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斌,蔣春英
(1肥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安徽 合肥 231600;2安徽合正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1600)
習近平主席提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李克強總理指出“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使城市既有里子也有面子”。地下空間具有許多不同于地面環境的特點,從常規地下管線、管廊、人防、停車等逐漸發展到地下商業、交通、倉儲、公建等全面綜合開發。發達國家城市地下空間歷經數百年,發展比較完善。我國從深挖洞的民防工程開始,逐步發展到城市地鐵、快速路建設、地下隧道建設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加強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利用,促進城市整體空間形態的豎向優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布局原則,不僅可以有效擴大城市空間容量,緩解城市擁堵,還可以節約城市建設用地,對保護地面景觀環境以及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均有重要意義。
地下空間的發展有一個過程,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時間積淀,不是一朝形成,一蹴而就。
我國地下空間利用最早記載于2500年前的《墨子》,《墨子·備穴》篇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詳細論述,進攻方穴土攻城,守軍以穴攻穴的經典戰法,“審知穴之所在,鑿穴以迎之”。安徽亳州的曹操運兵道始建于東漢末年,為磚砌弧形穹頂隧道,總長8000多米,猶如地下長城,分單行道和雙行道,還有上下雙層和立體交叉等形式,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歷代帝王的陵寢都是大型地下工程的實踐。
歐洲主要國家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起步于200多年前,以巴黎的下水道建設為標志,工業革命前為起步階段,主要是建設市政公用設施,發展階段以地鐵和公路隧道建設為主,從起步、發展到成熟的階段。美國和日本地下空間發展普遍有100多年的歷史,通過地下軌道交通、市政公共設施的建設,解決城市膨脹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已形成完善成熟的城市地下空間系統,目前是再發展的時期。
我國地下空間的大規模建設僅有60多年的歷史,歷經起步、發展、成熟三個階段。城市地下空間建設從深挖洞的民防工程開始,逐步發展到城市地下軌道交通、快速路、地下隧道、地下綜合體建設的豎向空間立體綜合利用。
①深挖洞時期(1949—1977年)。新中國建立后,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為了國家安全需要,我國從“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開始,建設了大量的“防空洞”。但由于缺乏專業規劃和科學設計,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行業導則,倉促上馬,同時受經濟條件限制,工程質量普遍較差,使用效率低。
②平戰結合時期(1978—1986年)。1978年召開全國第三次人防工作會議,提出了人防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對現有人防工程加以改造和利用,新建設人防工程全部按平戰結合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將人防建設規劃列入到城市規劃的編制序列中,平戰結合的人防工程為該時期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主體。
③與城市建設相結合時期(1987—1997年)。1986年全國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座談會召開,提出人防工程平戰結合建設的方向是與城市建設結合,人防與城市相結合進行統一規劃,要從提高城市發展的綜合效益來研究和編制。
④有序發展時期(1998年至今)。1998年起,地下空間開發進入新的時期。政府成為第一推動力,由政府主導推動,結合軌道交通進行地下空間建設。
1.4.1 國家層面越來越受重視
1997年12月原建設部頒布《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明確提出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確立了國家技術標準《城市地下空間規范》研究課題,集中國內主要的研究和設計單位進行研究。
2016年出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地下空間開發任務。
自然資源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2019年修訂)提出“鼓勵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
2019年4月,國家印發《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建設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別設立使用權,促進空間合理開發利用”。
1.4.2 安徽省的推進
2012年,出臺《安徽省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編制審批辦法》,提出進一步規范和指導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
