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綏鎮是明代所設的九個邊防重鎮之一,它的防御范圍東起黃甫川(今陜西府谷境內)、西至花馬池(在今寧夏鹽池縣),全長共八百八十五公里。沿邊所設的四衛三十六營堡有效的控制了韃靼與蒙古諸部的南進,為明朝邊疆的長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九邊重鎮;延綏鎮
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率軍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上都(今多倫),明軍克多倫,元順帝逃至應昌(多倫北),明軍又攻克了應昌,這時元順帝已死,他的繼任者繼續北遁,明軍一直追到慶州(今內蒙巴林左旗西)。直至1388年,元嗣君逃至漠北稱大元皇帝,鬼力赤殺元帝廢大元國號,改稱"韃靼"自此,元蒙貴族和它的軍事力量徹底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控制,他們先退到了長城以外,大漠以北(即今天的蒙古國),但他們并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到了明朝葉業時期,韃靼和幾個興起的部落又不斷的掠奪和侵擾邊民,這種風馳電掣、快來快閃的掠奪和侵擾令邊民苦不堪言,為了遏制韃靼及蒙古諸部的南進,明朝在東北和西北實際軍事控制區域,漸次設置了九個邊防重鎮。轄東起丹東附近的鴨綠江畔西至山海關長城的遼東鎮,轄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長城的薊州鎮,轄東起居庸關西至西洋河的宣府鎮,轄東起鎮口臺西至鴉角山的大同鎮,轄西起保德、河曲的黃河岸邊,從偏關、老營堡、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龍泉關、固關而達黃榆嶺的太原鎮,轄東起黃甫川西至花馬池的延綏鎮,轄東起大鹽池西至蘭州的寧夏鎮,轄東起靖邊與榆林長城相接,西至皋蘭與甘肅鎮相接的固原鎮,轄東起蘭州西至嘉峪關祁連山下的甘肅鎮,是為九邊。
明太祖朱元璋從唐代的府兵制和元代的世兵制里汲取了軍事管上的優點而創造了以衛所制為主,募兵制為輔的明代軍事制度。衛所的編制一般是5600個人為一衛,設指揮使等官;每衛又設五個千戶所,各1120人,設千戶等官;每所下設十個百戶,各112人;每百戶轄兩個總旗,各50人;一總旗領五個小旗,每小旗10人。衛所的士兵有專門的軍籍,且為世襲,由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五路軍都督府直接管理。募兵制始于嘉靖以后,招募的兵員受國家雇傭,招募的士兵稱"兵"。朱元璋認為,北方邊疆異族入侵,戰事頻繁嚴重,而諸侯貴族們卻只關心自己的吃穿稅租,不參與國事,不關心國家安危,將軍不好好帶兵,士兵不好好練習,如果真的有戰事發生又怎能夠抵擋呢?況且兵將的吃穿用度都來源于民,民負擔加重疲于奔命卻供養閑卒,這怎會是長久之策呢?故"以兵屯田,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因此,明代實行了"以屯養兵"的政策,即所謂軍屯之制,就是給駐守衛所的軍士,每戶劃撥50畝土地用于屯耕,或劃拔一定數量的馬、牛、羊用于屯牧,每畝地給官倉上繳糧食約為二斗左右,這些糧食又可用來給招募的士兵發軍餉,每人每個月米一石上下。平時,駐屯的軍士有一半以上都在從事農牧業生產,只有少一部分在值勤。延綏鎮地處陜北地區,氣候條件和自然條件都很惡劣,僅僅依靠軍屯還解決不了軍隊的糧草供應,因此,還主要靠西安府、漢中府及鳳翔府來供應。
延綏鎮,它是明朝與蒙古各部交戰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管轄延安、綏德、慶陽、榆林四衛和沿邊三十六營堡,在洪武年間只有延安、綏德和慶陽三衛(延安衛設于洪武二年,綏德衛設于洪武三年,慶陽衛設于洪武四年),西北門戶為柳樹澗堡和寧塞堡,設有安邊守御千戶所和靖邊守御千戶所,設有安塞、子長、志丹等三個守御百戶所,隸屬延安衛;東北門戶為孤山堡和鎮羌堡,設有鎮羌守御千戶所,隸屬鎮羌衛。鎮治在綏德衛,屬右軍都督府陜西都司管轄。據《延綏鎮志》記載,"天順二年(1458)綏德徏鎮榆林,去參贊軍務巡撫綏德,徏鎮榆林自徐公瑄始。"也就是說巡撫徐瑄開始,延綏鎮的鎮治治所由綏德遷到了榆林,而此時的榆林還只是個堡城,而不是衛城。明成化六年(1470年)始設榆林衛,并鎮羌衛入榆林衛。正統元年(1436年)因失東勝退守黃河,都督王楨、馬恭、陳鎰等先后在沿邊改木瓜寨為木瓜堡,改宋神木寨、元神木縣為神木堡,又新置舊安邊營、柏林堡、大柏林堡、柳樹澗、靖邊、懷遠、皇甫川、波羅、高家堡、磚井、定邊營、魚河、響水、雙山、鎮羌、孤山等營堡;成化年王復、余子俊等置延綏鎮三營和榆林城守營,龍州、鎮靖、永興、建安、常樂、歸德、寧塞、清平、把都、永濟、新安邊營、威武、清水營等營堡,至成化十三年(1477年)共建成38個營堡。其中余子俊撤了磚井而置新興,并將柳樹澗湊近入了永濟,故磚井和柳柳澗不駐兵。駐兵的只有36個營堡。分東中西三路防守,現將各營堡情況說明如下:
東路神木道駐神木,管轄:
黃甫川堡,天順年(1457—1465年)置,東至黃河20里,西至清水營15里,駐兵369名,馬214匹,游擊一員。
清水營,成化三年(1467年)巡撫盧祥置,西至木瓜堡30里,駐兵714名,馬672匹,把總一員。
木瓜園堡,成化十六年(1470年)置,西置孤山堡40里,駐兵436名,馬268匹,守備一員。
