披麻皴上,點綴著有疏有密的濃墨苔點,灑脫不拘,畫面滿是虛無朦朧的煙嵐氣象,天真自然,頗有禪意。
惠崇,北宋時期禪僧畫家,詩畫均有聲譽,工山水小景,江南春光,人稱“惠崇小景”。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他“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他敢于同北宋初期的官方審美標準抗衡,遙開南宋空靈清幽的畫風先河,這種不拘陳法的藝術創作,正是他所信仰的禪宗觀念的體現。
南宋時期有一批禪僧畫家出現,他們以南宗禪“頓悟”思想指導繪畫創作,落墨不多,題材不拘,所以禪僧的繪畫不僅是“蕭蕭數筆”的“墨戲”,還有夸張怪誕的人物形象。其中以梁楷、法常最具代表性。梁楷是個與禪僧交往頻繁的畫家,宋寧宗嘉泰年間(1201~1204)為畫院待詔。他雖非僧人,但從他的繪畫內容看,多為禪宗和佛教題材。他的畫風以簡練迅疾出名,用線條含水墨變化之趣,有人稱“折蘆描”或“釘頭鼠尾描”的技法傳世。他的人物畫簡單生動,畫中險筆很多,變化多端。梁楷更以大寫意《潑墨仙人圖》彪炳畫史。鄭振鐸先生評述梁楷認為“禪宗派的畫家們都是以他為師法的,以及海外的日本畫壇上,均有很多的跟從者”。
法常(?-約1281或1291),法常是僧名,他中年出家,繪畫創作射獵廣泛,山水畫頗似米氏“墨戲”的創作精神,自由自在地隨筆點墨而成,傳世有長卷《漁村夕照圖》等。法常作品的題材與造型顯示了其中所蘊涵的禪宗自然觀,畫面的構圖與意境更凸現出頗具意味的禪境。他的作品在日本被譽為“禪畫”而備受推崇。不求形似,不拘陳法,即是禪宗的哲學觀念的體現。
三、“禪”與“境”
“逸格”和“平淡天真”,一直是中國藝術最高的向往。受禪宗的美學思想的影響,山水畫形成了高遠淡泊,以意境為尚的繪畫觀念。在禪學的啟發下,最重要的收獲是“意境”說,隨著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步入高峰,“意境說”成為中國藝術最重要的理論基石,它是中國哲學和中國藝術高度成熟基礎上的產物。在這里,中國的山水畫已經與西方風景畫分道揚鑣了,這種繪畫種類涵蓋了畫者的人生理想、價值觀念,甚至個人的處事哲學,這種價值尺度決定了中國的山水畫不過是畫家獲得主體心靈的自由與解放,個體人格的實現與升華,以及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超越的媒介。因而這時體現在山水畫中的禪,是與藝術結合的禪,而不是禪理,貼切地說,傾向于禪境或者禪味。從蘇軾提出“文人畫”開始,到元代風靡整個畫壇,以至清初的統治地位,文人畫演繹了半部中國繪畫的歷史,禪的參與,使中國傳統繪畫展現出了另一番面貌。
參考文獻
[1]北魚.國畫與禪[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2]陳傳席,劉慶華.精神的折射—中國山水畫與隱逸文化[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8
[3]呂澎.溪山清遠-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邢靜(1976—)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