2014年,安徽省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人防辦確定為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管理研究的試點省之一。著手進行《城市地下空間暨人防工程綜合利用規劃》的探索編制,安徽省創新規劃編制方式,將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規劃和人防工程的建設規劃“兩規合一”。《規劃》是針對地下空間資源的綜合性和系統性的規劃,規劃編制內容涉及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城市綜合交通、綠地、綜合防災、歷史文化保護修復等多個專項規劃。
2014年,安徽省住建廳出臺《城市地下空間兼顧人民防空工程設計標準》和《關于加強城市空間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城市空間綜合利用的新途徑,統籌規劃地上和地下空間資源,功能優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城鎮化發展的質量。提出在2015年各地市編制完成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規劃。提出拓展地下空間,變電站、換熱站等設施挪到地下,將傳統設置于地面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向地下延伸,城市空間資源實現再造與增值。
2015年安徽省住建廳、省人防辦聯合組織編制《城市地下空間暨人防工程綜合利用規劃編制導則》。印發《實施辦法》和《審查程序》等配套法規,沖破條條框框的限制。各部門協調配合,推進“兩規合一”實施。提出將地下30m內為開發重點,皖北平原、江淮丘陵地區城市,重點研究0~30m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保護控制深層地下空間,為城市遠期的規劃建設預留地下空間資源;沿江地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重點是研究0~10m淺層開發,適當拓展到次淺層;皖西山地、皖南山地地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重點是研究地下0~30m地下空間開發,適當拓展深層地下空間開發。
2017年,安徽省政府率先提出推行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融入國防考慮,將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人防規劃聯合編制,合二為一。

圖1 地下空間發展總體格局
地下空間規劃編制需求明顯增加,到2018年共有95個城市(縣區)完成城市地下空間(含人防)規劃編制項目145個。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已形成“三心三軸”的發展結構。其中的“三心”是指地下空間發展的核心區,即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三軸”是指沿江發展軸、東部沿海發展軸和京廣線發展軸。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前10名的城市(南京、上海、杭州、北京、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廈門、蘇州),8 個位于“核心區”,9個在“三軸”上。西部地區地下空間建設相對滯后,東西部發展不平衡。
現階段中國地下空間發展有很強的源動力,既有高效的政策力度,也有巨大的功能需求和市場驅動。中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正逐步由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圖2 長三角城市群空間格局(合寧雙城都市圈研究)
綜合管廊經過幾年的膨脹式發展,成效顯著,試點城市基本達到預期目標,但已建成廊道的管線入廊使用率較低,目前還不足20%,現階段管廊的建設熱度有所降低。
管道物流迅速普及,真空垃圾收集系統作為“輕型”地下物流的代表,已成為中國地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典范。
2019年7月為地下空間課題研究需要赴青島,實地考察調研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狀況。青島市隨著地鐵、綜合管廊、停車場等工程的實施,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進入一個高潮時期。到2016年底,地下空間開發總量約4000萬m,開發利用呈現出深度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由人防工程逐漸向軌道交通、地下道路、市政設施、商業服務、倉儲物流等多個領域拓展。
①政府主導推動建設。我國地下空間發展較好的城市,綜合開發多集中在政府主導重點開發的中心區或樞紐地區。結合軌道交通重點開發,圍繞綜合樞紐建設的相對緊湊且成規模的中心,有密集軌道站點覆蓋的城市老商業中心或商業街。
②結合地面建筑布局。對結合地面建筑進行開發建設的地下空間 (結建式)和與地面建設分離獨立進行開發建設的地下空間(獨立式),權屬管理進行明確,“分層設權、分開出讓、分層定價”。
例如,在對某些正常的大腦電模式發生應答時,突變小鼠大腦中一些突觸體圖僅僅是若隱若現的,而另一些則變得異常強烈。
③成立高效能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全市地下空間決策管理,協調各方利益沖突,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間管理的長效機制,明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管理主體及各自職責、權限,完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管理的相關制度。