孤山堡,正統二年(1437年)置,西至永興40里,駐兵659名,馬404匹,守備一員。
鎮羌堡,成化二年(1466年)置,西至永興40里,駐兵659名,馬567匹,守備一員。
永興堡,成化十年(1474年)余子俊置,西置神木堡40里,駐兵762名,馬478匹,守備一員。
神木堡,正統二年(1437年)置,西置大柏林堡40里,駐兵3077名,馬1248匹,副將都司各一,把總二員。
大柏林堡,弘治初(1488年)置,西至柏林堡20里,駐兵209名,馬181匹,守備一名。
柏林堡,正統四年(1439年)巡撫盧祥置,西置高家堡40里,駐兵560名,馬195匹,守備一員。
高家堡,正統四年(1439年)置,西至建安堡40里,駐兵994名,馬374匹,都同一員。
建安堡,成化十年(1474年)余子俊置,西至雙山堡50公里,駐兵701名,馬401匹,都司一員。
雙山堡,正統二年(1437年)王楨置,西至常樂堡40里,駐兵834名,馬409匹,都司一員。
以上為東路共十二個營堡。
中路榆林道駐榆林,管轄:
常樂堡,成化十年余子俊置,西至鎮城30里,駐兵776名,馬343匹,都司一員。
延綏鎮三營,成化九年余子俊置,西至保寧堡30里,南至歸德堡40里,駐兵33077名,馬11232匹,鎮標中營游擊、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包括城守營。
榆林城守營,成化九年余子俊置。
歸德堡,成化十年余子俊置,南至魚河堡40里,西至響水堡40里,駐兵366名,馬167匹,把總一員。
魚河堡,正統二年王楨置,南至鎮川50里,駐兵623名,馬312匹,守備一員。
響水堡,正統初置,成化九年余子俊移置,西至波羅40里,駐兵573名,馬255匹,守備一員。
波羅堡,正統十年馬恭置,西至懷遠40里,駐兵692名,馬264匹,副將、都司、千總各一員,把總二員。
懷遠堡,天順中置,西至威武40里,駐兵424名,馬521匹,都司一員。
威武堡,成化二年王復置,西至清平堡40里,駐兵525名,馬353匹,把總一員。
清平堡,成化十年余子俊置,西至龍州堡30里,駐兵602名,馬340匹,守備一員。
以上為中路共十個營堡。
西路靖邊營駐靖邊,管轄:
龍州堡,成化五年王銳置,西至鎮靖堡40里,駐兵572名,馬377匹,把總一員。
鎮靖堡,成化二年王復置,西至靖邊營40里,駐兵1087名,馬503匹,守備一員,把總二員。
靖邊營,天順年置,西至寧塞營40里,駐兵976名,馬535匹,游擊一員,千總、把總各一員。
寧塞營,成化十年余子俊置,西至把都堡20里,駐兵983名,馬570匹,守備一員,千總、把總各一名。
把都堡,成化十年余子俊置,西至永濟堡30里,駐兵622名,馬325匹,守備一員。
永濟堡,成化十年余子俊置,西至柳樹澗堡40里,駐兵703名,馬303匹,守備一員。
舊安邊營,正統二年王楨置,東至柳樹澗堡40里,駐兵954名,馬466匹,守備一員,都司一員。
新安邊營,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置,東至永濟堡34里,西至新興堡70里,駐兵1404名,馬782匹,守備一員,都司一員,千總、把總各一員。
新興堡,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置,西至石澇池堡40里,駐兵384匹,馬819匹,守備一員。
石澇池堡,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置,南至三山堡60里,駐兵320名,馬254匹,守備一員。
三山堡,成化十一年余子俊門置,南至饒陽堡70里,駐兵320名,馬254匹,都司、千總各一員。
定邊營,正統二年王楨置,東至磚井50里,西至鹽場堡20里,駐兵844名,馬443匹,副將、都司各一員,把總二員。
鹽場堡,成化十三年余子俊置,西至花馬池20里,駐兵125名,馬118匹,把總一員。
饒陽堡,成化十三年余子俊置,北至定邊營130里,駐兵188名,馬188匹,游擊一員。
以上為西路共14個營堡。
三路總共36個營堡,都選擇在地形險阻水草便利的地方,派兵駐守。
在成化十三年后,延綏鎮城、堡、臺的修建己基本完善,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了鎮川堡,三十四年建了保寧堡,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建了鎮羅堡,各營堡駐守官兵數根據戰事需要各代均有變動。延綏鎮還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沿邊建了許多瞭望敵情的土臺,正統三年(1438年)又在榆林城堡以北筑瞭望敵臺,每臺守軍十名,遇敵進犯舉旗或燃放狼煙示警。
延綏鎮作為九邊重鎮之一,雖然不能阻止敵人入侵,但四衛三十六營堡及各墩臺構成一道營堡相連,墩臺相望的千里防線,這道人工鑄造的天然屏障,對阻止韃靼及蒙古各部的南侵,保衛邊疆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史書博.榆林明長城沿線營堡駐兵情況[J].三秦出版社,2001年
[2]李元春.明朝榆林總兵[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12月第1版
[3]鄭汝璧等.《延綏鎮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作者簡介:葉改蕓,女,漢族,陜西榆林,文博館員,大學本科,榆林市鎮北臺長城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