④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空間開發,合理確定供地方式,構建多元化的行政激勵體系。政府、社會與開發商共同建設等投資模式。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豐富市場機制下多元化的投融資建設模式。
⑤促進地下空間互連互通。地下道路規劃設計通過設置匝道、區域環廊等形式,與重要節點的地下空間進行連通,統籌謀劃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將地鐵、人防、停車場、管廊、商業服務建設緊密結合、通盤規劃。
⑥軍民融合發展。改造老舊人防設施,將平戰結合以及人防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作為軍民融合發展的突破點,創新軍民融合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模式,有效、合理配置地下空間資源,提高整體建設效益。
⑦結合城市更新統籌利用。出臺老城區地下空間的鼓勵政策,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治理交通擁堵、停車困難、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等城市病,促進城市功能更新和特色風貌保護,以地鐵建設為核心統籌地下交通基礎設施,以市政管線及綜合管廊建設為核心統籌市政公用設施,以人防設施建設統籌地下公共服務設施。
合肥市地下空間建設包括地下停車、人防設施、地下通道、地下綜合體、地下商業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等,主要是以地下停車和人防為主,地下商業設施還處于起步階段。2012年底,合肥市區地下空間開發規模達900萬m,其中人防工程建設總量261萬m,地下停車設施建設總量約702萬m,其他地下配建設施約166.5萬m,地下商業設施約31.5萬m。目前主城區地下空間總規模已超過2000萬m,地下綜合管廊已形成廊體54.69km,合肥市軌道交通已開通運營3條線路,運營線路總里程達89.54km,預期到2020年末將開通運營5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運營里程164km。合肥市的地下空間分布呈現兩種趨勢:一是沿城市主干道的點狀分布趨勢,二是在城市發展重點地區呈片狀發展的趨勢。

圖3 合肥市地下空間規劃總體結構圖

圖4 合肥市軌道交通規劃
一般認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達到500美元以上時,城市就有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需求;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時,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就會向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發展。2019年合肥市GDP總量超9400億元人民幣,人均11.56萬元(1.65萬美元),對于地下空間的大規模開發和高水平發展,合肥市已完全具備經濟實力與建設條件。2008—2012年合肥市地下空間建設規模增量150~200萬m/年,且呈加速發展的趨勢,潛力巨大。隨著合肥重點功能地區、軌道交通的快速建設運營,合肥將有更大的地下空間建設需求。隨著合肥市地下空間開發的快速推進,老城區的一些重點地段地下空間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地下的空間綜合開發利用是城市立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是城市立體化再開發的必然結果,解決城市交通矛盾是地下空間利用的重要動因,爭取最大的綜合效益是地下空間利用的主要目的。地下人防設施和地下停車設施是地下空間建設的重要抓手。地鐵建設是地下空間發展的重要推力,地鐵成網之后,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有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結合地鐵站、樞紐站引導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打造地下商業街、地下交通干線,布局人行和機動車交通流線,將人行主流線移至地下。城市更新需要不斷地提升城市品質,對功能進行更新,也是地下空間開發的重要契機。城市的公共安全也是倒逼地下空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包括抗震、人防、地下管線的安全。
合肥市委市政府對地下空間發展高度重視,批示大力推進地下空間與地上空間統籌協調發展,并于2013年組織編制了《合肥市地下空間規劃》。規劃范圍為合肥市主城區(141各組團),總面積1220km,其中規劃的重點區域為887km。規劃提出至2020年,市區地下空間建設總規模2500萬㎡,其中新增地下空間建設規模約1600萬㎡,年均增長約200萬㎡,人均5.0㎡。
合肥地下空間規劃以先定規則再定空間,落實近期、引導遠期為總體原則,立足于協調城市總體規劃與各專項規劃,統籌地面與地下建設,對接控規編制,指引規劃實施。規劃提出創建立體城區、生態城區、智慧城區、品質城區、安全城區、和諧城區六大戰略。重點控制市級、片區級中心的公共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對各重點開發區的地下開發建設重點、地下開發規模、地下主要功能配比等提出控制引導要求。
《規劃》提出近期結合軌道交通進行地下空間的建設,著力推進軌道站點周邊的連通和整合,形成地下空間的骨架網絡,結合重點地區老城改造的規劃建設,充分整合地上、地下的空間資源。規劃遠期注重地下豎向分層和地下立體綜合開發,打通橫向空間,地下工程與地面建筑協調統一,初步建立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與地上空間開發相結合,以軌道交通為骨架網絡,由地下交通設施、地下市政設施、公共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設施組成的現代化復合型的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體系。
按合肥市“1331”戰略規劃的城市格局,把主城區范圍(含肥東、肥西城區)作為重點開發區,以具體的地下單體項目為點,軌道交通為線,各級地下中心公共空間為面,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地下空間結構。將巢湖市、長豐縣、廬江縣作為積極開發區,以具體項目和地下公共空間組成“點、面”結合的地下空間結構。合巢、廬南、空港產業新城為適度開發區,以重點地下單體工程項目的點狀布局結構為主。環巢湖地區為限制開發區。
一般地區以淺層開發為主(0~15m),布置地下停車、人防、交通集散、公共通道、商業服務功能,道路下的設置市政管線(廊)、步行通道等功能。重點地區利用深度達到中層(-15~30m),設置停車、人防、交通設施等,在城市道路下布置軌道交通、地下道路、地下物流等功能。遠期部分重點地區開發深度可達-30m以下的深層,作為軌道交通線路和公用設施干線設施的戰略預留空間。
目前國家和省級層面法規滯后,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地下空間的相關規定分散在各個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中,地方法規沒有形成系統,不成體系,不全面、不均衡,需要各省市結合實際完善地方地下空間利用的法律法規工作。
①基礎薄弱,管理分散。城市建設長期以來只重視地上建設,忽視地下建設,地下空間的發展比較滯后。地上承載太多功能,導致地面空間侵占嚴重,擠壓生態空間,加劇城市擁堵。地下管線管廊、市政基礎設施不足,未按標準建設,建設質量離散性較大。合肥市地下空間建設雖具備一定的規模,但沒有形成整體系統,缺乏統籌布局。
②主管部門眾多,規模和權屬不明確。城市地下空間的主管部門眾多,且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包括自然資源、人防、住建、交通、經信、軌道、燃氣等,各種管線管道產權既有屬于政府部門的,也有屬于社會的、企業的,不同部門相互間缺乏統一協調措施。地下空間根據功能不同隸屬于不同的主管部門,部門間溝通渠道不暢,缺乏統一管理措施,檔案資料未實現統一集中管理,制約地下空間的建設。總量規模未進行資源調查匯總整合,總量模糊不清,數據不完整,檔案資料未實現集中管理,沒有建立城市的三維數據模型。
③功能不全,效率不高。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利用不夠,功能發揮不足,以點狀分布為主,多布置在新建小區和大型公共建筑地下,分布零散且不成體系,一般為單層利用,功能主要是停車和人防。大型的地下綜合體和商業倉儲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等發展滯后,嚴重擁堵的合肥市,地下快速路建設還是空白。很多地下人防設施、停車場和大型建筑的地下室等設施陳舊,管理混亂,利用效率不高。地下空間主體各自為政,各個地塊均獨立建設,缺乏橫向的溝通對接,沒有通盤考慮和全局意識,地塊之間缺少整合連通措施,沒有為將來的互連互通預留空間。
④規劃不系統,利用管理缺位。地下空間規劃未納入城市總體(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現有地下空間規劃較陳舊,編制較粗略,可操作性不強,未有效實施。當前合肥市鼓勵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產權不明晰、管理不規范,地下空間開發缺少有效引導和科學開發模式,也缺少統籌協調的管理機構和分工機制,后續相關工作的查詢、維護等難度較大。
⑤老舊設施存在安全隱患。很多存量防空洞等地下設施因建設年代久遠,原本建筑質量就不高,且年久失修,長期無人管理,存在安全隱患。這些老舊地下設施廢棄閑置,很多處于失控狀態,甚至有塌方可能,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也容易引起社會治安問題。
①優化頂層設計,完善規劃體系。建設地下空間必須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需要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導則,優化規劃體系,指導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采用“部門協作,突出協調,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管理模式。組建聯合辦事部門,由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牽頭組織,住建、人防等專業部門充分合作,廣泛吸納各方面的建議和意見,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總規層面、控規層面和專項規劃層面分別落實和細化,確定地下空間合理開發規模的建設時序。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定規則、定空間、定規模、定目標、定時序,落實近期引導遠期。將地下空間占地范圍、起止深度、規劃用途等列入規劃設計條件。
②進行資源調查,建立大數據平臺。對各市地下空間的工程適宜性、資源適建性進行評價,對資源開發潛力進行預測,全面評估資源和測算需求。進行價值分析,對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從自然資源條件、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地下空間現狀和城市建設情況等進行全面分析和計算,建立城市三維模型,對地下空間資源質量建設適宜性進行綜合評價。進行已建地下空間資源調查,摸清家底,建立地下空間三維數據庫和大數據平臺,優化立體城市模型,實現地下空間安全在線監測和實時管控。基于GIS平臺,完善數據信息系統,建立可查詢、可統計、易擴展的城市地下空間信息系統,納入城市地理空間公共信息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
③理順管理機制,創新建設模式。整合全市地下空間相關建設主體,解決主管部門“九龍治水”局面,明確各自的職責權限,成立統一領導機構,協調運行模式,優化規委會、地下空間委員會和專家咨詢組的工作機制,充分體現科學性和權威性。修改完善地下空間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式,按結合地面建設與獨立建設兩種形式,明晰開發界限和確權登記,建立三維權屬體系,明確地下空間出讓金征收辦法。地上地下一套指標體系,實現一體化,構建一個庫、一平臺、一張圖,一次許可。地下空間建設根據地塊特點分別采用獨立開發模式、組合開發模式、集群開發模式。重點項目和深層開發必須由政府主導,淺層地下空間鼓勵社會主體建設,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商業項目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采取市場化運作,誰投資,誰受益。實現城市立體綜合開發,促進地下空間更深層次的利用,由地下綜合體,逐步建成地下街和地下城。
④統籌地上地下建設,實現一體化發展。地下空間建設結合地面建設進行布局,“地上地下并重”,統籌考慮地上地下,綜合考慮地面條件和環境因素等。城市快速發展期也是地下空間建設的機遇期,需要高度重視地下空間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建設的基本時序是先地下、后地上,結建式地下空間與地面建設“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并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投入使用(四統一、三同步),實現地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鼓勵相鄰地塊溝通合作,規劃建設允許地下空間適當突破權屬邊界,靈活退讓要求,鼓勵互連互通和資源共享,形成集聚效應。
⑤結合城市更新,改造老舊設施。隨著城市地面建設完成,城市框架和格局就已基本固定,此后再建設地下空間將付出數倍的代價。在城市老城區進行基礎配套設施升級改造過程中,同時考慮地下空間同步建設,結合城市更新統籌考慮,優化完善地下空間布局,促進公共配套設施的地下化。改造修復老舊人防設施等閑置地下空間,完善消防、安全設施,優化功能配套,作為停車、倉儲、服務等使用,定期進行安全檢查,人防設施注重平戰結合利用,以發揮更大效益。
⑥因地制宜建設,規范分層利用。根據縣市區位的資源稟賦和生態格局,結合地質條件和地下泉水脈絡等,以及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主城區和各縣市采取不同的發展政策。主城區等擁堵地區重點開發,強調綜合利用;其他縣區分別采取積極開發、適度開發和限制開發措施,強調集約利用;對巢湖等溫泉地區、地質斷層區域和生態敏感地區,嚴控地下開發規模,強調資源保護。科學劃定適建區、限建區和禁建區。豎向控制遵循分層設權、分層利用,立體綜合開發原則,確定豎向避讓原則。不同深度地下空間,立法規范。豎向分層遵循“分層開發、分布實施、統籌協調”原則。地下空間淺層(10m內)鼓勵社會主體建設,布置各種管線管廊、停車場、人行通道、商業和公建配套設施;次淺層(10~30m)嚴格管控,由政府主導規劃建設,其中-20m左右優先考慮地鐵和地下快速路建設;城市深層(30m以下)地下空間作為戰略性預留資源。
⑦保護生態環境,提高防災能力。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實現地下資源持續發展和節約集約利用,建成舒適安全的地下空間內部環境和居住品質,讓人感覺不到地上地下的差別。促進地下空間開發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完善城市定位和功能控制,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留足滲水空間,涵養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水域和綠地的地下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的負面影響。結合地質防災和生態保護進行空間布局,強化災害預警機制。
⑧加強地下空間人才的培養。高校開通相關專業,培養緊缺的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校企、校研、研企合作。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開發相關應用軟件,為促進地下空間有序開發提供智力保障,提升城市更高層次競爭的軟實力。
19世紀的城市主要看橋梁,20世紀的城市主要看高層建筑,21世紀的城市不光要看地上,還要看地下空間,看一個城市要看它地下空間利用是不是充分,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學。地下空間有節能節地、高防護性、易封閉等特點,也是解決城市擁堵的重要抓手和動力。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改善地面居住品質是地下空間開發的重要動因;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是城市立體化再發展的必然結果;爭取最大的綜合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地下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主要目的。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個方面綜合看地下空間的利用。隨著土地價格上漲,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減少通行時間,緩解擁堵、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社會聯系,改善交通,提高防災能力,社會效益顯著。將有污染、影響景觀的基礎設施置于地下,能避免污染擴散,美化環境,減少占地,增加地面綠化和休閑空間,環境效益顯著。建成舒適安全的內部環境,實現地上地下景觀環境的一體化,地下空間建設還將呈現地下街、地下城的三維立體城市。